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取向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561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和潜能的激发,该理念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取向从“消极”向“积极”转变。新取向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转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在新取向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秉持积极的学生观、增加道德的积极体验、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郑玮(1987-),女,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6-02
  一、传统消极思想道德教育取向的弊端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理念,故而,可以被称为“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当代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等消极问题上。[1]基于此种理念下的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极教育,但却带有较为明显的消极特征”,[2]它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过分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轻视了学生内在的优势与潜力,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与发展。从具体方式来看,这种取向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多采用批评、警示、惩戒等消极手段,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还容易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导致教育者与学生关系的恶化和对立。
  显然,这种消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已不合时宜,尤其是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其显得格外僵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及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因此,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取向应运而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取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相对,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发展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目的,强调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向对人类积极力量和潜能的激发,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
  因此,对于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品质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来说,积极心理学正好为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全新的“积极教育”理念,即“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4]基于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向也应该完成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从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品质,从批评、惩罚的方式转变为以正面教育为主、构建良好环境等积极方式,此种教育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诉求,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同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新取向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1)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生长于新时期的“90后”大学生从小在父母与社会的关爱下成长起来,他们个性张扬,更加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这些心理需求使传统取向下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显得后劲不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要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潜力,使个体获得正向的成就体验,这种理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突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束缚,能够更好地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契合,使其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教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播,而是应该朝着更高方向发展,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16号文件作为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明确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总体发展方向,必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教育,着重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培养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教育意识,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从传统的消极教育取向向积极教育取向的转变契合了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3)有助于转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在德育工作中,工作思路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进而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过于僵化和死板,只是着重于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教育者往往是等学生出现了某种问题才想到要去弥补。而积极心理学则是将重心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上,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5]因为“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4]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人身上存在消极情绪和消极品质,而是更强调全面评价人的品质,让积极品质大于消极品质,建立起能够战胜挫折的心理预防机制。所以,在这种取向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摒弃“修补—改错”的思路,提倡一种新的预防观,即通过培育、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水平,一方面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预防学生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有的思路。   3.新取向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1)秉持积极的学生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重视对于人性积极面的发现与培养。基于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秉持积极的人性论与积极的学生观。所谓积极的学生观,就是始终将学生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承认他们的独立人格特征,尊重他们作为自我教育主体的地位。在此取向下,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所具有的自我选择与决定能力,深入挖掘其积极潜能,关注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并予以充分赏识,扬弃传统消极取向中以警告、批评、惩戒为主的教育手段,采取同理、接纳、赞美等人性化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激励他们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实现学生从“被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变。
  (2)增加道德的积极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一般认为,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更注重“知”的灌输,但是众所周知,“只有当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通过主体的体验而发生变化时,道德学习才有可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只有将道德学习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积极体验的过程,道德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6]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正处于从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从生活依赖到独立自主的人生转折期,渴望独立的心理预期与相对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时单纯对他们进行远离生活体验的道德认知教育,既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无法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并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将积极体验的方法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学生个体在亲历与验证某种情境或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生成某种积极的行为或情感。这种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真实的感受过程,丰富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提升践行能力和水平,最终完成道德上的自我统合。
  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人的希望、乐观、自我决定性、主观幸福感等积极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当学生有了更多积极体验后,就会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并非外界强加于学生,而是来自其自身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的形成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道德力量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并进而形成某种积极的人格特征。而这种“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5]
  (3)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支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积极的环境不仅是构成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2]因此,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把眼光放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做好高校综合环境的配套优化工作,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系统。
  首先,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对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营造积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空间,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当前社会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大学教育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孤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应该从社会现实与当代学生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这种由学校主导的“半社会”环境中完成社会生活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心理的转化和对社会道德困境的处理能力,从而顺利实现从一名“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总之,时代在发展,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和道德诉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摆脱僵化、消极的弊端,那么只能与学生渐行渐远,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使命。基于此种反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取向上完成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变,用积极的精神和行动来唤醒、引领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获得人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103-105.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8-307.
  [3]卜路平.试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45-48.
  [4]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1-5.
  [5]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6]程肇基.积极体验是大学生新的道德学习方式[J].江苏高教,
  2011,(4):119-12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三坐标测量机是一种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的大型空间几何量检测设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科研中。在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中引入三坐标测量机来改进教学内容,形成以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广大学生学习到了三维检测、测量数据分析诊断、模具设计、反求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知
在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提出了作为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工会,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开拓创新,做好
摘要: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下,作为新升格并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合并的学校,如何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优化培养体系,培养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既现实又重要的问题。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学院基地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以“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为共享平台,建设具有广泛共享功能的综合实训环境。使之能更好地为学历教育、企业培训、下岗职工培训、
摘要:针对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入手,讨论了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和专业课教学三个方面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联系,对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为提高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科研项目;产学研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俊(1965-),男,黑龙江泰来
摘要:根据“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阐述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高校与生产单位共赢四方面的成果。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勘查  作者简介:吴振祥(1974-),男,福建漳州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樊秀峰(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
摘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3年至2012年的“双师型”教师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等。利用高频关键词探讨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师型;文献计量;研究热点  作者简介:蒋志刚(1961-),男,江苏镇江人,大唐淮北发电厂,助理工程师。(安徽 淮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战争对俄罗斯民族而言,有着一股不可言喻的吸引力,俄罗斯历史就是一部在战争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俄罗斯人民也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静静的顿河》作为俄罗斯的一部优秀战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此方面的理论性、系统性、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心情、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增添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从而真正的实现寓教于有形有声,由学习者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
摘要:大学生在大学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不解,这些不解和困惑归根到底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也就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发展,还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关键词:价值导向;思想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俊成(1979-),男,吉林德惠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吉林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