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自古就有,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并非独属于现代。而当代的师生关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新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即便表面风平浪静,内在也不泛暗流汹涌,尤甚者演变为师生对立。学生摔书本、罢课;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我们呼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良性的教学带来裨益;另一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引发诸多反思。马克思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主体间的互动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肇始于胡塞尔,发展于海德格尔、哈马贝斯等哲学家,主体间性概念自出世以来,从哲学领域迅速扩展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同时引发了教育界的学者们和一线工作者们的深刻思考。如果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该如何审视师生关系?
  一、关于传统师生关系及存在问题
  1.教师占主导地位导演,学生作为演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老师是言听计从,不得为二,教师就是摸本就是典范,不能超越,教师是绝对的主体。
  2.传统教学侧重单向的输出,少有或没有反馈机制。如果单向的宣讲和说教,只是有教无学或无教盲学,根本显现不出教学效果,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称之为教育。这种情形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完整和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
  3.所谓主客体行为模式讲究的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模式,并不具有主体间交往的特征。传统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只是一种形似改造自然的合理性的行为活动或过程,而不是一种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实是一种异化的模式,它错误的将人之间的教育异化为一种和人有关但却与真正的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无关的活动。
  二、关于主体间性
  我们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认为主体间性是人自身作为本真存在的主体,在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试图与其他主体所达成的一种可能性的关系。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者亚历山大温特认为英国拥有100枚核弹的威胁不如朝鲜拥有一枚核弹;美国的军事力量对加拿大和古巴具有不同意义;英国的导弹对于苏联和美国同样具有不同的安全内涵。温特用国际关系的假设恰当地揭示了身份建构之间的安全内涵,这对我们充分理解主体间性对不同角色之间的建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區别于传统的主客体模式教育观念,主体间性更多的强调人的本质和价值,认为人的真正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其社会性的本质特质,在于主体间的交往之中所彰显出来的人之主体性以及主体意识和情感等。
  这一方面涉及到有关身份的定义。身份是一系列关于自我的观念,涉及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将自我和他人区分等问题。身份的核心问题是“我或我们是谁”、“他或他们是谁”。一般而言,自我对他者采取三种态度:认同、排斥以及冷漠。认同指的是自我与他者联结在一起的心理和社会过程;冷漠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认同也不排斥,但具有两端转化的可能;排斥则与认同正好相反,指的是自我与他者相互区隔的过程。冷漠的后果是是为自我和他者带来关系上的不稳定感。研究表明,自我与他者存在认同的可能性,且两者的认同会为双方带来安全感。
  另一方面,在对教育本质的争论中,我国有学者——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指导学习”,而现代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这一观点十分中肯地切中了现代教育本真性,本己性本质特征。教育本真是成人的职能与追求,教师的传导授业解惑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而是激发与激励,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教学相长,使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与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天性,学生实现自我,成为素质全面的人。
  三、关于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批判性理解
  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自古不一,历史上一般分为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教师中心说都盛极一时,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等级森严,加上儒家学说多强调尊师重道,所以我国古代和近代师生关系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中心说看到了教师的巨大作用,但对其过分夸大,忽略了交往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教育模式。
  学生中心说与此相反,它是批判教师中心说的产物,它的主要观点与教师中心说针锋相对,认为学生才是交往中的主导者,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居于从属地位。这一观点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所强调的“人的自由”,包括教育中的自由。学生中心说强调了学生的作用,但有其固有弊端:一般情况下学生仍是不成熟的产物,由于其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学生并不一定具备成熟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此外,学生的人生际遇和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学生对于曾经没有听从某位教师的劝导而追悔不已。可见教师的作用仍然重要,学生并非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
  在这两种传统师生关系模式之外,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开始进入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的眼帘,它区别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界定:
  1.它指代一种关系,包含共识性和统一性;
  2.它是人与人关系的界定,而不是人与物、人与自然;
  3.它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诉求,而非主客体间的不平等的传统师生关系;
  4.它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动态的社会关系;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论断: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无有效反馈的信号传递并非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双向平等有效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模式才是追求人本质的重要教育模式。
  四、关于理想模式的实现
  立足现实生活世界,生成学校自觉的文化精神。
  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认为主体间性是需要现实基础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根基,学校应该摒弃自在文化的影响,生成自觉的文化精神,学校自觉的文化精神才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活法。
其他文献
初中生十分关注流行元素,因此将流行元素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将备受学生喜欢。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巧用流行元素,改变传统的说教与灌输,让政治课堂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教师灵动的教,学生灵动的学,在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中,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这是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下面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如何巧用流行元素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  一、流行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
期刊
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就分别谈一下这两种教育形式。  让我们放眼世界:当今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创新型的人才更是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培养、教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学校和
期刊
一、问题缘起  (一)课堂育人主阵地  资料表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他们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占据着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体现着教育教学的主旨。因而,如此众多的时间成本优势,就决定着课堂和谐,值得教师研究。  (二)有效教学的保证  事实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
期刊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管理者、组织者,在基础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班风,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除了要努力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外,掌握和使用管理班级的智慧与技巧至天重要。因此,班主任只有在工作中结合班级实际,用智慧巧妙管理班级,并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才能在管理过程中让自己越来越得心应手。作为多年班主任的我,下面谈谈自己的一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途径,但做为一名化学教师,谁不曾遇到过演示实验出现意外的时候,也许都曾有过!那么如何做到遇而不避,借机引导,让实验探究定格教学的精彩瞬间,恐怕不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能做到的,一般都是给学生草草解释一下了事。笔者认为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
期刊
0-6岁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成长速度的巅峰阶段,无论是生理发展、知识获取还是技能学习等方面的成长速度都是惊人的,这是在其他阶段都无法实现的。在当今的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主要强调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holistic development),以及如何与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这有别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在学术界,全世界都达成一致的理念是“以儿童为
期刊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斷。”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利用激励评价树立自信自强精神,利用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悟,利用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肯定别人,利用成长袋评价使个性得到张扬。我们要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我就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自信
期刊
很多老师都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威严,让学生怕自己,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让孩子服服帖帖听自己的话,才不会给自己捣乱,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工作是教育人,所面对的也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情感、不同脾气性格的人,而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木偶,这也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用不同方式去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说:“真正
期刊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有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而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如:剪贴、折纸、编织、制作等等。它能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并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如何在活动中让幼儿发现美、表现美术、创造美,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在手工制作中激发幼儿的兴
期刊
跨越九月,就意味着一种开始,一种出发,一种启程;跨越九月,就意味着一种爱心,一种关怀,一种使命。那年那月那日,一群孩子相聚在寿阳二中这个班集体。面对这一只只展翅的雏鹰,面对这片希望的田野,我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倾注了爱心和汗水。我知道孩子们缀满了父母的叮咛和期待,班主任责任重大。  一届学生整整三年,可以说经历了风雨,但看到了彩虹;经历了挫折,更看到了希望。回顾这走过的路,甚是欣慰。我对工作有高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