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渐江的山水画,笔墨简逸,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清空绝俗。从现代艺术语境返观渐江的山水画精神,体悟其作品的形式感、接近现代意味的艺术特性和创造性,将时代色彩有机地融于其独创性的风格图式及象征体系中。无论是小品或长条大幅,其笔墨、意境、置陈布势,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笔墨语汇中融入了其生命的体悟。皖南山川,尤其是黃山烟云丘壑,都化为意象进人画家的心中,使其作品呈现出静逸高简、清隽沉厚的艺术风格,浸染着黄山之精神。
关键词:山水画;风格;黄山;
渐江(1610—1664年),安徽歙县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僧、梅花古衲、梅花老衲,他奠定了新安画派的基础,居该画派之首,对新安画派之后的众多画家乃至近代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戴本孝、程邃、程正揆、郑旼、黄宾虹等。
综观渐江的山水画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受黄公望、倪瓒、程嘉燧、李永昌等人的影响明显,尚未脱离窠臼,但用笔趋向简而直、瘦硬,异于当时画坛流行画法,可见其个人风格形成之端倪,代表作品为五人联作的《冈陵图卷》中的一部分。第二阶段的绘画题材以安徽一带风景为主,此时渐江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在武夷山出家并回到了家乡,个人风格正在形成,但尚不成熟,作品也比较少,代表作为《竹岸芦浦图卷》、《芦江秋泊图》。第三阶段渐江山水画风格已经成熟,个人面貌鲜明强烈,是其一生之中的创作高潮,代表作品有《天都峰》、《始信峰》、《黄海松石》、《松溪石壁》、《晓江风便图》等。
一、师法传统转益多师
渐江山水画,初学黄公望,遍师宋、元,上追晋、唐,而后力学元四家,但又着重学习倪瓒。渐江学习宋画,是学到了宋画的精神,不像四王一派学宋画,因受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影响,仅取宋画的构图,而用笔都柔软化、曲折化,必以元画的笔意去改造宋画。渐江学宋画的画迹现在已不可见,但他画中刚劲、直硬的线条,都可见出处于宋,而没有用元人的笔意去改造之,他的树法更是根源于北宋李成、郭熙等人。他的画历来被认为是师法倪瓒的,然而其画没有被倪瓒的画所左右并有异于倪瓒,他有宋画基础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渐江在学习各家的过程中,同时解析了各家的作品,在图式中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正因为渐江转益多师,吸收各家所长,他的画才能超然脱俗,他在取法他人之所长时糅进了自己的感情和意识,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技法,才能形成自身的面貌。其刚挺的线条、谨严的画法和周密的用笔,是得益于宋;其松灵,蕴藉、变化丰富的墨法,是得益于元。渐江的笔与墨虚实相生,讲究对比和变化,因此画面充实、多变而不板滞。
二、师法造化——黄山对渐江的深刻影响
渐江的画之所以具有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面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师法造化,具体地说主要是师法黄山。黄山怪石嶙峋的山峰,岩石形状多接近于矩形、方形的几何体,这些都是渐江作品中山石几何体构成形式的根本,其奇纵的构图也就是黄山奇纵的本来面目。
渐江一生主要游历过武夷山、黄山、庐山等,在去福建、江西的途中,也经历了各地山川地貌。这些游踪及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对渐江山水画风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黄山,从他的画迹来看,其精品力作,大都是写黄山之景,黄山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渐江“岁必数游黄山。”并留有《黄山图册》共六十幅,这套作品是渐江在黄山安扎下来,遍游黄山的各个角落,或对景写生,或回去再提炼凭技艺和感受所作。他因此也得力于黄山之助最多,是第一个成功描绘黄山风光的画家。他采用的笔法与董、巨一路的柔曲润泽的笔法完全不同,其层岩陡壑与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太湖风光也大相径庭。如《松溪石壁》、《天都峰》、《黄海松石》,这些作品中的笔墨形态、章法、意趣都是依据于黄山山体岩石纹理和结构。
三、渐江身份的转换——由“儒”入“禅”
