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
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
2.自由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二、品词析句、激发联想,训练语感
语感的形成和运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个阶段包括感知、领悟、内化、积累和运用等几个环节,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
1.在词语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同义词的不同用法。引导学生推敲词语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是语感培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法。
2.指导学生用词造句。句子是构成篇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单位。它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学生理解词意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所学词语造句子,再反过来解释句子意思,指导学生从语音形式、词意以及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与传神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联想。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只有把理解语言和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而是巧妙地通过霞光映照下人和动物变化不一的颜色来写。“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了。”学生要从描写文字中得到颜色变化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具,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使语感的形成和运用。
三、增强感觉實践,培养语感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重想象、重实践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
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
2.自由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二、品词析句、激发联想,训练语感
语感的形成和运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个阶段包括感知、领悟、内化、积累和运用等几个环节,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
1.在词语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同义词的不同用法。引导学生推敲词语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是语感培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法。
2.指导学生用词造句。句子是构成篇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单位。它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学生理解词意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所学词语造句子,再反过来解释句子意思,指导学生从语音形式、词意以及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与传神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联想。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只有把理解语言和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而是巧妙地通过霞光映照下人和动物变化不一的颜色来写。“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了。”学生要从描写文字中得到颜色变化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具,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使语感的形成和运用。
三、增强感觉實践,培养语感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重想象、重实践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