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情爱心理及其叙述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鹊桥仙》是我省近年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刘鹏艳继《月城春》《苏幕遮》后推出的又一篇聚焦残疾人命运的短篇。《月城春》写的是两个残疾少年,一个是老跛,一个是老盲。两人在行乞讨生活的路上成了“金牌搭档”,但最终老跛因想睡按摩姑娘小影与老魏发生纠纷而捅了人,结局令读者不胜唏嘘。《苏幕遮》写的是脑瘫少年七条为了谋生,在银屏街一个拐弯处车速比较慢的地方甩臭鸡蛋进行碰瓷,结果被一个把油门当刹车的女性新司机撞飞,魂飞天外。《鹊桥仙》的故事仍然发生在银屏老街,但人物从残疾男少年变成了一个瘫痪二十年的残疾少女。作家似乎有这么一个艺术抱负,写发生在银屏街最底层的残疾人的一系列命运故事。如果说前两篇的叙事是建立在命运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话,那么《鹊桥仙》对残疾少女情爱心理的叙述则是源自作家自己的主观想象,而这样的想象性叙述违背了残疾少女的情爱心理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少女小花,五岁时由于追赶哥哥,被面包车撞成重伤,高位截瘫。命运的不公让她极度悲伤,哭泣是她每天必须的功课,以此来宣泄内心的委屈、痛苦和孤独。从小说的叙述来看,尽管二十年过去了,小花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原谅,也没有原谅周围的人和事。“其实她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刻骨铭心”,小说明确告诉读者,她对她哥哥的态度。岁月流逝丝毫没有抹平她内心的创伤,反而由于长年累月孤寂痛苦痉挛灰暗无望的生活,加剧了她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她怨哥哥,怨母亲,怨后街的老鳏夫,怨那个修鞋的老赵,怨那个蹬三轮的小伙子反向一语成谶。小说越是叙述她儿时快乐无羁的时光, 越是显示命运的吊诡和现实的残酷。一个细节充分显示她对周遭世界怨恨的力度和强度:母亲推她出去透透气,不巧一只飞蛾碰撞到了小花的身上, 被小花狠命地捻死:“你也欺负我手软脚软的”, “捻死了蛾子,她心里一阵畅快”——可以这么说,是“怨”和“恨”支撑着高位截瘫的姑娘二十个春秋度日如年。怨恨可以成为残疾姑娘“在世”的方式,让怨恨占据、主导自己的身心,才能够有效地抵抗二十年的委屈、不公,才能抗拒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才能抵消生命中绝望对灵魂的蚕食。
  如果小说按照这样的叙事逻辑和命运轨迹的话,接下来的叙述重点应该是残疾姑娘小花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抗衡生命的悲剧,可以继续沿着怨恨的逻辑和情绪线索,或者再一次发生极端的事件,彻底颠覆既有的叙事脉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叙述并没有发生。小说确也逸出了前文的怨与恨的惯常轨道,但情节的转折过于虚飘甚至说仅仅是作家主观的臆想,文本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叙述链条:二十年“躺”的生活,母亲出门劳作,小花无人陪伴,只好看电视打发寂寥而痛苦的生活。尽管瘫痪,但小花却也与电视爱情剧中的女主角产生凄美的共鸣,幻想着、虚构着一场旷世的爱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美丽的幻灭。为了让主人公小花爱情欲念的萌生,文本对季节的更替进行了渲染:草木成荫的季节了,微风乱了蔷薇,杨絮飞上桥头……好像这样的季节,不产生点爱情就是辜负了春光。于是,在春日的黄昏,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小花像往常一样出门,小花敏锐地觉察到了一双目光的尾随、追踪和关注,这样的情形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后来小花证实了有一个俊朗青年就在一株繁盛的红叶李后面,默默关注着小花母女的一举一动。于是乎,在之后的些许日子里,小花陷入到爱情相思的甜蜜祈盼里,下午望月桥边的短暂逗留,足够小花一天一夜的咀嚼回味。小花的爱情心理就是这样无端地滋生了,且深入骨髓,难以自拔!这段日子里,小花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减少了许多,甚至身体如蛆附骨的疼痛也不那么难忍了。
  问题是:这样的叙述可信吗?一次正面的照会都没有,对方是谁根本无从知道,对方的尾随关注究竟出于什么目的也不得而知,小花自身高位截瘫的身体现状就那么让对方爱怜让对方痴迷?小花难道对自身的状况没有正确的审视?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契机、过程、铺垫、情节,仅仅依靠外在春光的抒写,这样的爱情心理的发生发展肯定是不可信的,也注定这样的叙述是苍白无力的。文本不厌其烦地对处于爱情心理状态的小花进行了多方面的渲染,其效果正好适得其反:愈是对相思的沉沦渴盼、刻骨铭心,愈是反证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而是文本叙述对人物心理的强行赋予,违背了正常的情爱逻辑和恋爱心理。故事的结尾令人错愕,超出了一般读者的预期,颇为精彩,只可惜这样的结局没有建立于令人信服的情爱心理體验及其展开过程,只是按照作家的主观想象推衍,实际完成的只是作家的主观叙述逻辑,而非人物性格的逻辑与命运的逻辑自然地展开。优秀的小说,人物的心理、命运、性格的发展是不受作家的意志控制的,作家与其强行干预,不如顺其自然。
