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届国际音乐教育(ISME)会议看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oiety of Music Educa—tion,简称ISH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全球性音乐教育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级各类的音乐教育和谐发展。它在历史进程的每一个阶段中,能够发挥世界性、权威性组织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理念,把握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向,促进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ISHE创建于1953年比利时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至今(2008年8月)已组织过28届会议(参见表一)。历届会议的主题,是根据每次会议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国际教育界的发展动向,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各项计划和目标,还考虑会议东道国的情况,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性的思考出发设定的。下面是ISHE历次国际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中心议题(主题)。
  通过分析ISME历届会议主题、出台政策以及参会人员发表的文章等,我们可大致了解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现总结如下:
  
  一、彰显国际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现任主席莉安娜女士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10·北京)新闻发布会时说,“当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防止其遭到冲击和破坏,是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太空时代”的到来,寻求本民族文化优势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的自觉行动,突出本民族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彰显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1980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14届ISME大会:“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这一主题吸收了民族音乐学多元音乐文化的意识,强调“世界范围内音乐的多样性”、“对保留文化纯洁性具有更敏感的意识”及“尊重世界各种音乐的基本不同点”。这一思想在第9至12届ISME大会上也有所体现。如,197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9届大会研讨了传统音乐的丰富性和世界音乐的多样性。1976年在蒙特勒召开的ISME第12届大会上,UNESCO主席向大会作了“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主题发言,其中也强调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等问题。另外,从历届ISME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各表演团体的表演也充分表明了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导向和浓厚的民族气氛。
  由此可以看出,保存并发展本土音乐是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是音乐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保留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才能使每个民族在国际音乐教育的百花园中独具开放,散发迷人的魅力。
  
  二、力求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音乐教育要“面向世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提倡音乐的文化认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共享世界音乐,力求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就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如195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3届ISME国际大会的主题:“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音乐——作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1963年日本东京召开的第5届会议:“音乐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与音乐教育”;1984年在美国俄勒冈召开的第16届会议:“为了我们地球的音乐”,在描述主题的意义时这样写到:“只有尊重地方、地区和国家之间差异的独特性前提下,我们才能用真正的音乐文化的全球理解来丰富21世纪的生活。”1992年汉城召开的第20届会议:“让我们共同拥有全世界的音乐”;2000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第24届会议:“地球的音乐”;2002年挪威卑尔根召开的第25届会议:“音乐与超越疆界多样社会的各种活动”:2006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27届会议:“超越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音乐的融合”。“多元文化”在ISME大会上正式提出是在198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召开的第15届大会上,主题是:“音乐与音乐教育中的传统与变迁”。由此,凸显国际音乐教育的世界化观点,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开始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如日本的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音乐文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同样对世界音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基础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要的理念。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放的心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共享世界音乐文化。因此,在以后的历届大会上文化身份、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都成为会议的前沿课题。
  
  三、把握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方向
  
  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早在1968年在法国第戎召开的第8届大会“技术、手段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影响”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产业结构开始影响音乐教育实践,如运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远程培训I等,从而使当今音乐教育走向了现代化之路。正如哈森教授所说:“音乐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建立起与未来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新模式,这样才能使其不断地用于完善音乐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结构的革新,它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领域,而且给音乐生活、音乐市场、音乐传播及音乐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1990年芬兰赫尔辛基ISME第17届大会“面向未来的音乐教育”、199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ISME第22届大会“面向2l世纪的音乐教育”都能体现国际音乐教育与时俱进,朝着现代化方向阔步前进。
  另外,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还表现在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工作和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四、追求国际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特征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开始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发展,“特别是唯意志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全面批评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形成中‘人’的缺失”上的弊端,研究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命运,推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意义,这也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在1978年英国伦敦召开的ISME第13届大会的主题上直接反映出来,即“以人为第一”的音乐教育。200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第28届大会也体现了面向社会大众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如主题所述“所有年龄的人们的音乐——音乐与幼儿、音乐与儿童;音乐与青年、音乐与成年人;音乐与老年人”。   
  五、促进国际音乐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对各国的教育都已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在1976年瑞士蒙特勒召开的第12届大会“作为终身教育的音乐教育”直接切八这一主题。在《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中也明确规定“音乐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过程,是对所有年龄阶段群体进行的音乐教育。”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国际教育年时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年的重要目标作出的呼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成为未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成为一种处于上升势头的国际性教育潮流。
  
