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再现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再现是艺术表达的方式之一,是一种美的形式。而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以及绘画渊源的不同,导致在“再现论”这一概念上出现了根本的差别。重形与重神、重色与重线是存在于中西方艺术再现观中的主要矛盾,这些对立观点的相互冲击、碰撞,才形成了如今星罗棋布、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艺术再现;透视;气韵
  序言
  “再现”是美学研究领域内一重要范畴,尤其在西方史论上对它的探讨可谓数不胜数,学者们从艺术的功能乃至创作者的意图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再现说最初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由古希腊的“模仿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再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再现理论,乃至后来的“反映论”,全是再现论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再观近现代,中外更是有不少关于再现论的文章,论再现与表现区别的有之,论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作品中的再现美学的亦大有人在。
  反观中国古时,鲜有艺术理论出现“再现”二字,更无人明确提出“再现论”这一概念,但在不少理论中依然能窥见“再现论”的影子。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强调的便是艺术是基于来自大自然的师法,先师法造化,后中得心源。以及唐代之后的山水画论中也愈重视画面中各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趋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直至近现代,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影响,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绘画的过程中,渐渐将“再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等概念用于对中国画作品的讨论分析,这一点尤其在许多外国作者所编写的艺术史书籍中可观之。高居翰所著的《隔江山色》便将吴镇和倪瓒归为“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此节,迈克尔·苏立文也在所著《中国艺术史》中提到:“更具字面意义上现实主义风格的是长期以来被认为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城郊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宗白华先生在其著的《美学散步》中有一章为“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详细论述了中西之间存在艺术差异性的原因所在,也间接阐述了两者在艺术再现上的区别。
  本文主要以中西方艺术史、中国诸画论、美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借此分析中西方艺术再现的特点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更深刻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了解艺术的千姿百态。
  1.“再现”的含义
  “再现”在《牛津英语词典》里被解释为“通过描述、描绘或想象来唤起,用图表示,把某物有摹状的置于心境或感觉中,充当或被用作某物的摹状代表。
  由此可见,艺术中的再现我们就能很容易去理解了,即用艺术的形式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行为或场景实现再现。“再现”基于“模仿说”,它的首义便是模仿自然、效法自然。艺术模仿客观现实的這一说法,出自古希腊。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理式世界、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式世界是最高存在,是超越人类可感知的一种主观“存在”,现实世界源于理式世界,而艺术的模仿产生于现实世界,“表面像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响。”
  2.西方“科学”的再现式艺术
  首先,我们先看西方,大家都知道在世界享有盛名的2件艺术大作:《大卫》和《蒙娜丽莎》。
  在观看《大卫》这一作品时,撇去宗教、政治等因素不谈,我们最初就会发现,这一作品其实就是对人体美的一种再现。雕塑人物英俊的面容、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格、勇敢坚强的神态,这些都是生活中所存在的,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憧憬向往的,而米开朗琪罗用雕塑的形式将人们心中的一个英雄形象再现在了大家眼前。
  然后再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简而言之的话就是一位据说名叫丽莎·乔宫多的女士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可以说是完美的诠释了“艺术的再现”,画中人物不仅再现了主人公端庄、稳重的淑女形象,更是向观者再现了当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绘画受希腊艺术的影响颇大,强调立体、光影、比例的和谐之美,在透视法、解剖学以及光影凹凸晕染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对客观存在的再现,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3.中国“散点透视”中的艺术再现
  然后,我们再来看讲究“散点透视”原则的中国绘画是如何进行艺术再现的。至唐代,山水画已由之前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历代名画记》)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王维〔传〕《山水论》),后宋代更有“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郭熙《山水训》)之言,中国山水画越来越趋向于对自然客观的再现。
  观《溪山行旅图》,先不谈画作,来了解其作者——范宽,此大师最大的爱好便是看山,他早出晚归,不畏风雨就是为了研习山石的造型、自然光照的效果。所以我们能从画面中通过对当时自然环境的再现而感受到山的雄伟厚重,树林的深远茂密。
  再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很明显是对当时清明时节常有的踏青和扫墓等生活场景的一个再现,描绘了一个平和、安静的时代风貌。
  4.浅析“再现论”于中西二者之间的差异
  至此,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再现有明显不同。
  首先,中国绘画遵循的“散点透视”,用前面西方所循的“再现论”来看,画面中单个的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组合在一起的场景却并非客观存在。然要说这不是艺术对自然的再现吗?答案又是否定的,西方和中国艺术的起源本就不同,中国绘画的“六法”之中向来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先,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为后,神似重于形似。况在文人画形成之际,苏东坡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此来抨击宫廷画院,强调绘画的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现。由此可见,中国再现艺术存在的客观性。西方强调物体外形的再现,而中国则更倾向于物体内在气韵的再现,也并非重其一便丢弃其二,而是一个轻重缓急。
  其次,西方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形象的立体感之外,主张在画面中用油色晕染,将线条隐藏于色彩中,以此塑造客观形象,营造意境氛围,制造视觉冲击。而观中国画却与其完全相反,趋向抽象的笔墨,后再施以轻色淡彩。将形象溶于流动的线条中,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融骨气于其中,然后现物象之神韵。人们常说的“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即是最好的例证,“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这种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影响了不少后代画家。   然而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再现还是西方的艺术再现,其作品中都不仅仅是对自然客观的再现,还包含了作者自身个人情感的代入以及希望的寄托,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其作者所饱含的感情的再现。
  结语
