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宁波市抓住了“家门口”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发展重心集中在信息技术的自然科学上,忽略了人文精神对整个城市思想的主导。因此,针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探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构建问题。根据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和总结,具有针对性地给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的政策建议:一就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而言,究竟采取何种路径较为合适,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意涵;二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打造智慧产业,从而更有效地构建宁波城市文化。
关键词:智慧城市;人文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1-04
一、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形态。相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发展两大坚实维度:一是发展物质文明的自然科技维度,二是升华精神文明的城市文化维度。
自然科技维度。一个智慧的城市,无处不存在着信息科技。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为人们构筑完美生活。
城市文化维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为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来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智慧宁波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是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将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城市文化的构建。智慧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视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出現城市文化遗漏的失误,同样为了规范并约束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智慧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宁波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智慧港口”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强化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以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为智慧宁波的建设夯实智慧的源泉。
三、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确立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文化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指标,通过城市环境、产业结构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智慧城市文化实现的程度(见表1)。
(一)智慧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指标
智慧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包括花卉、草地、行道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垃圾处理设施、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公共住宅、城市通讯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布局等等自然人工环境所构建成的,形成了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本文提出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之物质文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城市环境、产业结构两个指标。
城市环境是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城市人的能力和智慧。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评价点: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城市规模适度是一个智慧城市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之下,最恰当的规模大小。社会公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是一个智慧城市文明的象征,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和谐尤为重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智慧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通行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智慧城市通行的便利程度。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市民居住环境的拥挤程度,是反映智慧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率关系。智慧城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点来评价智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外贸依存度。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所以选择了第三产业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知识型、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的便是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因此鼓励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而外贸依存度代表的则是区域或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二)智慧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指标
制度文化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机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属性的是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提出两个关键评价指标:人才发展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人才问题上占有优势。一个城市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代表着智慧城市未来实现以智慧为基础发展的能力。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人才发展机制的主要三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汇集与扩散的重要场所,为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高校大学生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知识型人才结构,是智慧城市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智慧城市高级人才储备情况及人力资源素质的体现。而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反映了智慧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智慧城市的侧重点是在于以信息技术来打造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和感知化,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充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力量时,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本文初步提出从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来对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评价。
(三)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指标
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了一个城市的习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知识以及城市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习惯和能力。它是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以文字和人脑为载体的理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本质内涵、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本文针对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交流和创新科技两个指标。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型,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应更加彰显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吸收外来城市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交流主要涵盖四项指标: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文化多样性指数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文化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开拓智慧城市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交流愈加频繁。知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百人拥有互联网数是衡量智慧城市文化基础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是信息科技,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城市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最重要的标识[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块评价智慧城市的创新科技: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研发密集度是指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区域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决定了城市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潜力。
四、基于智慧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城市文化存在问题
(一)缺少人性关怀,功能性不强
宁波在城市中心地带花费巨资建立风格基本相同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却俨然成了城市的门面,领导的政绩,在服务便利于城市居民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城市建设如果缺乏突出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重感,就像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躯壳,丧失活力和发展潜力。纵使表面看似再辉煌的繁荣,也注定是徒有其表。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宁波第三产业虽然在整体上逐渐往发展潜力大、起点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其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发展,仍以餐饮业、传统贸易为主。另外宁波服务业出了交通运输、餐饮贸易零售批发、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5]。
(三)人才隊伍建设不乐观
首先是宁波科教基础薄弱,育才不佳。宁波拥有高校11所,其中985工程0所,211工程0所,本科8所,专科3所。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宁波人才总量仍是偏少的,而且人才质量还是欠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一线城市。其次是宁波留才不佳。“一流人才去海外,二流人才去国内,三流人才留宁波”。由于宁波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宁波本地工作的优秀人才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而且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到人才优惠政策,本地人才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最后是宁波引才不佳。宁波专门为国际人才提供的居住、服务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相配套的国际人才的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滞后。
(四)信息管理仍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虽然受到宁波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是重点落实,信息管理的局部应用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各类系统林立,全局考虑缺乏,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五)公益性文化产品正向推拉力度不够“加速”精神空乏
公益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城市中新型关系的粘合剂,它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在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在某种程度更是会加速精神文化的空乏。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休闲放松的公益性场地稀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充足、配备不人性化,对城市中未成年、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缺乏,公共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小等等都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六)城市文化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定位单一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进行身份识别,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色。只有这样的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才能带给城市持久而广泛的效益。当前,宁波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文化都市。但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化优势,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只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并不是城市独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打造不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城市文化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在于理解城市的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预见城市的未来,整合和提炼城市内的历史和现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五、加快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政策建议
