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開篇:校本教研场景之——“平民式”辩课
周二傍晚,潘小多媒体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会,这里没有专家,也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一群对品德学科有着一颗执著之心的普通教师。今天的辩课围绕着吴小平老师执教的《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展开。
《天有不测风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1课。“天有不测风云”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感受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然后在调查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知道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意识到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体会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课文安排两课时。
吴小平老师在执教第一课时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自己家乡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2.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破坏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3.了解中华民族扶危救难的光荣传统,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 。
吴老师通过忆08雪灾引出灾害的危害性、破坏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交流常见的自然灾害,通过5.12大地震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到“天灾无情”。然后又回到08雪灾和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的情景上来,让学生体会到“人有情”。
辩论主题: 课时目标——求完美 VS求实效
◆陈雨:
吴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安排了“天灾无情”和“人有情”两块教学内容。教学“天灾无情”时,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并将资料分类,在教学时通过数据、画面、音效等资料突出了自然灾害的可怕,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非常形象直观,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部分内容“人有情”,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联系08年年初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雪灾,引导学生回忆雪灾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再从人们抗击雪灾的行动中切实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最后通过短片结课,点明深化主题。全课似乎很流畅,但我觉得内容安排过多,在教学“天灾无情”这块内容时,有点匆忙走过场的嫌疑。
◆周亚伦:
我不太赞同,作为一节公开课,吴老师这节课的定位比较恰当,根据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而且整堂课一气呵成,非常完美。
◆ 陈雨:
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但并不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都一定要这样一一去对应。如果这节课仅仅是一节家常课,你觉得我们应该注重目标的完整还是考虑学生是否充分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知识。
◆ 郑晓
这让我想到一个专家说的:“公开课就像是T台上模特在演绎服装,也许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但不实用。”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杭派女装,好看又可以用,既可以展现女性风采,又为大众接受。我们的课是否也该从T台上走下来。
◆吴小平
我也考虑过你们提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目标只定位在知道、了解灾害无情,不加入“人有情”这一板块,整堂课觉得缺少了完整性。而且在一堂课中,前面环节认识到灾难的无情,有助于了解“人有情”。所以我确定了这两个板块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能时间上是有点紧,但在课的完整性上、学生情感的共鸣上更有利。
……
上篇:反思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纲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时教学目标展开。纵观课堂,为了追求“目标的全面和完整”,不少教师在不断地给课堂教学目标做加法,把一节课设计得密不透风,教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40分钟的课堂,它能承载那么多的使命吗?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确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任何课时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它的设定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但现实教学中,课时教学目标从确立到落实却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形有实无”。查阅每位教师每课时的教案,我们都会发现“教学目标”都无漏写而且放在首位,从表面上看,教师的“目标意识很强”,课课都有目标,而且目标的设立基本符合总体要求。但随班听课时,发现教学与课案或大相径庭,或少有联系,教学过程很少体现目标,造成课时教学目标“形有实无”。
当然也有的教师注重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尽可能围绕目标去组织,但因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对教材理解深度不够,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等原因,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分割、取舍、突破、转承时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导致目标过高、过大,或者教学内容安排过量,弄巧成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先生曾撰文指出:“作为课时教学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更应善于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预设目标),使基础性生成资源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既作为行为的起点,更应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下篇: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再一次将课时目标放低,
就是用心挖掘教材深度,
在深度中发现精华,
之后探索到达精华的最简单,
也是最近的小径,
然后带领所有的孩子慢慢往上爬,
有时慢就是快。
一、课时目标要有侧重不求全
课时目标的准确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有的老师由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而机械套用,有的老师为了追求看点而刻意挖掘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致使目标制定呈现多、繁、乱的情况。在开篇的例子中,片面理解课堂的完整性、情感的延续性、目标的均衡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学习力,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反而成了一节不完美的甚至有时可能是失败的课。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有侧重,不要为了完整而完整。
经过再一次的辩课、讨论,我们最后确定了《天有不测风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2.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破坏力,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很明显,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把重心落在了“天灾无情”上。根据这一目标,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了。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和破坏性。
当吴老师再一次执教完该课时,她是这样总结的:“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我们又该如何在灾害中奋起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当我们问她上课感受时,她由衷地说:“感觉孩子们终于沉进去了,我也上得轻松多了。”而这句话的后面是孩子们能充分地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深刻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客观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何愁不能体现呢?
