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述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15日,美国第68届全国图书奖获奖名单揭晓。在2017年的推荐作品中,共收到书籍1529部,其中虚构类作品394部;非虚构类553部;诗歌245部;儿童文学337部。从所有这些作品中,按照“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和“儿童文学类”首先评选出了长名单(longlist)作品,然后又推出了入围作品(Finalists),每个类别各5部。最终,产生了每个类别的获奖名单。
  虚构类作品
  五部入围作品包括沃德(Jesmyn Ward)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Sing, Unburied, Sing)、奥克曼(Elliot Ackerman)的《黑暗的十字街头》(Dark at the Crossing)、丽莎·柯(Lisa Ko)的《离岸者》(The Leavers)、李明锦(Min Jin Lee)的《弹子球游戏》(Pachinko)、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的《她的身体与其他参与者》(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 Stories)。最终,沃德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拔得头筹。
  杰斯米·沃德是小说家,早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目前是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这是她第二次获得这一大奖了。2011年,她就因其第二部长篇小说《拯救骨肉》(Salvage the Bones)摘取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虚构类作品奖。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美国南部小镇的贫穷与人们在自然灾难中的亲情与友情。沃德此前曾经在南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担任助理教授。2008—2010年,她还在斯坦福大学做研究。2010—2011年在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担任住校作家。她2013年出版了自传《我们所收获的男人》(Men We Reaped),2014秋季入职杜兰大学。2017年,她刚刚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这次,她再度摘得国家图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荣获国家图书奖的女性作家。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沃德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一部批评指向性极为明显的小说,矛头直指南方的贫穷、落后、种族等社会现实。2017年9月5日一出版就受到媒体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将该部小说与桑德斯(George Saunders)的《林肯在中阴界》(Lincoln in the Bardo),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Beloved)相提并论,也有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颇有福克納《我在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的怀旧风范。由此可见,媒体和批评界对其评价极高。
  除了获奖之外,《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还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2017年十佳图书,被《时代》周刊评为2017年最佳小说。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公路小说和灵异故事相结合的作品,讲述了密西西比小镇上的一个家庭,在经历卡特里娜飓风前后所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乔乔(Jojo)是一个13岁的孩子,试图去了解长大成人的意义。在大人中,他却因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父辈们的表现,及其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他感到迷惘。乔乔的母亲里奥妮(Leonie)在他的成长中并不经常出现。她并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时地跟自己闹别扭和周围的人们难以和睦相处。她是位黑人,但她的孩子们的父亲都是白人。她想做个好母亲但却不能,因为她无法让自己孩子的需求凌驾于自己之上,特别是她还吸毒。每当她吸毒的时候,她就会回忆其自己已故的父亲,这让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感受到一丝温暖。
  当孩子们的父亲即将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时,里奥妮打点好行装、带上孩子们,驾车北上,来到了位于密西西比河的州立监狱帕希曼农场。在这里,也有一个13岁的孩子,是一个同狱犯人的鬼魂,他了解南方所到之处所有丑陋的过去。他也在教会乔乔有关父辈们、儿子们的事情,当然还有过去的故事,不乏暴力,也不乏爱。《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一部动人而令人难忘的家族故事。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作为一部家庭史诗,希望、挣扎贯穿其中,通过描述密西西比的过去与当下,也让人们看到了美国故事背后的丑陋的真相,和家庭纽带的力量与局限性。其核心是要通过其叙事,帮助我们能够理解我们自身,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难以用言辞所表达的,又需要通过仪式与歌曲来加以表现的真理。沃德的创作矛头直指现实生活,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痛楚与爱。
  非虚构类作品