  六、引领国际音乐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国际语言,在推动人际关系和谐化、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世界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千差万别,但是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强调音乐中的“和谐”。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责和尚中”的哲学思想,蕴含其中的和谐是对立而不相抗的和谐观,是整体的协调,是在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中保存和发展的。而西方音乐中的和谐,是扎根于西方文化之中,着眼于对立面的斗争,重在发展,在斗争中求发展,这种和谐观突出个体的发挥,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不断地从对立面的斗争走向和谐。这两种不同的和谐观,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正如1994年第21届ISME大会通过的《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向各成员国发出的振兴音乐教育呼吁,“全世界所有音乐均具有其合理性,应尊重各种音乐的价值,认为全世界各种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值得赞赏和庆幸的,它为国际问各种文化的相互学习、理解与合作及国际和平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通过音乐交流实现世界和平、团结和友谊的理想主义,逐渐成为普遍的观点,并开始在全世界的音乐课堂贯彻实施。这也正是第29届2010·北京国际音乐教育会议的主题“和谐与世界的未来”用意所在。
  
  
  结语
  
  从历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主题以及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动态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能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音乐教育,从哲学层面探究了音乐的意义和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从教育层面推进了共享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从社会层面促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以及和谐化发展,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生命化进程,从心理层面促进了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人展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意气风发的民族精神,2010年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ISME国际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舞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对话和平等交流,增进音乐教育领域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汇化合,并通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组织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腾飞,以及近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又可以使音乐教育工作者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把握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进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期望我国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ISME这个国际上深具影响的音乐教育组织,能更好地了解世界音乐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用全球化的视野和世界性的思考来前瞻未来的音乐教育,推动国际间各层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对话,更快地促进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传承发展,为推进音乐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现代化、多元化、人本化和终身化、和谐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崔学荣 鲁东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宜昌,宜于繁荣昌盛之谓也。  宜昌是一座拥有2400 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发祥地,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的诗歌之祖屈原和流芳千古的和平使者王昭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宜昌迅速崛起,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宜昌教育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率先完成了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的义务教育标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孕育了丰富优秀的民族音乐,这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曲折发展奔腾至今,愈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我们的伟大祖国、在中华民族正充满着勃勃生机,以欣欣向荣的雄姿屹立在世界面前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工作,特别是我们的民族音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世界注目,令他们刮目相看,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也就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巨
2007年,徐孟东先生的钢琴独奏曲《菩提》I在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首演时,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此后,我陆续搜集到了徐孟东的四部音乐作品的乐谱和音响,感触颇深。它们分别是:  1.《惊梦》(为16位演奏家和3种人声吟诵):该作取材于著名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2003年,首演于2004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后相继在日本、韩国现代音乐节及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总谱(单行
2007年1月5日下午,黎英海教授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甘做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都奉献给中国民族音乐事业——这就是中国杰出的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黎英海先生!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黎先生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怀着对黎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重新拜读了黎先生的作品和理论著作,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一、 生平 
去年8月12日,题为“仲夏夜之梦”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季(2006年第五期)隆重拉开帷幕。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彭家鹏执棒下演奏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原创与改编作品均包括其中,它们有李民雄创作的《龙腾虎跃》和改编的《夜深沉》、周东朝作曲及张大森配器的《黄土情》、李滨杨的二胡协奏曲《图腾》、莫凡的胡琴协奏曲《京风》、刘长远的琵琶协奏曲《戏弹》以及张式业的《一枝花》。这
2008年3月28日,时间在这一天凝聚成经典——人民大会堂上演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你是这样的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晚会以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和精彩纷呈的艺术表现手法,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地颂扬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崇高品格和无私情怀,表达了人民群众几十年来绵延不绝的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晚会定位在情景化,把着眼点放在“以情动人”上面,以“情景化”作为舞台表现的艺术定位,围绕周总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者是想象力低下,我从没想到过会有这样的音乐会,更没想到过能有机会观看和聆听一场这样的音乐会。2008年4月13日和14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考夫曼中心(Kaufman Center)的墨尔金音乐厅(Merkin Concert Hall)为3至6岁的孩子浓情奉献了三场特殊的音乐会——幼儿音乐会(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s)。我观看的是4月13日的第
合唱艺术是高雅艺术,这在人们的认识中属于不争的事实。而中国人喜爱合唱,热衷合唱,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合唱艺术传入中的百年间,它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任何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别的且不说,人们只需回忆一下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在各个时期中所产生的轰动影响,以及延续到今日还令人激情满怀、振奋不已的巨大精神力量,就已经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了。  然而,时过境迁,新形势下的合唱艺术
近来,政治生态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政治生态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生态问题,贪官的根源在于信念缺失、道德沦丧,这和不良的文化生态有关。改善文化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根本是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旨在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自觉。通过审美艺术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创造的艺术精品,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真善美,反观社会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说在播出期间,收视率高达35%,高于新闻联播。参观山西乔家大院旧址的人数也从原来每天一万人增至10万人。利用今年3月访问日本和在广西开会期间的两次空闲时间,我就《乔家大院》的音乐及其他创作问题与赵季平深入长谈。谈后深感获益匪浅。    一、 风格     于:继《大宅门》之后,最近又看了你的《乔家大院》。这两部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