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学科是融人文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个性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站在这一高度来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淡化“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一严格的等级观念,让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在质疑问难中发展思维,在品评感悟中形成互动,在阅读反思和批判中锤炼个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个性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特征。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真诚关爱。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其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创设阅读情境,增强学生的民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个性的发展是在人与人平等互助的条件下实现的,抓住学生的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全心放下权力,变“大权独揽”为“全权分散”,教师要始终当学生的朋友、听众、合作者、组织者、建议者、促进者,让学生拥有阅读目标的确定权、阅读内容的选择权、阅读方式的自主权、阅读效果的评价权。
二、注重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和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落实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个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自主的感悟。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少总结归纳,因此,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空、阅读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充分地、愉悦地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和感悟思考。鼓励阅读的探究性,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实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阅读方式,即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要注重:1.自由表达。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感悟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应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所产生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教师应珍视、尊重学生独立阅读的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得个性的发展。2.倡导阅读的多样性。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阅读活动的自主、自由,即意味着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能实现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才能实现差异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交流、争辩、竞赛、对话等形式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觉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三、注重阅读评价的发展性
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感悟的差异性,都会导致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带有很强的模糊性,许多时候没有绝对的理解和不理解,许多时候是不同层次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实施发展性阅读评价,凸显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哪怕只有一处读得好,教师都要以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如:“你读得真棒!”“你懂得真多!”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表现是:变他人评价为自我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变创优评价为争先评价,变即时评价为纵向评价,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个体评价为群体评价,变精确评价为模糊评价等。坚持以正面诱导和激励为主,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四、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应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应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要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暗”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大多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利用我们的智慧共创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个性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站在这一高度来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淡化“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一严格的等级观念,让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在质疑问难中发展思维,在品评感悟中形成互动,在阅读反思和批判中锤炼个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个性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特征。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真诚关爱。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其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创设阅读情境,增强学生的民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个性的发展是在人与人平等互助的条件下实现的,抓住学生的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全心放下权力,变“大权独揽”为“全权分散”,教师要始终当学生的朋友、听众、合作者、组织者、建议者、促进者,让学生拥有阅读目标的确定权、阅读内容的选择权、阅读方式的自主权、阅读效果的评价权。
二、注重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和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落实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个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自主的感悟。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少总结归纳,因此,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空、阅读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充分地、愉悦地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和感悟思考。鼓励阅读的探究性,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实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阅读方式,即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要注重:1.自由表达。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感悟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应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所产生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教师应珍视、尊重学生独立阅读的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得个性的发展。2.倡导阅读的多样性。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阅读活动的自主、自由,即意味着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能实现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才能实现差异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交流、争辩、竞赛、对话等形式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觉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
三、注重阅读评价的发展性
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感悟的差异性,都会导致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带有很强的模糊性,许多时候没有绝对的理解和不理解,许多时候是不同层次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实施发展性阅读评价,凸显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哪怕只有一处读得好,教师都要以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如:“你读得真棒!”“你懂得真多!”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表现是:变他人评价为自我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变创优评价为争先评价,变即时评价为纵向评价,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个体评价为群体评价,变精确评价为模糊评价等。坚持以正面诱导和激励为主,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四、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应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应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要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暗”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大多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利用我们的智慧共创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