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10年绘就百寿图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辛苦绘就《百寿图》
  进入陈老的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那张《百寿图》,红底金字,喜庆之意扑面而来。
  眼见记者前来,精神矍铄的陈老打开了话匣子。“我在194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18岁。从参加抗日开始一直战斗到退休……”从陈老的话语中,记者仿佛看到了老人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人活着就要学习,我1988年退休后,就上了老年大学,并爱上了书法和绘画。”陈老笑着说,不久后,他就和“寿”字结了缘。
  陈老可谓是对“寿”字一见钟情。在10多年前,当他在朋友处看到由一百个“寿”字组成的《百寿图》时,顿时觉得心潮澎湃,产生了自己也创作一幅百寿图的欲望。“百寿图喜庆,也是个人书法技艺的体现,我一看到就迷上了。”说干就干,陈老一边把朋友的图样拿来临摹,一边搜集材料,同时对“寿”字的各种字体进行研究,临摹,又拜了许多书法界的老书画家为师,经过十多年的刻苦的磨练、钻研,终于成功地创作出了《百寿图》的100个不同篆体的“寿”字。
  组合“寿”字成了难题
  字是写出来了,但后面的问题接踵而来。“我发现把100个寿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非常不和谐,难以成图。”陈老告诉记者,那时他仿佛在创作中陷入了死胡同,整天除了睡觉吃饭,满脑都是那一个个变换着身形的“寿”字。
  经过仔细推敲后陈老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写法的“寿”字放在一起,笔画之间的冲突让人感觉到不和谐。为此陈老又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在确保每个寿字的原型之下,统一笔画、笔势、笔力、笔气,使其有连贯性。然而等以上都做好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般的书法都是白底黑字,这样的形式无法体现《百寿图》的喜庆气氛。
  中毒入院仍不改痴迷
  为了克服《百寿图》的气氛问题, 陈老绞尽脑汁,最后创作了以红底金字来烘托《百寿图》的喜庆。
  “由于一般的染料质感很差,写在纸上附着力不强很容易脱落,起初我是用铜粉和清漆调和来写百寿图。谁想到还没多久,我由于呼吸道感染被送进了医院。”陈老告诉记者,当时医院的检查结果是因吸入了过多有毒铜粉而引发的。
  不久后,陈老治愈出院,虽然有了这次令人后怕的经历,但陈老对于《百寿图》的热情依然未减,即使在大热天,他仍戴着口罩继续练字,并继续寻求新型的写字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老最终克服了材料上的难题,他以原产日本金粉为书画材料,用胶粉调和,书写出来的《百寿图》不但色彩艳丽,不褪色,不脱落更无毒性。
  得到鼓舞欲制《千寿图》
  如今,陈老的《百寿图》字体笔画和谐流畅,松紧、疏密恰到好处,红底金字色彩艳丽、喜庆氛围浓烈,深受很多书法爱好者的青睐。陈老说:“就在前几年,我的孙女在美国留学回来带了几幅去,没想到她有一个朋友竟然用了100美元购买,并提出以后会长期购买。”据了解,洛杉矶出版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曾给予了陈老作品很高的评价。
  最后,陈老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新想法,他要收集更多的“寿”字写法,挑战更高难度的《千寿图》。
其他文献
“种姜和做事一样,都是从细节做起。”说起自己种姜,陈家俊老人感受很深刻。  年过七旬,头盘种姜,没想就弄了个“状元”,陈家俊一下成了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的“明星”。  老人偷偷种的5分地大姜,成本不到800元,到收获的时候收了4400多斤,卖了7000多元,亩产比起村里的平均水平4000多斤高了一大截,成为全村普通种姜户中的“状元”。近日,记者在盘龙村一家茶馆里见到了陈家俊,老人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种
期刊