  中西方审美兴味以及美的理想的不同,导致二者对客观存在的再现方式千差万别。导致这种差别的最初原因是二者在传统哲学观念的不同,归根还是主观意识指导行为。传统山水画意在将“我”融入“自然”,写实风景画旨在由“我”面对“自然”,一眼望去,似乎前者主观色彩强烈,后者较为客观,实则反之。在各自不同文化的渗透下,从而艺术再现的方式出现了多方面的碰撞,如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对比、色彩与线条的喜好、重形与重意,没有孰好孰坏,只有各其所好。若山水画是以时段为单位的心象再现,那么风景画就是是以时刻为单位的视象再现。基此,对苏东坡所言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颇为不赞同,所论过于武断。
  换个角度思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共性的另一种表现。传统山水画与写实风景画只不过是在再现要素(即形体、线条、光影、色彩、传神)的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传神、线条、形体、色彩、光影即山水画的再现观,形体、光影、色彩、传神、线条则是风景画的再现观,如此一看,差异性是不小,却是共性下的差异。绘画艺术同一性下的差异性即是绘画的魅力所在,更是因为这些差异性的碰撞才有了创新,无论艺术的观念、理论如何相距甚远,但一切艺术都是以美为出发点,带着“真诚”去感动他人。
  注释:
  [1]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94(页码)
  [2]章安棋.《西方文论精读文献》[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0(页码)
  [3]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98(页码)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22(页码)
  [5]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09年:170(頁码)
  [6]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98(页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09年
  [3]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莫岚(199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在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画。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道具设计是电影中再现时代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为电影表述的故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空间环境,道具设计既要与历史时代相符,又要与导演的创作意图相符,要从形态、色彩、材质等知觉要素中寻找设计规律,最终完美地表达电影内容。  关键词:探寻;电影美术;道具设计;形态;色彩  1 引言  电影是一门包括了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等的综合性艺术,电影美术是美术与电影嫁接产生的。电影美术涉及的
期刊
距离国家艺术基金《中原弦索乐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工作结束已有近两年时间,我与导师陈艳教授及其他学生们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2016年格外炎热的夏天。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财务部设立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自2013年设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已经资助扶持了一批优秀剧目、剧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摘 要:1981年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举行古筝这一单项专业比赛,在我省还属于首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文章通过对于大赛分析和思考,从中总结了诸多收获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对于这届比赛的重新关注及重视。  关键词:古筝;泉城之秋;比赛  1981年9月21日至23日,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
期刊
摘要:音乐会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综合性音乐教学评价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班级音乐会”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并根据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制定了音乐会评价设计方案,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评价;班级音乐会;中小学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语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开发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寻找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湖北古村落大余湾的基本状况和大余湾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余湾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希望能对中国众多古村落以借鉴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余湾;SWOT
期刊
【摘 要】 配价分析法是从化学中借鉴过来的一种方法。朱德熙先生率先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中,开始了汉语动词研究的新领域。目前,汉语语法界在动词配价的性质、确定配价的标准以及辨别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关键词】 汉语语法;动词;配价分析法  一、化学中的“价”配价的含义  化学中的概念是为了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是取氢原子为一份,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喝多少个氢
期刊
摘 要:中国新写实油画以一种艺术形式,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将西方油画继承下来。这种新写实主义有别于20世纪伊始的古典写实主义,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不仅强调了人价值的重要性,也显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先从中国新写实油画的发展概况出发,再以画家忻东旺的绘画作品为例,从其技法和画面两点剖析,深入说明人文精神在其画面中的体现,最后概述人文精神在中国写实油画中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中国新写
期刊
摘 要: 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元素,它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一种衬托主体物的“负空间”,所以它可以是任何事物,但它不是空白。留白一词起源于中国画,中国画善于营造意境,这种营造意境也可以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本文主要是根据静态白和动态白两方面对留白进行研究分析。静态白通过大量的留白来衬托主体物,营造意境,使观者产生与作品对话的想法。而动态白则是根据画面元素的编排对观者起到阅读的引导作用。但静
期刊
摘 要: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而豪泽尔则是艺术社会学领域重要的人物,因此,本文希望以《艺术社会学》这本书为蓝本,对豪泽尔及其艺术社会学方法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一方法论,谈一谈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豪泽尔;当代艺术  一、豪泽尔与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创作、批评与理论)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要点是“作为艺术的社会现象”),艺术现象是社
期刊
摘 要: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观看与表现实现,人们绘其所见,而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这也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提供了看与联想的内容,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人们养成了观看、想象、记录和描绘等习惯。因此艺术史才开始有了记录的内容,不同的文明背景下,人们对于观看的方式和联系总会潜移默化受到其背后东西的影响。  关键词:绘画;故事;欧洲艺术  绘画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记录与反映,人类在研究探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