基于宁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构建的存在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城市文化结构的分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出推进智慧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物质文化层面
1.基于宁波创新创业的文化特质,加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文化发展布局,建设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运营高效、发展均衡、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广电网、互联网、社区文化服务网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城区的15分钟文化圈。
2.大力发展智慧文化产业,为城市机理植入智慧基因。文化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宁波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城市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为宁波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智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源自文化,也反作用于文化,有助于宁波的智慧文化的发展。
(二)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层面
1.健全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机制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信息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等。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建立文化工作者继续教育等制度,积极推进智慧人才的培养。当然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项作业,它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
2.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是城市形象的“意”。各类规划上报审批时,公众代表反映的意见必须要求附上。大型公共建筑、广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方案座谈会、研讨会,将邀请由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将在拟建地挂牌展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市民的评议和监督,没有“公众意见书”的规划和建设将不予审批。
(三)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精神文化层面
1.加强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接轨。宁波作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摸索状态。因此,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智慧宁波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例如,美国迪比克市能够分享城市资源整合的智慧文化,瑞典能够分享智慧交通的智慧文化,爱尔兰能够分享自然环境的智慧文化,日本能够分享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智慧文化,韩国仁川能够分享城市管理的智慧文化等等。
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护。城市的记忆体现了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保持自我特色的王牌,是城市规划独立性的“灵感”。因此,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即由单一的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转向对历史遗存与环境的保护,历史遗存形成要素的保护,也就是整体性、关联性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求原汁原味。最后是提高當地居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自觉性的保护机制。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空间营造的基础。通过重现、整合和扩充历史遗迹和文化要素,展示和激活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宁波特色文化空间。将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迹和修复、兴建文化设施相结合。文化构成的精神要素中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最高精神境界。
六、结论
而今智慧宁波的智慧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涉及食品系统、供应链、医疗、零售、电网、制造、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这些智慧将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经济的繁荣、无障碍的沟通、随需应变的企业、更为便捷的生活,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最终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宁波的成长是可持续发展,而它可持续成长的源泉则来自“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宁波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宁波在专注物联网等自然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宁波的硬件实力时,必须同样重视其智慧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智慧宁波将以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城市的情商,以充满灵性、人文化、创造力的智慧文化提高城市的情商。智慧基因将因城市文化的构建而植入智慧宁波的城市肌理中,使整个城市成为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 智慧城市 宁波先行[J].智慧城市,2012,(6):7-9.
[2] 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4-45.
[3] Optimizing Design of Landscape Symbol and Image-Building of City Culture [J].2010:12-25.
[4] 邓贤峰,王乾晨.复兴南京城市文化的“智慧”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1):16-18.
[5] 王敏旋.九议宁波智慧城市建设[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2):36-39.
[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关键词:智慧城市;人文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1-04
一、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形态。相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发展两大坚实维度:一是发展物质文明的自然科技维度,二是升华精神文明的城市文化维度。
自然科技维度。一个智慧的城市,无处不存在着信息科技。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为人们构筑完美生活。
城市文化维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为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来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智慧宁波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是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将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城市文化的构建。智慧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视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出現城市文化遗漏的失误,同样为了规范并约束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智慧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宁波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智慧港口”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强化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以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为智慧宁波的建设夯实智慧的源泉。
三、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确立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文化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指标,通过城市环境、产业结构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智慧城市文化实现的程度(见表1)。
(一)智慧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指标
智慧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包括花卉、草地、行道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垃圾处理设施、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公共住宅、城市通讯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布局等等自然人工环境所构建成的,形成了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本文提出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之物质文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城市环境、产业结构两个指标。
城市环境是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城市人的能力和智慧。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评价点: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城市规模适度是一个智慧城市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之下,最恰当的规模大小。社会公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是一个智慧城市文明的象征,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和谐尤为重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智慧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通行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智慧城市通行的便利程度。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市民居住环境的拥挤程度,是反映智慧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率关系。智慧城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点来评价智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外贸依存度。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所以选择了第三产业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知识型、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的便是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因此鼓励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而外贸依存度代表的则是区域或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二)智慧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指标
制度文化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机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属性的是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提出两个关键评价指标:人才发展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人才问题上占有优势。一个城市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代表着智慧城市未来实现以智慧为基础发展的能力。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人才发展机制的主要三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汇集与扩散的重要场所,为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高校大学生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知识型人才结构,是智慧城市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智慧城市高级人才储备情况及人力资源素质的体现。而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反映了智慧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智慧城市的侧重点是在于以信息技术来打造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和感知化,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充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力量时,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本文初步提出从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来对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评价。
