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研究了白乃庙矿区铜矿的赋存规律,初步把矿区地层划分到了岩性段;确认金铜矿体、铜钼矿(化)体赋存于青白口系白乃庙组绿片岩和志留系徐尼乌苏组千枚岩中;主要受NW向层间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和近EW向、NE向破碎蚀变带控制,近SN向破碎带错段矿(化)体。
关键词: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变质作用 铜矿
分类号:P618.41
一、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1、矿区地质
研究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Qnb5),志留系中-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一段(S4x1)。
研究区发育一套单斜构造,为白乃庙向斜北东翼及核部的一部分。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Qnb)、古生界志留系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和顶统西别河组(S4x)组成,岩层走向NW,倾向SW,倾角10°-85°。
(1)近EW向断裂(F1、F2)
分布在矿区的北部,主要以蚀变破碎带和金矿(化)体形式出现。延长50~5000m,宽1~15m,走向80°~90° ,倾向S和SE,倾角43°~65°。断裂两侧岩石多片理化和糜棱岩化,显示压性结构面特征。被NW向和SN向断裂错段。为区内成矿和控矿主干断裂,金、铜矿(化)体多分布于近EW向断裂附近。
(2)NW向断裂(F3、F4、F5)
遍布全区,主要以金矿(化)体和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3000m,宽0.5~10m。走向280~330°,倾向SW和NE,倾角40°~50°。显示压扭性结构面特征。为赋矿和储矿的主要空间,金、银、铜、钼矿(化)体多产于其中。
(3)NE向断裂
规模较小,遍布全区。主要以金矿(化)体和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50m,宽0.5~5m。走向30°~70°,倾向NW和SE,倾角43°~75°。显示张扭性结构面特征。为赋矿和储矿的次要空间。个别金 (化)体产于其中。
(4)近SN向断裂(F6、F7)
分布在矿区中部,主要以破碎带带形式出现。延长1000~2000m,宽1~5m。走向340°~20°,倾向SW,倾角50°~70°。显示张性结构面特征。常错断破坏金矿(化)体,可能为成矿后形成。
加里东晚期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S4γδπ)侵入研究区,分布广泛。以北部和东部居多,出露面积约0.59km2。多近EW向和NW向展布。多以小岩株和脉状产出,见顺层注入现象。见图片3-3。被白垩纪花岗细晶岩(Kγι)穿插。该岩体形成较早,糜棱岩化强烈,挤压片理化发育,属顶志留世岩浆活动之产物。
上述侵入岩体与成矿密切相关,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条件。
2、变质作用及蚀变特征
(1)区域变质作用
本区在加里东晚期经历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古生界志留系上统徐尼乌苏组和顶统西别河组中。形成了以各种板岩和千枚岩为主的区域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
本区华里西晚期经受了南北挤压应力的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近EW向断裂破碎带及其两侧,呈零星带状分布。形成了以各种片岩、糜棱岩为主的动力变质岩。
(3)热接触变质作用
本区在燕山晚期接受了岩浆侵位接触热变质作用和部分接触交代作用,主要发育在侵入岩体的周边部。岩石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发生严重的褪色和泥化,形成了各种气化热液蚀变。
二、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成矿规律
(1)本区具备“矿源层~构造~岩浆岩”的成矿条件。白乃庙组绿片岩及长英质片岩,恢复原岩为含金、银、铜、钼丰度较高的基性~中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夹沉积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空间;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条件。
(2)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Qnb5)和志留系中-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成矿岩体主要为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S4γδ)。已知地表金、银矿(化)体主要分布在地层与岩体的接触部位主要受NW向层间片理带(或糜棱岩化带)控制。
(3)矿区NW向、近EW向和NE向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近EW向断裂为控矿主干断裂,显示压性结构面特征,为导矿和赋矿构造;NW向和NE向断裂,显示扭性结构面特征,为储矿和容矿构造;近SN向断裂,显示张性结构面特征,错断和破坏矿(化)体。近EW向主干断裂与NW向和NE向断裂的复合部位成矿最佳。
(4)成矿作用主要有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晚期三期。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部得到聚集;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热液沿片理化带(或糜棱岩化带)充填和交代;在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下再次发生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5)矿体围岩主要为绿泥斜长片岩、绿泥角闪片岩、绢云斜长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和花岗闪长岩。与金、银、铜、钼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石英脉)、黄铁矿(褐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硅化(石英脉)和黄铁矿(褐铁矿)化蚀变叠加在一起时,金、银、铜、钼品位一般相对较高。
(6)矿体数量多,规模小,厚度薄,品位低,成矿元素组合比较复杂。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赋存状态以盲矿体为主;矿体产状比较稳定,地表成群成带出现,倾斜延深具雁斜排列现象;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肉眼难以辨认,靠化学分析结果圈定。