围坐在贵州黔北山区一所村小的大铁炉子边,满头白发的朱敏才对国家外汇储备量、贸易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当地人眼里十分陌生的概念如数家珍,解释这些“高大上”的词汇时,他还会讲出一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4年前,“黑头发多过白头发”时,朱敏才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如今,他是这所山间村小的支教老师。  在学生眼中,朱老师的学问和山间的洼洼一样高深,以至于上朱老师的英语口语课根本不用翻开课
期刊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组成的“心连心”小分队,到南京市浦口区的龙山养老院与南京市浦口区的林缘养老院慰问老一辈的社会建设者,为老人送去关怀。  为关注帮扶弱势群体,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在整个志愿活动开展期间,学生给他们带去水果和小礼物,和他们谈心交流,给他们讲解学校里的趣事,
期刊
虹口区欧阳街道的兴化小区,居民活动室里经常传来吉他声声。居民们知道,年过七旬的“老顽童”阮克阶又在展示他的宝贝了。  阮克阶的宝贝,是他发明的“十四弦轻木双律奔速钢弦吉他”。与常见的六弦吉他不同,这件名为 “吉他”的乐器造型更像古筝——拥有14根弦,琴头、琴弦和琴桥一起横卧在一块木板上。连上扩音器,右手弹拨琴弦,配以左手中的滑棒,一曲圆舞曲款款而来,声音倒似夏威夷吉他的圆润。  “老先生弹得好,听
期刊
李振贤老人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外出洽谈业务时舍不得住200元一晚的房间,吃饭专挑便宜饭菜。李振贤老人还是一名县政协常委,为了能让河南省太康全县286名环卫工每天免费吃早餐,4个多月来,他已慷慨出资10多万元。李振贤,今年60岁,是河南省太康县一家企业老总,身兼河南省太康县政协常委。“让全县环卫工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感到无比快乐。”李振贤这样说。  被触动——七旬环卫工早餐吃冷馒头就
期刊
1. 一堆“粪便”值500万港元?   如今的观众看艺术品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状态,人们往往不去深究作品的优和劣、好与坏,只会留意价位和知名度,无论多恶的画、多丑的作品,只要价位极高,马上就围上来一群人。当然,大多数人都是一些失语的观望者,即使是一些火眼金睛的智者,往往也三缄其口,宁愿做沉默的羔羊。  一个世纪以来,艺术品只是数字的游戏,我们看到的是99%的垃圾品和1%的艺术品。虽然他们用尽了所有的
期刊
铺开一张沈阳地图,想找车站在哪儿,您得花多长时间?想找某条街路,您的眼睛得扫过多大一片区域?68岁的段大爷最近发明了个奇招:以地图中心为圆心,实际1公里在地图上的距离为半径画同心圆,配以方位线将地图分为若干网格。“要想知道一个地方在哪里,只要告知在哪个网格内就好,大大缩小了看地图的区域和时间,更避免了只知方位不知距离的尴尬。”  段大爷告诉记者,他给这种绘制地图的方法起名“网格绘图法”,即在原有地
期刊
西安青龙小区有位擅长改装空调的孙师傅,被邻居戏称“孙万能”。  20多种乐器玩得转  电子二路社区的这位“孙万能”,名叫孙平,今年62岁,住雁塔区电子二路西段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生活区。他家中摆着萨克斯、扬琴、二胡等十几种乐器。“最多时家里有近20样呢,整个客厅都放不下。”孙平说话很精神,他说自己从小喜欢音乐,20岁时便因自学扬琴、二胡,被招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又调入城南一研究所,直到退休,他搞了一辈
期刊
每天清晨,在湖北武汉汉阳江滩鹦鹉洲段,阵阵清脆悦耳的二胡乐曲与潺潺的江水声此起彼伏,总能引来不少晨练者驻足。拉二胡的是一对满头花发的老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老师今年69岁,学生今年已经89岁了。  89岁的周修进老人听说可能会下雨,但还是按时来到江滩学二胡。周修进老人这样风雨无阻地坚持学习已经有两个月了。  老有所乐 风雨无阻学二胡  周修进老人家住武汉汉阳区桥机社区,养育了5个儿女,已退休
期刊
聋哑夫妻自驾游,一对儿年龄相差十岁的聋哑老年夫妻,退休后迷上了自驾旅游。大半个中国的游历,让二人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更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残疾人,他们用脚下的车轮,一路朝美丽的风景驶去。  两万张照片记录自驾游经历  翻开一本小小的相册,华山、乌镇、张家界……一张张照片,就是一次次自驾游的经历,也就是一回回旅游的留念。小小的相册,多达200余本,摞起来近半米高,两万多张照片,都是程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