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童话作品,这篇探求人性,激发孩子无限遐想的作品其实是根据中国唐代传奇之《杜子春传》改编而成的,但其无论内容抑或主题,甚至人物塑造都已大迥于原作。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探求分析个中差异,进而大胆挖掘差异背后的芥川龙之介与其所塑造杜子春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童话《杜子春》 唐代传奇《杜子春传》 差异性 关联性
  
  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与夏目漱石、森欧外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学巨匠。他自幼不仅喜欢日本文学,还饱读中国古典著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创作的“中国物”作品群,便是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典籍改编、翻案,或是以现代中国为舞台的,而本文试论之童话《杜子春》也正属其中之一。
  《杜子春》是芥川于大正九年(公元1920年)创作的一篇童话作品,讲述了经历过富裕到贫穷大起大落的杜子春厌倦了人世而欲成仙,却于试炼中被人世的母爱感动,自觉放弃成仙回归人世生活的故事。这篇作品其实是根据中国唐代传奇《杜子春传》改编而成的,但其内容、主题,甚至人物塑造都已大迥于原作。本稿拟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探求分析个中差异,进而大胆挖掘差异背后的芥川龙之介与其所塑造杜子春间的关联性。
  1.《杜子春》与《杜子春传》的相关比较
  1.1主人公杜子春的比较
  本章以下为了便于区分,特将原典中的杜子春改称为“杜子春A”,而将芥川龙之介的改称为“杜子春B”。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同名,但作家因各自的需要,塑造出了看似有几分相同,细品实则迥异的两个人物。
  先来看“杜子春A”。文章开篇便点明“杜子春A”“不事家产,嗜酒邪游”。即便是这样一个贪图享乐的公子哥儿,却孺子可教,恩怨分明。在老人第三次施予其金钱时,他不仅不胜其愧,悟知其“生涯罄尽”,皆因己“落魄邪游”,还用老人施予的第三笔金钱,“恩者煦之,仇者复之”,而且为报答老人的三次施材之恩,他承诺唯老人的指令是从,因而走上了成仙之路。
  “杜子春B”又怎样呢?文章的开篇并没直接将笔墨放在主人公性格的描写上,而是先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时间及背景。故事发生在唐朝都城洛阳“一个春日的傍晚”,当时的洛阳已是“天下无双的繁荣昌盛的都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在这样渴盼归家的温馨时刻里,在这样流动着的繁华里,“将身子靠在西门墙壁上,心不在焉地眺望着天空”的“杜子春B”登场了。昔日的有钱公子哥,如今落得“财产殆尽”,无家可归。虽然“各式各样打扮了的人和马车络绎不绝”,却无人与其搭讪,亦无人关心。孤单、绝望的他如其眺望之“月牙儿”,存在如“爪の跡”,自杀的念头也如那裹着月牙的雾霭,萦绕他心头不散。此刻,老人的突然搭讪和关心,使他受宠若惊,不由地照直回答了老人的问话,接受了他的首次帮助,而他的人生也因为这次帮助,如那皎洁起来的月色一般,充满了希望。
  物质上,“杜子春B”过起了不亚于玄宗皇帝的奢侈生活,情感上,“听到他变富的消息,就连在路上遇见也从来不打招呼的朋友”早晚也都“登门问候”了。可惜毫无节制地奢侈及挥霍,使他三年后又如开篇时那样,“一文不名”,束手无策地站在西门下。此时“岂止是借宿,哪怕只是一碗水,也没人肯施舍”予他了。即便已感慨“人们是很薄情的”,从他羞愧地接受了老人的再次帮助后,又过起了与前三年一般无二的生活看来,对于人情,他仍然抱有希望。
  又一个三年,“杜子春B”第三次如同开篇时那样“一贫如洗”,无处可去。但是,这次情况有些不同,他一扫前两次的老实、羞愧,当老人有意第三次物资上援助他时,他竟满脸的愤愤不平,还粗鲁生硬地予以拒绝。两次对人情的失望,使他深信“人都是薄情的”,“对人厌倦了”的他,即使再成为一次富人,“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并且从他恳求老人收他为徒,并走上之后的求仙之路看来,他已急欲如那穿破晚霞的月牙一般,摆脱掉已令他厌倦的人世。
  如果说“杜子春A”的求仙是出于单纯的感恩图报,那么“杜子春B”的求仙又为何呢?是单纯地急于摆脱人情冷漠的尘世?还是为那每逢绝望时,不同于冷漠众人,向自己屡伸援手的老人?抑或是一朝习得老人的仙术,永享那带有附加条件的人间“温情”?无论为何,相对于李复言塑造的恩怨分明,追求物质享受的“杜子春A”,芥川龙之介却刻画了一个人间真情若不得,徒有万金亦枉然的“杜子春B”。老人两次的经济援助,不仅没有让他得到人间真情,反而让他饱尝了人心冷漠的滋味,对人间爱的怀疑及绝望,使他偏离了素朴本性,变得偏执又愤世嫉俗。
  1.2老人的比较
  本章以下为了便于区分,特将原典中的老人改称为“老人A”,芥川龙之介的改称为“老人B”。
  不同于“策杖”登场的“老人A”,首次亮相的“老人B”不光单目失明,而且在城门上投射出了“大きな影”。及至之后的试炼,“老人A”已“不复俗衣,乃黄冠绛帔士也”,“老人B”却由始至终单目失明。从以上的差异不难看出,虽同为仙师,比起“老人A”,身带伤残、投射长影的“老人B”不免多了几分“人”味。而正是可能出于这几分“人”味,他可以在了解了“杜子春B”对人间爱的怀疑及绝望后,试图从精神上拯救他。
  此外,相对于有意借助“杜子春A”炼丹的“老人A”,从文中的以下两点可判断“老人B”其实根本无心收“杜子春B”为徒:“老人B”主动要求“杜子春B”进行缄口不言式的试炼,叮嘱他“山崩地裂也要沉默不语”。结果,对于“杜子春B”情不自禁地“出声”,“老人B”非但没失望,还“严肃”地坦白:“如果你(杜子春B)仍然不开口的话,我当时就会要了你的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此为其一。其二,当听到“杜子春B”恳求收其为徒时,“老人B”“皱起了眉头,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呢?从之后的试炼及其结果看来,此时已注意到“杜子春B”性格上的转变,看穿其真正目的的“老人B”正思索着如何才能从精神上解救他。不过此举会否成功,从“老人B”道出的“是否真能成仙,还得靠你自己(杜子春B)”看来,关键还在于“杜子春B”本身。
  1.3试炼过程的比较