  五部非虚构类作品分别为:格森(Masha Gessen)《未来即历史:极权主义如何重返俄罗斯》(The Future Is History: 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邓巴(Erica Armstrong Dunbar)的《从未被捕:华盛顿一家对逃亡之奴——欧娜法官——的无情追逐》(Never Caught: The Washingtons’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ir Runaway Slave, Ona Judge)、菲茨杰拉德(Frances FitzGerald)的《新教:努力塑造美国》(The Evangelicals: The Struggle to Shape America)、格兰恩(David Grann)的《花月凶手:奥色治谋杀案与FBI的诞生》(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麦克莱恩(Nancy MacLean)的《链条中的民主:美国激进右翼秘密计划的深度历史》(Democracy in Chains: The Deep History of the Radical Right’s Stealth Plan for America)。最后赢得大奖的是格森的《未来即历史》。   格森是俄裔美国人,现为记者、作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以公开批评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川普而闻名。格森既用英语创作,也用母语俄语写作。她曾出版有多部非虚构类作品,也是美国《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多产作家。
  格森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的一家犹太人家庭。1981年,在她十几岁少女时期全家移民到了美国。她曾短暂地在普罗维登斯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以及纽约的库伯联盟(Cooper Union)学习建筑。现在,格森拥有俄罗斯与美国双重国籍。
  格森的《未来即历时》出版后备受欢迎,被《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誉之为2017年最佳图书。这部书写普京的传记式作品试图探讨俄罗斯何以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向一种更为致命、似乎也更加不可征服的新的专制制度缴械投降了。在格森看来,俄罗斯近年来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与各种力量都极为独特,仿佛是前无古人。在作品中,格森追踪了四位出生在据说就要诞生了民主的俄罗斯人的生活。他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对未来的期望都空前高涨。他们中有些是新俄罗斯的第一代孩子,也有些是第一代的孙子辈人,但他们都在成长中,从各自的职业——作为实业家、活动家、思想家、作家——中找到了新的发现与新的未来。
  诗歌类作品
  入围的五部诗集分别为:比达特(Frank Bidart)的《曙光:1965—2016年诗选》(Half-light: Collected Poems 1965-2016)、哈里森(Leslie Harrison)的《终结之书》(The Book of Endings)、松哲(Layli Long Soldier)的《然而》(WHEREAS)、麦克雷(Shane McCrae)的《我的狩猎者说》(In the Language of My Captor)、史密斯(Danez Smith)的《别称我们为死者》(Don’t Call Us Dead: Poems)。最后摘取桂冠的是比达特的《曙光:1965—2016年诗选》。
  比达特出生于1939年,是位资深学者与诗人。在此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之前,他曾三次进入普利策奖入围名单。比达特出生在加州,自幼长于此。1957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接触到了艾略特、庞德等人的诗作,就此开始把诗歌创作当做未来的职业道路。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成为著名诗人洛威尔(Robert Lowell)和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学生和朋友。1972年开始,他在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授,也在同城的布蘭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戏剧独白式的写作,也有从女性甚至从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去反映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写作。他也曾以忏悔诗的形式来公开写作自己的家庭。
  《曙光》这部诗集选录了作者从1965到2016年间半个多世纪的原创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所书写的各种历史事件,以及作者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对于人类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的阴暗面,包括人类的贪婪、不合时宜、误解与内心的不解等,诗歌也多有反映。《曙光》几乎囊括了他之前所有的作品,但也收录了一些新的作品,辑录为《饥渴》。其中简要回顾了他的一生。他发现自己是一个总是与饥渴相连的生物,现在还在不断渴望,不断寻找自我,是宇宙中的怪人。在诗集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激烈碰撞,各种矛盾不断更新、不断再造,也引发了一行行无情的诗歌。
  青少年文学类作品
  五部青少年文学作品分别为:本威(Robin Benway)的《远离树木》(Far from the Tree)、阿诺德的《女孩儿是如何造就的》(What Girls Are Made Of)、桑切斯(Erika L. Sanchez)的《我不是你完美的墨西哥女儿》(I Am Not Your Perfect Mexican Daughter)、加西亚(Rita Williams-Garcia)的《走往地下的克莱顿·伯德》(Clayton Byrd Goes Underground)、佐波(Ibi Zoboi)的《美国街道》(American Street)。最终胜出的是本威的《远离树木》。