明清易祚后,渐江忠君、爱国、入世、济世的思想受到彻底的挫败。1646年,唐王政权失败,渐江在武夷山皈依建阳古航道舟禅师,削发为僧,法名弘仁,这一身份的转换,对渐江之后的绘画创作和艺术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在皈依佛门后数年,他返回故乡安徽歙县,居住于歙县西郊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或五明寺。他此时是“逃于禅”,禅其表,道其中,儒其实。然而随着时易事移,渐江目睹清王朝的逐渐稳定,亦随着他对禅学和净土宗的修行,他的心慢慢冷静下来,精神中的清冷、空寂进一步决定了他的绘画风格,其清冷、静逸的的主观思想也充分地体现于其山水画作品中,正所谓画如其人。渐江此后寄情于山水,畅游名山大川,他有一方印,印文是“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并“岁必数游黄山”,还曾到过南京、杭州、芜湖、宣城、庐山等地,与梅清、龚贤等画家有过交流,潜心于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并成为一代巨擘,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那个时代促成了渐江。
渐江抗清复明的经历和由“儒”入“禅”的转型,对他后来画风形成的影响十分重要。一方面他的画线条骨鲠坚韧,风骨奇正,雄强廋峭,有一种刚猛的力量和至大刚正的正气;另一方面其作品画面中多大片空勾,一笔不皴,“空”、“无”、“寂”的气氛特别强,而强调无我之空的禅学又进一步增加了其画中的空和寂,其画面充满空灵之美。禅宗提倡高远简淡的精神,以一超直入、顿悟、以心传心为特点,他的画风正体现了这种简约性特征。
结语
渐江的作品构图奇纵,具有空旷深邃之美,章法上重气势,他注意整个画面的倾向性,由各个局部相互配合共同筑成,小势服从大势,处处增益其势,以形成大势,由此松懈之气可以鼓紧而具有力度动感。渐江有一首《画偈》,充分反映了他成熟期的作画过程和态度:“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沛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此时的“梦中三十六芙蓉”已经不是描摹写实,而是经过了他心源融合的创造,作品表现的是黄山的本质美,从这个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渐江早已冲出了的元人樊篱。黄山烟云丘壑,都化为意象进人画家的心中,其笔端表现的是渐江的心印,呈现了他静逸内美、清隽沉厚的艺术风格。他主观精神中的冷、静、清、逸寓托于第一自然之中——皖南山川,尤其是黄山,其艺术作品中浸染着黄山之精神和性情。
参考文献:
[1]成冰,汪银辉.画坛新安风:从渐江到黄宾虹[M].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版.
[2]陈传席.弘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陈传席.论黄山诸画派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关键词:山水画;风格;黄山;
渐江(1610—1664年),安徽歙县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僧、梅花古衲、梅花老衲,他奠定了新安画派的基础,居该画派之首,对新安画派之后的众多画家乃至近代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戴本孝、程邃、程正揆、郑旼、黄宾虹等。
综观渐江的山水画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受黄公望、倪瓒、程嘉燧、李永昌等人的影响明显,尚未脱离窠臼,但用笔趋向简而直、瘦硬,异于当时画坛流行画法,可见其个人风格形成之端倪,代表作品为五人联作的《冈陵图卷》中的一部分。第二阶段的绘画题材以安徽一带风景为主,此时渐江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在武夷山出家并回到了家乡,个人风格正在形成,但尚不成熟,作品也比较少,代表作为《竹岸芦浦图卷》、《芦江秋泊图》。第三阶段渐江山水画风格已经成熟,个人面貌鲜明强烈,是其一生之中的创作高潮,代表作品有《天都峰》、《始信峰》、《黄海松石》、《松溪石壁》、《晓江风便图》等。
一、师法传统转益多师
渐江山水画,初学黄公望,遍师宋、元,上追晋、唐,而后力学元四家,但又着重学习倪瓒。渐江学习宋画,是学到了宋画的精神,不像四王一派学宋画,因受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影响,仅取宋画的构图,而用笔都柔软化、曲折化,必以元画的笔意去改造宋画。渐江学宋画的画迹现在已不可见,但他画中刚劲、直硬的线条,都可见出处于宋,而没有用元人的笔意去改造之,他的树法更是根源于北宋李成、郭熙等人。他的画历来被认为是师法倪瓒的,然而其画没有被倪瓒的画所左右并有异于倪瓒,他有宋画基础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渐江在学习各家的过程中,同时解析了各家的作品,在图式中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正因为渐江转益多师,吸收各家所长,他的画才能超然脱俗,他在取法他人之所长时糅进了自己的感情和意识,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技法,才能形成自身的面貌。其刚挺的线条、谨严的画法和周密的用笔,是得益于宋;其松灵,蕴藉、变化丰富的墨法,是得益于元。渐江的笔与墨虚实相生,讲究对比和变化,因此画面充实、多变而不板滞。