  小说《鹊桥仙》的作者是刻意追求创新的,但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我在此不是一味强调所谓经验主义的创作,而是强调生活经验之于创作的必不可少。作家切不可先验地设置一个理念,一个主题,然后按照这个理念或主题调配写作资源,向着这个理念归趋, 这样的创作注定是背对创作规律的。作家的银屏街残疾人命运系列小说,《月城春》《苏幕遮》处理得相对较好,而《鹊桥仙》则沦为“虚伪”的叙述。
  责任编辑 白 芷
其他文献
一  老海那时候还叫小海,十三岁,擅长逮黄鳝。  春天到了,空气中漂浮着黏湿腥膻的气息,小海耸动了几下鼻翼,闻到了黄鳝出土的味道,于是他迅速回屋拿出黄鳝钩,揣上早就装上蚯蚓的小药瓶,一溜烟跑出家门。瞬间,他又一溜烟跑了回来,背上破书包。还好,没忘了上学。  这个春天的早晨,小海屁股后头晃荡着破书包,心猿意马地走在田埂上。纵横交错的田埂围着一块块水汪汪的秧田,为禾苗的进驻做好了准备。田埂的尽头是条朝
期刊
屋后的那片果園  去屋后的那片果园  你可千万要小心。一不留神  那坠落的青果吓你一跳  像院墙外的后生  朝你扔了一块石头  果园里,有花开,有果香  有太阳,有月亮,有风吹,有露珠  有蝶舞,有鸟鸣  那累累的果实  迷恋着你的目光  屋后有果园是幸福的  熟透的甜蜜随你摘  屋后有果园是烦恼的  爱恋的心思躲不过一双眼睛  渡 口  所幸有这座默默坚守的渡口  好让我对家乡的记忆  像河水一
期刊
1  柳枝最早吐春。它们什么时候贮存起新鲜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定然是一项神秘运动:每个走在柳丝下的孩子都是一个嫩绿的春天;他们的妈妈令人肃然起敬!  2  雨水真的多了。  “局部地区有雨”,为何我总是在局部?设若大地是块强力的海绵,也无法吸纳饱和以外的水。  中医说:你湿气重,痰多。  看到胖乎乎的孩子,想到他们晴天会瘦的。  看园子里青蔬,感到它们久咳不止,憋得菜色暗沉,生命力萎缩。  有花粉過
期刊
一  盛夏,来医院看病的人格外多。那天,周老太被她的大儿子儿媳送到县医院时,大厅挂号处排着长队,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队伍旁不停地前后走动,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插队。周老太的大儿子儿媳搀扶着周老太,刚进大厅的门,就被穿制服的人看到了,他马上走过来,关切地询问周老太:“您老人家多大岁数了?来看什么病呀?”  周老太抬起头,正要回答,却不停地咳嗽,一时憋得说不出话来。  “九十三。”周老太的大儿子帮着回
期刊
贾响望了一眼对面,又拿出手机看了一下,已经九点十五分了,也就是说,里面已经开始了十五分钟。这个时候进去,陈一亚应该已经在里面了吧?  已经是抽第三根烟了。贾响倚在一盞路灯下。惨白的灯光像吹不散的雾气,给人一种迷茫、昏昏欲睡的感觉。烟还没抽完,还有半截,火星一明一灭,很显眼。贾响的手里还抓着一样东西——面具,流氓兔的外形。贾响想抽完手上这根烟,就带上这只“流氓兔”,去对面找陈一亚。  贾响跟陈一亚说
期刊
一  高家村的千亩油菜花开了。  油菜地与麦田相互错开,铺排成一大幅锦缎,微风过处,绿色的和金黄色的波纹相互追赶着,传递着春的信息和沁人的芬芳。四溢的花香引来无数蜜蜂和许多不知名的昆虫在田间穿梭着,吟唱着。  但这热闹纷繁的场景,似乎只属于自然界,而那些织就和欣赏这幅图景的人,好像约好似的一起隐身了。  这几年,随着土地流转,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相继外出务工去了,所以,田间地头鲜见扛锄荷担的农夫,更
期刊
一  昆明是汪曾祺的第二故乡。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奠定和孕育了他的人生观念、独立思想、审美情趣及文艺学养;并进一步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几十年后戴上“酒仙”之桂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曾祺先生于《昆明旅食忆旧》一诗中,开头首句说的就是酒——“重升肆里陶杯绿”,其自注云:“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有点玫瑰香气。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
期刊
一、苦  不晓得为什么,一直爱吃苦味的食物。  除了中药的苦,苦瓜应是这个世上第一苦的食物。每次在超市都挑老一点的,嫩的几乎不苦。清炒苦瓜,趁热吃,才够苦。凉了,苦味淡些。一条苦瓜,正中剖开,去除籽粒,斜切至两三厘米的段,配一只红椒,拍几瓣老蒜,锅烧至起青烟,倒油,猛火炝,激点冷水,口感爽脆,苦意袅袅。整个酷夏,就着一盘炒苦瓜,吃下一碗饭,其余的菜,皆可省略。  每次把苦瓜炒好,趁热搛一片放嘴里,
期刊
我们两次去曲阜拜谒孔夫子。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土豆给学生开《论语》课,我常跟着他诵读。那时西风劲吹,读孔氏书,不像如今、是时髦的事。土豆想如司马迁,去看看夫子讲学生活过的地方,若能沿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走一走,更好。  去曲阜之先,我们先到泰安岱庙。岱庙在泰山脚下。泰山乃五岳之首,“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帝王一统天下后,会去泰山,行封禅之礼,向天下昭告其政权乃天命所赐,具正当性,且对皇天后土的护
期刊
秋分那天,我的祖父开始种萝卜。  祖父已经看不见这个世界了,但他看得见就要到来的饥荒。在他看来,这次饥荒就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阴险。  祖父挖土的样子颇为滑稽:他手上握着一把尺来长的鹤嘴锄,屁股底下垫着一把麻姑凳,向前挖一点,凳子就跟着往前挪一点;他每举一下锄头,宽大的灰布袖子里就会露出像麻秆一样的手臂;祖父风都吹得动,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总会努力地把锄头举高些。好在我家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