  本威出生在加州,先后求学于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她主要从事小说创作,2008年出版了《奥德利,等等!》(Audrey, Wait!),一举成名。2010年出版了《四五六月的绝妙秘密》(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April, May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深化,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共产党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人之一,丁玲的创作思想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女性、知识分子到工农大众的过渡,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皈依,也正是体现了她从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蜕变。这种阶级性的变化使她前后期的作品的叙事风格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其中,共产党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囿于爱情的内心苦闷  对于拥有“大同”理想的丁玲来说,革命意识的形成是有着特定的意义的。
2015 年,我的《论经典》一书作为国家社科文库所选之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我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十余年思考阅读的结果。在这本三十万字的著作中,我就经典文本的属性和经典的传播与经典的建构,作了全面论述,经典的文本特征,涉及经典的传世性、经典的普适性、经典的权威性、经典的累积性、经典的耐读性,经典的传播与建构,论及政治、媒体、教育与经典建构的关系。这一年,我还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另一本小书《读书之
傩(nuó),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古代以乐舞驱鬼的一种祭典形式,源于巫文化,34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卜辞就有记载。驱傩是古代岁暮或立春日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儒家经典、正史礼志都有记载。《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郑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殴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时傩,四时作方相氏以傩却凶恶也。” “方相氏”是傩舞领
2019年岁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突然在武汉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面对汹汹疫情,人们不禁陷入恐慌,并容易轻信谣言,似乎因此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个解释系统,以达到缓解恐惧、稳定心绪等目的。然而,一些谣言由于掺入了人们内心的许多成见和偏见,也易于在人群内部引发怨恨、分化和撕裂等更大的危害。因此,如何让人们在灾难面前及早了解真相,并保持相互团结与合作,不仅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都市意味着一种“速率”与“喧嚣”,面对都市生活的紧张与“干扰”,都市人也需寻求一种安心之“闲”,并试图从中获得“生活苦的慰安,神经衰弱的兴奋剂,和幻梦的憧憬。”(见《现代》月刊1933年3月第2卷第5期关于《灵凤小品集》的广告)但都市之“闲”又不似传统乡野的宁静及诗意之“闲”,而是忙里偷“闲”,以偷来之“闲”左益感情与心智,在“忙里偷闲”里透漏出現代都市人灵魂的世界。于此方面,予且可堪代表。  予
/壹/  今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一下子推出梁归智先生的两本新书:《禅在红楼第几层》和《浪子风流说元曲》。我刚读了第二本,便忍不住要信笔涂鸦,想说说我的感受了。  这个感受需要从我的大学时代谈起。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我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古代文学课分成四段,分别由四位老师主讲。讲到元明清文学时,梁归智老师出场了。梁老师是姚奠中先生的高足,姚先生又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这种学缘关系本身
鲁迅先生在1935年帮助萧红出版了《生死场》这部中篇小说,也是第一次把“萧红”这个笔名推向文坛,从此,萧红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生死场〉序》)给文坛带去了东北大地的哀与乐,生与死。萧红是异常尊敬鲁迅的,她牢牢记住了鲁迅的话,不相信小说学所认为的那一套,而是坚信“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聂绀弩《萧红选集序》)。遗憾的是,鲁迅在1936年去世了,他无法看到被自己
每每和维吾尔人在一起的时候,王蒙脸上会洋溢出他自己都觉察不到的维吾尔式的笑容和肢体动作,特别是当有人和他用维吾尔语说些地道的“qaq-qaq”(玩笑话)的时候,他们一起爆发出伊犁人式的大笑,那个在新疆生活了16年、与当地人民水乳交融的王蒙,是一个幽默、风趣,有着两个舌头、两种思维的智者。  16年后回到内地,他却带走了整个新疆!他让新疆的山水展现在小说里,让那些自己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物活跃在自己的文
上世纪的80年代末,有一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非常流行,歌中唱道——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臂,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不管过去多少岁月,  祖祖辈辈留下我,  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四季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
在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中,《应物兄》的风格最为特殊。它承继了世情小说的传统,却不迎合读者口味。这部备忘录兼沉思录式的作品,是中生代知识分子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李洱将载道的技术打磨得极精细,建构了一个“看不见”的儒学世界。他没有冬烘地说教,而是创造了一场自由的拼图游戏,等待读者拼凑出自己的阐述。  这本书的故事主线是程济世、应物等学者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的始末,而故事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