  目的虽然各异,两人所经受试炼之严酷却是旗鼓相当的。两人虽都经受住了生死的试炼,却双双败北于母子爱的试炼中。然而,究其细处,实有不同。身为人母的“杜子春A”,目睹自己的孩子头骨爆裂而死,“爱生于心”,悲从中来,忘记与“老人A”之约定,“不觉失声”。而身为人子的“杜子春B”目睹已变身牲畜的母亲惨遭毒打,起初无动于衷,终被母亲的话语——“只要你幸福我们怎么都行”——流露出的无私的爱打动,重燃心底已冷却的对人的真情。人间不总是薄情,终有那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人,而这无私无求的爱不正是自己渴盼追求的么。顿悟了的“杜子春B”忘记了“老人B”的戒律,“眼泪扑簌簌地落下,大叫一声:‘妈——!’”
  相较单方面强调母爱的原典,芥川龙之介独具匠心地从母子双方面凸显出爱的无私与伟大。正因为怀揣对子之爱,母亲可以鞭笞加身无怨尤,舍身为子亦甘愿;而为人子者,感涕母爱之无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遂一心救母,情急开口,哪管得成仙与否。
  1.4试炼结果的比较
  对于成不得仙,二位主人公态度相差甚远。“杜子春A”是既悔且愧,从文章的末尾便可见端倪:“子春既归,愧其忘誓,复自效以谢其过,行至云台峰,绝无人迹,叹恨而归。”“杜子春B”虽又如开篇般贫困潦倒、孑然一身,却因“不能成为仙人反倒感到心情舒畅了”。当被问及今后打算时,他回答:“干什么都行,只要像人一样地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就行了。”“声音里充满了从来未有过的爽朗”。这些都说明了:“老人B”的精神解救是成功的,“杜子春B”是还原本性,幸福快乐的。他成仙的试炼虽然失败了,继续做人的希望却炼成了。
  1.5作品主题的比较
  作品的构成、表现等皆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两部作品既然存在以上的诸多差异,根本还是两位作者意欲表现的主题不同。而现在的学界普遍认为:两部作品主题的分水岭便是对“爱”的诠释。原典对爱的态度是否定的,强调爱是造成人类所有痛苦的根源,劝诫人们如欲离苦得乐,必须忘爱舍爱。芥川龙之介却高举爱的旗帜,热烈地歌颂爱的伟大。强调爱是人之根本,能从精神上拯救人的不是金钱,不是仙术,而是爱。
  2.差异背后的芥川龙之介与其所塑造杜子春间的关联性
  《杜子春》的作者芥川龙之介素来善于借助历史题材小说辛辣地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现代人的生命窘态和灵魂质地。由此看来,不禁让人怀疑作者创作该部作品是否仅仅为了赞美爱。
  特别是小说的结尾:作为褒奖,老人将自己位于泰山南麓的一幢房子送给了杜子春。这个结尾是芥川独创的。关于这幢“四周正盛开着桃花”的房子的意义,越智良二评价它是“仙境般的桃花源”,平冈敏夫也认为“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桃花源的殷切想望”。较为常见的便是此类“桃花源”的解释。张蕾进一步将其论述为芥川对陶渊明田园隐居的生活态度及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的想望。杜子春的“只要像人一样老老实实地过日子”的地方是一个“桃花源般隐遁的世界,这般结尾也就不难不被理解为是杜子春的一种现实逃避”了。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可谓是悲惨的一生,母亲发疯的阴影、养子身份的无奈、初恋失败的痛苦、所处时代的动荡……他孤独、苦闷,支持他的精神支柱便是艺术创作。决心一生追求艺术并确立了“艺术至上主义”的他,主张真正的人生并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人生不如波特莱尔一行诗”。
  但是,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尽管他依然坚持艺术至上主义,但却不可避免地感觉到作为人的渺小和作为艺术家的无力,尤其到二十年代以后,他内为疾病所苦,外受新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压迫,不得不迎接人生与现实的挑战。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他于《新潮》新年号上发表了一篇颇具特色的农民题材的现代小说《一块地》,此后,现代小说便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题材的转变并未带来创作上的进步,向来以艺术至上主义为核心,本质上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的他,虽强调从生活的片断中发掘各种题材,但同时也十分强调从观念形态的高度,以丰富的技巧创造艺术的美。这种自身的局限性,使他无法适应现代题材小说叙述告白式的写法,所以他的现实题材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前期的历史题材小说相形见绌,甚至不乏平庸之作。此间,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肉体上的病痛导致了精神上的严重苦闷和不安,使他的文学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甚至怀疑、否定以往坚持的“艺术至上主义”。
  《杜子春》发表的1920年,芥川正处于艺术至上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转型期,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罹患神经衰弱。芥川与杜子春之间,虽存在着因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故而想要在别的世界追求自己想望的共通性(在这点上,杜子春可以说是芥川的投影),但相对于在老人的救助下,成功开悟了的杜子春,虽也努力做着欲救己身的老人,进行多次尝试了的芥川,结果却失败了。正如日本文艺评论家荒正人所评论的:“杜子春开悟了,但芥川龙之介没能悟透。”如果说芥川最终是有意将杜子春引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那么他最终也将自己引至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了。
  
  参考文献:
  [1]杜子春传.太平广记(卷十六)·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杜子春.芥川龙之介集(28卷)[M].东京:集英社,1966.
  [3][日]越智良二.杜子春の陰翳[J].愛媛國文研究,1979,(12).
  [4][日]平岡敏夫.日暮れからはじまる物語-『蜜柑』『杜子春』を中心に.芥川龍之介 抒情の美学[M].东京:大修馆,1987.
