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物理教学;增强学生兴趣;策略探究
引言: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掌握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创设自然生活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兴趣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创设科学应用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兴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物理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马上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物理内容产生共鸣,焕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使课堂一开始就注入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急切想知道原因,想学下去,不知不觉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液化》问题设计:冬天你在室外讲话时发现嘴边有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答出能看到“白气”,这时一学生马上提出疑惑,夏天开空调时空调吐出“冷气”却也能看到“白气”?关键性的问题是:水蒸汽遇冷——液化,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設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和兴趣。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叫学生考虑:(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主要有:①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液体后观察示数变化。②小铁钉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重的木块反而漂浮,轻的铁钉下沉。③把木块、铜块、铝块、牙膏皮分别放入水中再提问,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测出它们所受浮力各是多少?等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新问题。
四、创设生活信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兴趣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互联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如激疑性提问、发散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激趣性提问等完善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兴趣,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刁坊中学 514500)
关键词:物理教学;增强学生兴趣;策略探究
引言: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掌握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创设自然生活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兴趣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创设科学应用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兴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物理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马上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物理内容产生共鸣,焕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使课堂一开始就注入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急切想知道原因,想学下去,不知不觉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液化》问题设计:冬天你在室外讲话时发现嘴边有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答出能看到“白气”,这时一学生马上提出疑惑,夏天开空调时空调吐出“冷气”却也能看到“白气”?关键性的问题是:水蒸汽遇冷——液化,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設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和兴趣。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叫学生考虑:(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主要有:①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液体后观察示数变化。②小铁钉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重的木块反而漂浮,轻的铁钉下沉。③把木块、铜块、铝块、牙膏皮分别放入水中再提问,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测出它们所受浮力各是多少?等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新问题。
四、创设生活信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兴趣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互联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如激疑性提问、发散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激趣性提问等完善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兴趣,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刁坊中学 5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