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会欣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J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了相当重的分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然而,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落实知识为目标,以多媒体展示为中心,以回答问题为流程”的模式中。这样的阅读课堂,有精美的画面、精辟的分析、精彩的回答,但学生沉醉于多彩的画面,沉迷于快速寻找答案的快感,而“阅读”,却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阅读并不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然后根据问题填写表格或者讨论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于能让学生以欣赏的形式品读文本,获得美的感受。
  如果教师把日常的阅读教学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阅读理解训练,那么学生就变成了答题的“智能机器”。没有情感共鸣的阅读,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欣赏的乐趣的。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堂上也经常听到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scanning,skimming”等一些提示。但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学生阅读策略的引导中总是浅尝辄止;对于文本的欣赏,更是雾里看花,甚至避而不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
  外研社版英语教材在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都安排了一篇阅读文章,并设计了选择文章(段落)中心、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或回答问题等教学环节。有些教师就照本宣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标题或进行段落中心句配对,接着就让学生机械地跟着录音读课文,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或回答问题。
  应该说教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是丰富的,在阅读环节的设计上也是非常细致的,但正是这样的优点导致了教学的“千篇一律”,阅读环节被简化成了课本上的“一二三四五”。
  2. 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阅读课中,多媒体辅助手段为文本的背景资料导入提供了可能,为长串问题及答案的呈现提供了便利。但如果把文本的主要情节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会让教师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展示的过程中,从而忽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和思维反映,也会使学生失去本应通过文本的理解和推理归纳才能获得的信息。学生的思考、推断、探究及想象等一系列提升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扑面而来的画面前戛然而止。
  3. 教学方式过于注重讲解
  外研社版英语九年级教材在每个模块的阅读文本旁,都会设置一些阅读策略的引导与提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很少有教师去处理甚至关注这个部分。教师往往会对文本中的生词“耿耿于怀”,对文本中的复杂句“忧心忡忡”,于是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细节、分析句型上。这样的阅读课被异化成了词汇课或语法课。尽管教师对文本的挖掘很到位,对问题的分析很具体,但还是达不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目的。所谓“过错,过错,过了变成错”,过于细致地讲解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学生是无法从被肢解的文本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的,更别说文本背后的内涵了。
  (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
  《标准》提出学生九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可是学生很少会主动地去看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二下学期后,学习英语的兴趣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人会大幅减少。有些学生在阅读长文章时会望而生畏。
  1.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反之,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解或误解。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When you read the newspaper and watch the news on television, it’s easy to get the idea that British young people are all unemployed, angry and in trouble. But that’s not true. Three quarters of them do more or less what their parents did. They do their best at school, find some kinds of jobs in the end, and get married in their early twenties. They get on well with their parents, and enjoy their family life. After all, if they don’t, they won’t be British, will they?
  这段文字的每句话都很简单,可是对于最后一句话“After all, if they don’t,they won’t be British, will they?”即使有些学生能翻译,却还是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如果他们不是这样做(指的是英国人中的四分之三左右的人都是子承父业,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最后找各种类型的工作,在二十刚出头就结婚生子,他们与父母亲相处融洽,非常喜欢家庭生活),他们就不是英国人了,对不对?对这句话的理解,需要掌握英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美国人比较开放、喜欢我行我素的性格不同,英国人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民族。他们非常讲究礼节,他们大多按照英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
  初中生是对社会刚有初步了解的未成年人,他们对母语的认识正处在逐渐巩固、加深的阶段,而对英语的认识才刚刚起步。所以,在阅读中不免受到母语的干扰。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习惯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而在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or “no”。例如:
   — You haven’t been to New York, have you?
   — Yes, I went there two years ago./ No, I’ve never been there.
  2. 不良阅读习惯的影响
  受小学朗读习惯的影响,一些初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或者喜欢用笔逐词逐句指着读。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碰到生词或难句,就会“停滞不前”,总忍不住倒回去看甚至反复地看。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内容时,会不由自主地把内容在心里翻译成汉语,然后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理解文章。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不仅会降低阅读速度,也会影响阅读效果。
  3. 阅读动机的偏差
  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不少学生失去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一所好高中。这种功利的学习动机在阅读过程中体现为只重视语法的学习和词汇的了解。一旦学生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阅读的唯一动力,他们就会忽视体会文本作者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本的结构等,而只注重哪些是考点。
  基于功利的阅读动机,使得学生“读”到的是被肢解的文本内容,“悟”到的仅是文本问题的答案。阅读的信息交流功能被弱化了,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化载体的价值和意义也被削弱了。
  二、欣赏型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欣赏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关注阅读策略的应用,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尤其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与感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品读”文本。
  要让学生学会“品读”文本,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学生只有抛弃浮躁的心态才能潜心研读,才能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阅读是表象,欣赏才是本质。为了消除学生在阅读时的紧张心理或有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教师可播放一些舒缓的背景音乐。其次要为学生安排充分的阅读时间。惊鸿一瞥,如白驹过隙,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
  (一)扣准关键句,品味语言结构之美
  文本内容一般由主题句、过渡句、拓展句、细节句等组成。主题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过渡句在文章中总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么表示顺接关系,要么表示转折关系;拓展句是用具体的事实去证明或支持主题句的句子;而细节句是指各种例子、实证可以用来支持或推理出后面的主题句。