二、师法造化——黄山对渐江的深刻影响
渐江的画之所以具有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面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师法造化,具体地说主要是师法黄山。黄山怪石嶙峋的山峰,岩石形状多接近于矩形、方形的几何体,这些都是渐江作品中山石几何体构成形式的根本,其奇纵的构图也就是黄山奇纵的本来面目。
渐江一生主要游历过武夷山、黄山、庐山等,在去福建、江西的途中,也经历了各地山川地貌。这些游踪及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对渐江山水画风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黄山,从他的画迹来看,其精品力作,大都是写黄山之景,黄山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渐江“岁必数游黄山。”并留有《黄山图册》共六十幅,这套作品是渐江在黄山安扎下来,遍游黄山的各个角落,或对景写生,或回去再提炼凭技艺和感受所作。他因此也得力于黄山之助最多,是第一个成功描绘黄山风光的画家。他采用的笔法与董、巨一路的柔曲润泽的笔法完全不同,其层岩陡壑与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太湖风光也大相径庭。如《松溪石壁》、《天都峰》、《黄海松石》,这些作品中的笔墨形态、章法、意趣都是依据于黄山山体岩石纹理和结构。
三、渐江身份的转换——由“儒”入“禅”
明清易祚后,渐江忠君、爱国、入世、济世的思想受到彻底的挫败。1646年,唐王政权失败,渐江在武夷山皈依建阳古航道舟禅师,削发为僧,法名弘仁,这一身份的转换,对渐江之后的绘画创作和艺术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在皈依佛门后数年,他返回故乡安徽歙县,居住于歙县西郊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或五明寺。他此时是“逃于禅”,禅其表,道其中,儒其实。然而随着时易事移,渐江目睹清王朝的逐渐稳定,亦随着他对禅学和净土宗的修行,他的心慢慢冷静下来,精神中的清冷、空寂进一步决定了他的绘画风格,其清冷、静逸的的主观思想也充分地体现于其山水画作品中,正所谓画如其人。渐江此后寄情于山水,畅游名山大川,他有一方印,印文是“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并“岁必数游黄山”,还曾到过南京、杭州、芜湖、宣城、庐山等地,与梅清、龚贤等画家有过交流,潜心于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并成为一代巨擘,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那个时代促成了渐江。
渐江抗清复明的经历和由“儒”入“禅”的转型,对他后来画风形成的影响十分重要。一方面他的画线条骨鲠坚韧,风骨奇正,雄强廋峭,有一种刚猛的力量和至大刚正的正气;另一方面其作品画面中多大片空勾,一笔不皴,“空”、“无”、“寂”的气氛特别强,而强调无我之空的禅学又进一步增加了其画中的空和寂,其画面充满空灵之美。禅宗提倡高远简淡的精神,以一超直入、顿悟、以心传心为特点,他的画风正体现了这种简约性特征。
结语
渐江的作品构图奇纵,具有空旷深邃之美,章法上重气势,他注意整个画面的倾向性,由各个局部相互配合共同筑成,小势服从大势,处处增益其势,以形成大势,由此松懈之气可以鼓紧而具有力度动感。渐江有一首《画偈》,充分反映了他成熟期的作画过程和态度:“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沛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此时的“梦中三十六芙蓉”已经不是描摹写实,而是经过了他心源融合的创造,作品表现的是黄山的本质美,从这个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渐江早已冲出了的元人樊篱。黄山烟云丘壑,都化为意象进人画家的心中,其笔端表现的是渐江的心印,呈现了他静逸内美、清隽沉厚的艺术风格。他主观精神中的冷、静、清、逸寓托于第一自然之中——皖南山川,尤其是黄山,其艺术作品中浸染着黄山之精神和性情。
参考文献:
[1]成冰,汪银辉.画坛新安风:从渐江到黄宾虹[M].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版.
[2]陈传席.弘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陈传席.论黄山诸画派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