(三)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指标
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了一个城市的习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知识以及城市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习惯和能力。它是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以文字和人脑为载体的理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本质内涵、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本文针对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交流和创新科技两个指标。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型,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应更加彰显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吸收外来城市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交流主要涵盖四项指标: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文化多样性指数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文化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开拓智慧城市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交流愈加频繁。知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百人拥有互联网数是衡量智慧城市文化基础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是信息科技,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城市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最重要的标识[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块评价智慧城市的创新科技: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研发密集度是指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区域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决定了城市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潜力。
四、基于智慧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城市文化存在问题
(一)缺少人性关怀,功能性不强
宁波在城市中心地带花费巨资建立风格基本相同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却俨然成了城市的门面,领导的政绩,在服务便利于城市居民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城市建设如果缺乏突出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重感,就像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躯壳,丧失活力和发展潜力。纵使表面看似再辉煌的繁荣,也注定是徒有其表。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宁波第三产业虽然在整体上逐渐往发展潜力大、起点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其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发展,仍以餐饮业、传统贸易为主。另外宁波服务业出了交通运输、餐饮贸易零售批发、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5]。
(三)人才隊伍建设不乐观
首先是宁波科教基础薄弱,育才不佳。宁波拥有高校11所,其中985工程0所,211工程0所,本科8所,专科3所。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宁波人才总量仍是偏少的,而且人才质量还是欠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一线城市。其次是宁波留才不佳。“一流人才去海外,二流人才去国内,三流人才留宁波”。由于宁波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宁波本地工作的优秀人才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而且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到人才优惠政策,本地人才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最后是宁波引才不佳。宁波专门为国际人才提供的居住、服务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相配套的国际人才的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滞后。
(四)信息管理仍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虽然受到宁波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是重点落实,信息管理的局部应用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各类系统林立,全局考虑缺乏,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五)公益性文化产品正向推拉力度不够“加速”精神空乏
公益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城市中新型关系的粘合剂,它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在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在某种程度更是会加速精神文化的空乏。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休闲放松的公益性场地稀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充足、配备不人性化,对城市中未成年、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缺乏,公共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小等等都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六)城市文化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定位单一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进行身份识别,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色。只有这样的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才能带给城市持久而广泛的效益。当前,宁波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文化都市。但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化优势,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只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并不是城市独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打造不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城市文化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在于理解城市的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预见城市的未来,整合和提炼城市内的历史和现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五、加快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政策建议
基于宁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构建的存在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城市文化结构的分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出推进智慧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物质文化层面
1.基于宁波创新创业的文化特质,加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文化发展布局,建设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运营高效、发展均衡、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广电网、互联网、社区文化服务网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城区的15分钟文化圈。
2.大力发展智慧文化产业,为城市机理植入智慧基因。文化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宁波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城市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为宁波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智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源自文化,也反作用于文化,有助于宁波的智慧文化的发展。
(二)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层面
1.健全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机制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信息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等。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建立文化工作者继续教育等制度,积极推进智慧人才的培养。当然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项作业,它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
2.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是城市形象的“意”。各类规划上报审批时,公众代表反映的意见必须要求附上。大型公共建筑、广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方案座谈会、研讨会,将邀请由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将在拟建地挂牌展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市民的评议和监督,没有“公众意见书”的规划和建设将不予审批。
(三)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精神文化层面
1.加强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接轨。宁波作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摸索状态。因此,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智慧宁波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例如,美国迪比克市能够分享城市资源整合的智慧文化,瑞典能够分享智慧交通的智慧文化,爱尔兰能够分享自然环境的智慧文化,日本能够分享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智慧文化,韩国仁川能够分享城市管理的智慧文化等等。
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护。城市的记忆体现了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保持自我特色的王牌,是城市规划独立性的“灵感”。因此,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即由单一的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转向对历史遗存与环境的保护,历史遗存形成要素的保护,也就是整体性、关联性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求原汁原味。最后是提高當地居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自觉性的保护机制。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空间营造的基础。通过重现、整合和扩充历史遗迹和文化要素,展示和激活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宁波特色文化空间。将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迹和修复、兴建文化设施相结合。文化构成的精神要素中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最高精神境界。
六、结论
而今智慧宁波的智慧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涉及食品系统、供应链、医疗、零售、电网、制造、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这些智慧将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经济的繁荣、无障碍的沟通、随需应变的企业、更为便捷的生活,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最终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宁波的成长是可持续发展,而它可持续成长的源泉则来自“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宁波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宁波在专注物联网等自然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宁波的硬件实力时,必须同样重视其智慧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智慧宁波将以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城市的情商,以充满灵性、人文化、创造力的智慧文化提高城市的情商。智慧基因将因城市文化的构建而植入智慧宁波的城市肌理中,使整个城市成为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 智慧城市 宁波先行[J].智慧城市,2012,(6):7-9.
[2] 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4-45.
[3] Optimizing Design of Landscape Symbol and Image-Building of City Culture [J].2010:12-25.
[4] 邓贤峰,王乾晨.复兴南京城市文化的“智慧”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1):16-18.
[5] 王敏旋.九议宁波智慧城市建设[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2):36-39.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