(7)矿石自然类型为蚀变岩型金(银)和硫化物铜(钼)型矿石;工业类型属需选矿石和原生矿石;工业品级属低品位贫矿石;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迭加型金多金属矿床。 (8)共生有用组分主要为银、铜、钼,均能圈出独立的矿体。银主要以自然银的状态赋存;铜主要以黄铜矿的状态赋存;钼主要以辉钼矿的状态赋存。金与银是共生正消长关系;铜与钼呈共生渐变过渡的关系;金与铜、钼未见依存关系。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磁铁矿、钛铁矿和方铅矿,含量较少。
2、矿床成因探讨
矿区位于大型白乃庙铜矿和小型白乃庙26号脉金矿的南西部,与之毗邻,成矿条件和地质环境相似。根据前人的成果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综合区域、矿区及矿床成矿特征,对矿床成因作如下探讨:
(1)金、银、铜、钼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绿片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绿片岩及长英片岩,原岩为含金、银、铜、钼丰度较高的基~中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夹沉积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步得到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
(2)动力变质作用是金、银、铜、钼成矿的关键。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使本区受到南北挤压应力,初始矿源层岩石破碎,形成了近EW向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和碎裂岩带,为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
(3)岩浆热液活动是金、银、铜、钼矿体定位的条件。燕山晚期岩浆侵位,活化了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含矿溶液沿着有利的构造空间上蚀变岩型金(银)矿石和硫化物铜(钼)矿石。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应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迭加型金(属)床。
3、找矿标志
矿区找矿标志主要有:
(1)石英脉(硅化带)与黄铁矿(褐铁矿)化蚀变迭加地段。
(2)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与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接触部位。
(3)近EW向断裂与NW向断裂、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
(4)近EW向和NW向糜棱岩化带和片理化带发育地段。
(5)激电中梯测量异常区。
(6)土壤测量综合异常区。
6结论
(1)铜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绿片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步得到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
(2)动力变质作用是铜成矿的关键,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为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
(3)岩浆热液活动是铜矿体定位的条件,燕山晚期岩浆侵位,含矿溶液沿着有利的构造空间上蚀变岩型硫化物铜矿石。
参考文献:
【1】 蔡发田,李万友等.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金矿普查地质报告.2011.8
本文研究了白乃庙矿区铜矿的赋存规律,初步把矿区地层划分到了岩性段;确认金铜矿体、铜钼矿(化)体赋存于青白口系白乃庙组绿片岩和志留系徐尼乌苏组千枚岩中;主要受NW向层间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和近EW向、NE向破碎蚀变带控制,近SN向破碎带错段矿(化)体。
关键词: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变质作用 铜矿
分类号:P618.41
一、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1、矿区地质
研究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Qnb5),志留系中-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一段(S4x1)。
研究区发育一套单斜构造,为白乃庙向斜北东翼及核部的一部分。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Qnb)、古生界志留系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和顶统西别河组(S4x)组成,岩层走向NW,倾向SW,倾角10°-85°。
(1)近EW向断裂(F1、F2)
分布在矿区的北部,主要以蚀变破碎带和金矿(化)体形式出现。延长50~5000m,宽1~15m,走向80°~90° ,倾向S和SE,倾角43°~65°。断裂两侧岩石多片理化和糜棱岩化,显示压性结构面特征。被NW向和SN向断裂错段。为区内成矿和控矿主干断裂,金、铜矿(化)体多分布于近EW向断裂附近。
(2)NW向断裂(F3、F4、F5)
遍布全区,主要以金矿(化)体和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3000m,宽0.5~10m。走向280~330°,倾向SW和NE,倾角40°~50°。显示压扭性结构面特征。为赋矿和储矿的主要空间,金、银、铜、钼矿(化)体多产于其中。
(3)NE向断裂
规模较小,遍布全区。主要以金矿(化)体和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50m,宽0.5~5m。走向30°~70°,倾向NW和SE,倾角43°~75°。显示张扭性结构面特征。为赋矿和储矿的次要空间。个别金 (化)体产于其中。
(4)近SN向断裂(F6、F7)
分布在矿区中部,主要以破碎带带形式出现。延长1000~2000m,宽1~5m。走向340°~20°,倾向SW,倾角50°~70°。显示张性结构面特征。常错断破坏金矿(化)体,可能为成矿后形成。
加里东晚期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S4γδπ)侵入研究区,分布广泛。以北部和东部居多,出露面积约0.59km2。多近EW向和NW向展布。多以小岩株和脉状产出,见顺层注入现象。见图片3-3。被白垩纪花岗细晶岩(Kγι)穿插。该岩体形成较早,糜棱岩化强烈,挤压片理化发育,属顶志留世岩浆活动之产物。
上述侵入岩体与成矿密切相关,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条件。
2、变质作用及蚀变特征
(1)区域变质作用
本区在加里东晚期经历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古生界志留系上统徐尼乌苏组和顶统西别河组中。形成了以各种板岩和千枚岩为主的区域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