  [5]張蕾.「杜子春」をめぐる問題[J].鶴見日本文学(第4号),2000,(3).
  [6]王丽莉,崔红花.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7]车才良,陈燕萍.芥川小说《杜子春》主题的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11).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膨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更是给大学生就业创业雪上加霜。如何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是高等院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 高校教育 可行性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
摘 要: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在分析霍克斯版的英译本《红楼梦》的基础上,关注和考察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 阐释过程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版《红楼梦》    1.引言  纵观中西翻译史,大多数译者长期以来都奉行一条原则,那就是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这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其他选修模块不同: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教材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而且,本模块的编写与设计有着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
摘 要: 作者从《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的使用入手,谈了该系列教材的鲜明特点所在,阐述了其在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 学生能力 教师素养    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需要通过教材来实现。因此外语教材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体现最新理论实践成果,体现
怎样搞好中考语文复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语文教师,种种问题降低了中考复习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复习原则  1.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考试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
摘 要: 批判性语篇分析不只是一种语篇分析方法,也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它以批评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又不脱离规则。2010年11月23日朝鲜向韩国延坪岛发射了数枚炮弹,之后韩国做出了相应反击。鉴于两国冲突事件的发展,事件波及的宽度和特殊性,作者以第三方的角度,采取特殊分析工具——批评性语篇分析,从收集的10个时间前后新闻报道文件中分析选取的两篇及时新闻文本。  关键词: 朝韩冲突新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有如下表述:“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因此,高中科普文阅读不仅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当今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我
一、背景描述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模仿着偶像的装扮、唱着偶像的歌曲,课桌上贴着偶像明星的大头照,上课还偷看明星的杂志……曾经有一次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喜欢李宇春吗,你的偶像是谁?”我茫然了,似乎我也曾经有过偶像,只是感觉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几乎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偶像,然而,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并不总是理智的,有时还存在着走极端的倾向。为此,我设计了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但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个体差异。尤其九年级后学生的个体差异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表现为“优”者愈“优”,“差”者愈“差”。在中国统一实行班级授课制且很难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在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后勤部门的社会化改革,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已成为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政治辅导员,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重要性,推进学生党建、团建进公寓,通过党团员的力量,构建文明宿舍,推进宿舍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学生公寓区,丰富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