  对关键句的赏析能帮助学生从对文本的点的认识,深化过渡到面的深刻理解。以语言赏析为目的的阅读,往往会伴随读说结合或读写结合的任务。通过品味文本的结构之美,能帮助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上学习到合理的谋篇布局。
  (二)揣摩地道的表达,品味语言幽默之美
  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曾说:“德语铿锵有力,最适合于与敌人交谈;法语活泼生动,最适合于与朋友交谈;意大利语温柔幽雅,最适合于与女性交谈;西班牙语宏伟壮丽,最适合于与神交谈。”最后,罗氏不忘记加上一句:“俄语适合于与一切人交谈。”这种观点,现代语言学家称之为“语言的沙文主义”。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美。若要体验英语之美,就必须去欣赏英文原著,学习地道的表达。如在路上看到一辆车,车后面写着“Stolen from Johnson”。这并不是指从Johnson那儿偷了一辆车,还嚣张地开到大街上;而是指从Johnson那儿买了一辆二手车,价格低廉,便宜得像偷来的一样。明白这句子的含义之前,也许我们会讶然;但随后,便会哑然一笑。这是一种美式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Johnson那儿买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人的风趣和幽默。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英语中“很便宜”不会像我们书上所看到的那样翻译为“It’s very cheap”,而是说“It’s a steal”。这些地道的表达,体现了美国人性格开朗、风趣幽默、夸张搞笑的一面。
  (三)提高阅读技能,品味语言细节之美
  阅读的技能包括略读(skimming)、跳读(coming across new words)、找读(looking for suitable reading material)、查读(scanning)、扫读、猜测词义、归纳大意、推理判断、预测下文等。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我们应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论述性的文章,帮助学生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是很好的方法;对于记叙性的阅读文章,可采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浅层阅读,培养学生以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为切入口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四)渗透文化背景,品味语言内涵之美
  通过英美文化背景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语言的同时,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差异。美国人崇尚自由、平等和博爱,通常不当面说不好的,所以尽量只说好的。例如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对方如果答“I think it’s interesting”则往往表示对方不怎么喜欢,而不是字面上的“很有趣”。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就很难从对方的委婉语中体会到语言的真正内涵,也很难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又比如,在中国的文化中,牛是勤劳、健壮的象征,但对比一下英文的表述(孺子牛——willing ox;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牛饮——drink like a horse;强按牛头不喝水——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 never expect to force it drink),我们发现,英国人更钟爱“马”!而更为有趣的是,“害群之马”的英文表述为“a black sheep”。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动物的不同情感上显得尤为明显。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
  总之,阅读不仅是高效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怎样把阅读过程从紧张而枯燥的活动提升为开阔视野、提高兴趣、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行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早日从热热闹闹的阅读课堂中走出来,为学生安排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英语之美。
其他文献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野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同时也指观察和认识的领域。“阅读视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他的专著《关于接受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而最早关注到“视野”问题并加以专门讨论的则是德国哲学家、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人在诠释环境中最重
期刊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景宁这个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运用各种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2008年浙江省委《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2年把景宁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就学校教育而言,挖掘畲族文化资源,建立有
期刊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由于不谨慎,常把健康心理看做道德问题,错误地给学生贴上“不道德”的标签,制造了许多的“冤假错案”。  一、骄傲、狭隘与归因的自我价值保护  “我呀,别的没有什么,就是聪明。”  “作文竞赛的冠军舍我其谁?”  “这一向我挺勤奋的,所以考了好成绩。”  “我这次考得差就是因为晚上没有睡好。”  “老师也真是的,讲的都没有考,考的全是没有讲的,怎么考得好?”  “我妈妈太唠叨,
期刊
编者按:下文根据作者的一次面向中小学校长的讲座整理而成。虽然作者不是教育界人士,但听听“圈外人”的看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我不曾是一名教师,但我曾经是一名学生、一名家长。所以,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对中小学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方面,浅谈几点想法。  我非常憧憬美好的学生时代,也想象现在的学生应该是多么的快乐与幸福。所以,我认为,现代化育人的中小学校应
期刊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作为一所新建学校,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借助新課程改革的契机,以新建学校的优势追求优质,以特色打造品牌,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高举“轻负担高质量”素质教育的大旗,贯彻“规范是前提,评价是导向,課堂是重点,教师是关键,管理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将“德育为基、规范課程、全程助学、师本研修”作为四大行动纲领,在关注全体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和特色。新编语文课本把阅读范文与“写作、口语和交际”进行并列,虽然没有把作文放在核心的地位上,但是总算在理论上把最能表现学生素质的三个环节平衡了,这是一个较大的改革。但这样的编排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写作教学成了一个大杂烩,缺少一个可以操作的系统和序列。那么如何借助综合性学习来构建一个适合初中生的写作序列呢?作为教研员,笔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一起进行了“‘先写后教’初中微格作
期刊
邹忠明,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校长,浙江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9年被授予长兴县名校长称号。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邹忠明校长以其敏锐的教育眼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德育思路,成为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组织实施的课题《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学德育的社会化之路》获湖州市
期刊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組织形式,是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組中共同学习的活动。它是对班级个体学习方式的补充与改进,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方法之一的“合作学习”,成为了我国初中语文新课改中积极倡导和組织实
期刊
对一个教师来说,上一节课容易,围绕一个主题上好一节课就难了,而要让教师明白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就更困难了。课例研究就是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教研方式。它通过广泛开展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同构、跟踪式听课等行之有效的课例研讨方式,让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一、 研究的过程  笔者于201
期刊
近年来,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接受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抽象性的特点,加之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得有效的地理学习氛围和地理有效教学难以形成。那么,如何使地理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思考和学习的学科,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品味地理的意识,就成为一种改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实现积极有效学习的思路。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培养学生品味地理的课堂有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