在多元活动体验中建立时间量感——“1分有多长”教学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rn“1分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钟面,会认读时间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和“分”,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量感.rn时间是较为抽象的量,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看不见,也摸不着,要建立时间量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何建立学生的时间量感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想,唯有将时间流逝与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变化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来感知时间的存在和长短.为此,教学时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建立并丰富时间量感.
其他文献
【案例】点到直线的距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垂线概念后,紧接着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师:我在纸上又画了一条直线L,直线L外有一点P。点P远远地看着直线L,心中充满了好奇,它想笔直地走到直线L上去看看。你觉得点P可能会怎么走?有不同的路线吗?请画一画。展示学生作品后,课件演示(如图1)。
近年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党组织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模式、育人机制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切实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彰显了社工精神风采,使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一、深究一图,初现规律1.探索3×3正方形的不同数法。(1)出示3×3正方形图。(图略)数一数,有多少个1×1小正方形?边数边用涂色或算式表示数法。小组交流:怎样数?怎样列算式?(2)教师出示学生作品,如图1~4,你能看懂他们的想法吗?
曹蕴真(1901-1927),原名曹定怀,安徽寿县瓦埠镇人.1919年考入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被党组织推荐到上海大学学习.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曹蕴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特支书记,还任黄埔军校第三期政治部宣传科员.1925年,曹蕴真从广州回到寿县,组建了寿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寿县五区农协会,会员达200多人.
期刊
从《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中各选取20篇关于香港国安法的报道,借助框架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比两刊报道的差异,揭示两刊在报道主题、信源选择、立场表达和语言形式上的相异之处,从而为推动香港国安法的新闻话语研究和媒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作贡献.
在大规模定制的工件批量生产中,采用多件装夹方法设计数控夹具装置可以有效地发挥数控加工的高效性,从而提高工件的生产效率.多件装夹应力集中导致夹具体结构出现变形,进而影响数控夹具的精密性.对称式夹具结构可有效解决应力集中变形问题,不仅简化了夹具体结构,也提升了多件装夹后的生产效率.
对数学教学来说,“数”与“量”犹如硬币的两面,难以剥离。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光讲求对“数”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应有的数感,也要对“量”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更好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呢?2021年5月,以“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为主题的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会议报道见本刊第7-8期封二)。我们期望通过编发这次会议的一组文章,给老师们答疑解惑,并引发思考: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量感”?如何体现学
一、比较中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课前,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用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搭建物体并相互介绍的游戏,学生积极踊跃,充满好奇)师: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课件出示图1),当时从哪些方向观察不太容易分辨,后来又是怎么区分的?
【课前慎思】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后,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设计了“有趣的折叠”一课,旨在借助附页中的展开图制作仓库模型,并计算仓库的实际占地面积,再次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通过整体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我觉得:虽然“有趣的折叠”研究实物(仓库)模型好像比长方体、正方体更难一些,但是仓库模型展开图中有多个“特殊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而言,例如屋顶正面是等腰梯形、山墙面是等腰三角形)及其折痕,学生很容易借助这些“特殊图形”及折痕
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学徒制通常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让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有效衔接、深度融合.从新型学徒制的成效表征来分析校企配合度、融合度、训练标准和考核成效等,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的机械类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不尽理想,存在校方“一头热”而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重招式”而“轻内功”、考核体系缺位以及人才培养成效不佳等现象.应从推进机制创新,融合企业需求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强化制度建设,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深化校企人才共育内涵;坚持目标考核,实施新型学徒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