二、课时目标要限容量不求多
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让课时目标成为每节课的指向标,师生学习活动的准确基点,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剖析、分割、取舍。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教学主题,对于同一个单元,同一个学习主题,如何既有效地组合教材,又能充分考虑到每一课时的容量,这就需要执教者懂得取舍,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找准教学目标,夯实学习基础。
【案例】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教学活动主题。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还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三个教学活动主题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让学生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去探究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屈辱、觉醒、反抗、振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构建上我们不难看出:《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主题是这一单元的历史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探究基础。那么,怎么打好这一基础,怎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领下,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一位老师执教的《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山河破碎,给了我们几点很好的启示。
周二傍晚,潘小多媒体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会,这里没有专家,也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一群对品德学科有着一颗执著之心的普通教师。今天的辩课围绕着吴小平老师执教的《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展开。
《天有不测风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1课。“天有不测风云”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感受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然后在调查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知道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意识到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体会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课文安排两课时。
吴小平老师在执教第一课时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自己家乡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2.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破坏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3.了解中华民族扶危救难的光荣传统,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 。
吴老师通过忆08雪灾引出灾害的危害性、破坏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交流常见的自然灾害,通过5.12大地震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到“天灾无情”。然后又回到08雪灾和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的情景上来,让学生体会到“人有情”。
辩论主题: 课时目标——求完美 VS求实效
◆陈雨:
吴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安排了“天灾无情”和“人有情”两块教学内容。教学“天灾无情”时,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并将资料分类,在教学时通过数据、画面、音效等资料突出了自然灾害的可怕,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非常形象直观,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部分内容“人有情”,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联系08年年初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雪灾,引导学生回忆雪灾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再从人们抗击雪灾的行动中切实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最后通过短片结课,点明深化主题。全课似乎很流畅,但我觉得内容安排过多,在教学“天灾无情”这块内容时,有点匆忙走过场的嫌疑。
◆周亚伦:
我不太赞同,作为一节公开课,吴老师这节课的定位比较恰当,根据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而且整堂课一气呵成,非常完美。
◆ 陈雨:
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但并不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都一定要这样一一去对应。如果这节课仅仅是一节家常课,你觉得我们应该注重目标的完整还是考虑学生是否充分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知识。
◆ 郑晓
这让我想到一个专家说的:“公开课就像是T台上模特在演绎服装,也许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但不实用。”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杭派女装,好看又可以用,既可以展现女性风采,又为大众接受。我们的课是否也该从T台上走下来。
◆吴小平
我也考虑过你们提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目标只定位在知道、了解灾害无情,不加入“人有情”这一板块,整堂课觉得缺少了完整性。而且在一堂课中,前面环节认识到灾难的无情,有助于了解“人有情”。所以我确定了这两个板块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能时间上是有点紧,但在课的完整性上、学生情感的共鸣上更有利。
……
上篇:反思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纲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时教学目标展开。纵观课堂,为了追求“目标的全面和完整”,不少教师在不断地给课堂教学目标做加法,把一节课设计得密不透风,教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40分钟的课堂,它能承载那么多的使命吗?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确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任何课时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它的设定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但现实教学中,课时教学目标从确立到落实却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形有实无”。查阅每位教师每课时的教案,我们都会发现“教学目标”都无漏写而且放在首位,从表面上看,教师的“目标意识很强”,课课都有目标,而且目标的设立基本符合总体要求。但随班听课时,发现教学与课案或大相径庭,或少有联系,教学过程很少体现目标,造成课时教学目标“形有实无”。
当然也有的教师注重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尽可能围绕目标去组织,但因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对教材理解深度不够,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等原因,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分割、取舍、突破、转承时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导致目标过高、过大,或者教学内容安排过量,弄巧成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先生曾撰文指出:“作为课时教学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更应善于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预设目标),使基础性生成资源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既作为行为的起点,更应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下篇: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再一次将课时目标放低,
就是用心挖掘教材深度,
在深度中发现精华,
之后探索到达精华的最简单,
也是最近的小径,
然后带领所有的孩子慢慢往上爬,
有时慢就是快。
一、课时目标要有侧重不求全
课时目标的准确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有的老师由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而机械套用,有的老师为了追求看点而刻意挖掘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致使目标制定呈现多、繁、乱的情况。在开篇的例子中,片面理解课堂的完整性、情感的延续性、目标的均衡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学习力,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反而成了一节不完美的甚至有时可能是失败的课。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有侧重,不要为了完整而完整。
经过再一次的辩课、讨论,我们最后确定了《天有不测风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2.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破坏力,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很明显,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把重心落在了“天灾无情”上。根据这一目标,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了。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和破坏性。
当吴老师再一次执教完该课时,她是这样总结的:“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我们又该如何在灾害中奋起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当我们问她上课感受时,她由衷地说:“感觉孩子们终于沉进去了,我也上得轻松多了。”而这句话的后面是孩子们能充分地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深刻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客观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何愁不能体现呢?
二、课时目标要限容量不求多
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让课时目标成为每节课的指向标,师生学习活动的准确基点,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剖析、分割、取舍。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教学主题,对于同一个单元,同一个学习主题,如何既有效地组合教材,又能充分考虑到每一课时的容量,这就需要执教者懂得取舍,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找准教学目标,夯实学习基础。
【案例】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教学活动主题。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还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三个教学活动主题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让学生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去探究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屈辱、觉醒、反抗、振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构建上我们不难看出:《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主题是这一单元的历史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探究基础。那么,怎么打好这一基础,怎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领下,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一位老师执教的《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山河破碎,给了我们几点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