本区华里西晚期经受了南北挤压应力的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近EW向断裂破碎带及其两侧,呈零星带状分布。形成了以各种片岩、糜棱岩为主的动力变质岩。
(3)热接触变质作用
本区在燕山晚期接受了岩浆侵位接触热变质作用和部分接触交代作用,主要发育在侵入岩体的周边部。岩石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发生严重的褪色和泥化,形成了各种气化热液蚀变。
二、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成矿规律
(1)本区具备“矿源层~构造~岩浆岩”的成矿条件。白乃庙组绿片岩及长英质片岩,恢复原岩为含金、银、铜、钼丰度较高的基性~中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夹沉积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空间;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条件。
(2)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Qnb5)和志留系中-上统徐尼乌苏组(S2-3xn);成矿岩体主要为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S4γδ)。已知地表金、银矿(化)体主要分布在地层与岩体的接触部位主要受NW向层间片理带(或糜棱岩化带)控制。
(3)矿区NW向、近EW向和NE向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近EW向断裂为控矿主干断裂,显示压性结构面特征,为导矿和赋矿构造;NW向和NE向断裂,显示扭性结构面特征,为储矿和容矿构造;近SN向断裂,显示张性结构面特征,错断和破坏矿(化)体。近EW向主干断裂与NW向和NE向断裂的复合部位成矿最佳。
(4)成矿作用主要有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晚期三期。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部得到聚集;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热液沿片理化带(或糜棱岩化带)充填和交代;在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下再次发生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5)矿体围岩主要为绿泥斜长片岩、绿泥角闪片岩、绢云斜长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和花岗闪长岩。与金、银、铜、钼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石英脉)、黄铁矿(褐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硅化(石英脉)和黄铁矿(褐铁矿)化蚀变叠加在一起时,金、银、铜、钼品位一般相对较高。
(6)矿体数量多,规模小,厚度薄,品位低,成矿元素组合比较复杂。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赋存状态以盲矿体为主;矿体产状比较稳定,地表成群成带出现,倾斜延深具雁斜排列现象;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肉眼难以辨认,靠化学分析结果圈定。
(7)矿石自然类型为蚀变岩型金(银)和硫化物铜(钼)型矿石;工业类型属需选矿石和原生矿石;工业品级属低品位贫矿石;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迭加型金多金属矿床。 (8)共生有用组分主要为银、铜、钼,均能圈出独立的矿体。银主要以自然银的状态赋存;铜主要以黄铜矿的状态赋存;钼主要以辉钼矿的状态赋存。金与银是共生正消长关系;铜与钼呈共生渐变过渡的关系;金与铜、钼未见依存关系。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磁铁矿、钛铁矿和方铅矿,含量较少。
2、矿床成因探讨
矿区位于大型白乃庙铜矿和小型白乃庙26号脉金矿的南西部,与之毗邻,成矿条件和地质环境相似。根据前人的成果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综合区域、矿区及矿床成矿特征,对矿床成因作如下探讨:
(1)金、银、铜、钼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绿片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绿片岩及长英片岩,原岩为含金、银、铜、钼丰度较高的基~中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夹沉积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步得到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
(2)动力变质作用是金、银、铜、钼成矿的关键。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使本区受到南北挤压应力,初始矿源层岩石破碎,形成了近EW向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和碎裂岩带,为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
(3)岩浆热液活动是金、银、铜、钼矿体定位的条件。燕山晚期岩浆侵位,活化了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含矿溶液沿着有利的构造空间上蚀变岩型金(银)矿石和硫化物铜(钼)矿石。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应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迭加型金(属)床。
3、找矿标志
矿区找矿标志主要有:
(1)石英脉(硅化带)与黄铁矿(褐铁矿)化蚀变迭加地段。
(2)青白口系白乃庙组五段与顶志留世花岗闪长岩接触部位。
(3)近EW向断裂与NW向断裂、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
(4)近EW向和NW向糜棱岩化带和片理化带发育地段。
(5)激电中梯测量异常区。
(6)土壤测量综合异常区。
6结论
(1)铜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绿片岩,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初步得到聚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
(2)动力变质作用是铜成矿的关键,华力西晚期动力变质作用为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
(3)岩浆热液活动是铜矿体定位的条件,燕山晚期岩浆侵位,含矿溶液沿着有利的构造空间上蚀变岩型硫化物铜矿石。
参考文献:
【1】 蔡发田,李万友等.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金矿普查地质报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