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语言简约,内涵丰富。本文以《三峡》为例,论述了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并以语法修辞等角度概括了文言文的独特表达方式。
【关键词】文言文 遣词造句 修辞 简约
《三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照例,课文教好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老师,我数了一下,《三峡》这篇课文只有155个字,字数这么少,写的内容却这么多,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确!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课文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我挥洒自如地背诵着参考书上的那段总结,显得从容不迫。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参考书上的那点文字我早就烂熟于心了!
“老师,你说古人为什么能用那么简练的文字表现这么丰富的内容呢?”我一时语塞,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好在救命的下课铃声及时响起,“你的问题问得真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好吗?”抱着课本我狼狈而逃。
回到办公室,我再次翻开课本,凝视《三峡》。的确是这样,原文只有155字,译文却足足有300字,跟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还果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静下心来,慢慢疏理,我发现文言文的简约与它本身遣词造句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文言文中多用单音节词语
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语占优势,书面形式上一个词就用一个汉字表示;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则是双音节词语占优势,书面形式上一个词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引例为证,如: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不能通行。
从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译文长得多。原文只有10个字,译文却有33个字,是原文的三倍还要多。原文几乎全是单音节词,而译文几乎全部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夏—夏天。水—江水,襄—漫上,陵—山陵。由此可见,多用单音节词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一。
二、文言文中多用省略句
省略句,即省略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省略句,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引例为证,如:
句子成分的省略:(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叫声)属引凄异。
介词的省略: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悬泉瀑布,飞漱(于)其间。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多而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字和书写条件的限制。字难写,用字只得尽量节省,古人写作时往往把某些字,词语或句子省去。其次是说法上的原因。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成熟,一般不能用作主语,如“其”主要用作定语;“之”主要用作宾语。因此,在现代汉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在古文中就只能重复上文的名词,而常见办法干脆把主语省去。另外,省略句还有一个更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使文字更简洁,表达重点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多用省略句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二。
三、互文手法的运用
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也有三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修辞方式,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做到言简意赅,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引例为证,如:
“重岩叠嶂”实际意思是“重叠岩,重叠嶂”。(省去了“重”和“叠”)
“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隐蔽日”。(省去了“隐”和“蔽”)
“林寒涧肃”实际意思是“林涧寒,林涧肃”。(省去了“林”和“涧”)
以上事例便是以互文手法体现简约的,它们在语法上省略了一些词语,避免了呆板重复。由此可见,互文手法的运用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三。
四、合叙手法的运用
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合叙,也叫并提。这种修辞把两件事合在一套语法结构里叙述,显而易见省去了一套语法,所以显得简约。引例为证,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套主谓结构,两件事情,但为了求简,才把两套主谓结构的内容并在一套结构里提,合在一起叙。因此,合叙手法的运用显然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四。
五、借代手法的运用
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这就叫借代。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奔”意思是“奔驰的快马”,一个“奔”字代替了五个字的意思。因此,借代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五。
六、数量词的特殊用法
文言文中“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省略不用。如:“其间千二百里”,实际上应理解为:“其间一千二百里”,再加上文言文中不少情况下量词直接省略不用,而将名词直接组合于数词的前面或后面。因此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特殊用法,成了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六。
另外,跳脱手法的运用,如:“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已得履”与“乃曰”之间跳脱了“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兼词的运用,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和“于”兩个词。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也造就了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
文言文遣词造句非常简约,但在表达上语义的容量并不减少,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三峡》一文可谓典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 遣词造句 修辞 简约
《三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照例,课文教好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老师,我数了一下,《三峡》这篇课文只有155个字,字数这么少,写的内容却这么多,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确!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课文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我挥洒自如地背诵着参考书上的那段总结,显得从容不迫。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参考书上的那点文字我早就烂熟于心了!
“老师,你说古人为什么能用那么简练的文字表现这么丰富的内容呢?”我一时语塞,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好在救命的下课铃声及时响起,“你的问题问得真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好吗?”抱着课本我狼狈而逃。
回到办公室,我再次翻开课本,凝视《三峡》。的确是这样,原文只有155字,译文却足足有300字,跟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还果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静下心来,慢慢疏理,我发现文言文的简约与它本身遣词造句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文言文中多用单音节词语
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语占优势,书面形式上一个词就用一个汉字表示;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则是双音节词语占优势,书面形式上一个词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引例为证,如: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不能通行。
从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译文长得多。原文只有10个字,译文却有33个字,是原文的三倍还要多。原文几乎全是单音节词,而译文几乎全部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夏—夏天。水—江水,襄—漫上,陵—山陵。由此可见,多用单音节词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一。
二、文言文中多用省略句
省略句,即省略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省略句,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引例为证,如:
句子成分的省略:(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叫声)属引凄异。
介词的省略: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悬泉瀑布,飞漱(于)其间。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多而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字和书写条件的限制。字难写,用字只得尽量节省,古人写作时往往把某些字,词语或句子省去。其次是说法上的原因。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成熟,一般不能用作主语,如“其”主要用作定语;“之”主要用作宾语。因此,在现代汉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在古文中就只能重复上文的名词,而常见办法干脆把主语省去。另外,省略句还有一个更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使文字更简洁,表达重点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多用省略句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二。
三、互文手法的运用
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也有三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修辞方式,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做到言简意赅,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引例为证,如:
“重岩叠嶂”实际意思是“重叠岩,重叠嶂”。(省去了“重”和“叠”)
“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隐蔽日”。(省去了“隐”和“蔽”)
“林寒涧肃”实际意思是“林涧寒,林涧肃”。(省去了“林”和“涧”)
以上事例便是以互文手法体现简约的,它们在语法上省略了一些词语,避免了呆板重复。由此可见,互文手法的运用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三。
四、合叙手法的运用
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合叙,也叫并提。这种修辞把两件事合在一套语法结构里叙述,显而易见省去了一套语法,所以显得简约。引例为证,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套主谓结构,两件事情,但为了求简,才把两套主谓结构的内容并在一套结构里提,合在一起叙。因此,合叙手法的运用显然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四。
五、借代手法的运用
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这就叫借代。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奔”意思是“奔驰的快马”,一个“奔”字代替了五个字的意思。因此,借代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五。
六、数量词的特殊用法
文言文中“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省略不用。如:“其间千二百里”,实际上应理解为:“其间一千二百里”,再加上文言文中不少情况下量词直接省略不用,而将名词直接组合于数词的前面或后面。因此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特殊用法,成了文言文显得简约的原因之六。
另外,跳脱手法的运用,如:“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已得履”与“乃曰”之间跳脱了“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兼词的运用,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和“于”兩个词。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也造就了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
文言文遣词造句非常简约,但在表达上语义的容量并不减少,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三峡》一文可谓典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