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亚姆“模式分类”原则的课堂教学与田野实践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梅里亚姆“模式分类”原则能较好地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两种视角对音乐进行分析,如将其在课堂教学中推广,关键在于在课堂理论的学以致用,教会学生以研究者的角度,在一种适当的对话过程中把自己和被研究者有效地综合起来。
  关键词:梅里亚姆;仪式;田野调查
  在梅里亚姆(Alan Merriam)对仪式音乐一般性分类原则的评述中,他强调了一个基本的观念:“民间评价(folk evaluation)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解释,分析评价(analytical  evaluation)则是外来者(或局外人)在对异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的,意在认识人类行为的规律性的更广阔的目标。”[1]在此基础上,国内民族音乐学学者们归纳了既符合汉学人类学总体要求,又满足中国本土文化信仰与经验的仪式音乐分类原则:“其一,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角度,对音乐的音声内容所携带的体裁分类因素及不同的划分可能性进行探讨,这是对仪式音乐具有的信仰文化内容进行符号性阐释的必要前提。其二,对于仪式中的音声内容里音乐与非音乐因素,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符号——结构性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2]有鉴于此,笔者在对洞庭湖的“巫教”音乐和“搬郎君”仪式及音声进行前期调查、资料整理与整体分析基础上,基于“模式分类”原则对洞庭湖区的“伴郎君”仪式与音声进行整体阐述。
  “模式分类”原则。某些分类方法是以仪式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确定其模式特征。例如,陶思炎将中国祈禳文化划分为4类:语言型、图像型、动作(行为)型和器物型。其中语言型主要表现为重语言表达的祈祷,包括口头行为,如诵读、歌唱和祝祷等。这种分类方法相对于“局内人”来说,带有某种“局外人”的眼光。[2]
  在“模式分类”原则的基础上,为了更细致地展现民族音乐志文本的具体方式与过程,在笔者作为研究者对“伴郎君”仪式与音声进行系统化采集时,将本仪式受访的对象分成两类。
  第一类受访者为长期生活在洞庭湖区的“师公”从业者,这一批受访者普遍年龄较大,年纪介于60岁至80岁之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主要职业为渔民、农民、商贩或手工业者;以“巫师”“师公”“师公子”等身份为人做法事多属于半职业性质,主要为当地人进行还愿、祈福、冲傩仪式或医治一些疑难杂症。这一类人一般不參与当地的婚丧仪式,其师承关系多为家族性的父兄传承,少部分为师徒传承,传承谱系在口述史与文字史之间都有一部分盲区,很难找到超过四代的传承关系。这一部分人所受的宗教知识较为完整,书本知识相对较少,对操持仪式的礼仪与音乐有较扎实的功底。
  第二类受访者为洞庭湖各区县从事群文工作、非遗研究与整理工作的从业者以及一部分地方高校的仪式研究学者。这一部分人普遍年纪较轻,年龄介于30岁至50岁之间。已经接受过相对完备的宗教学、音乐学、民俗学与仪式学的系统学院式教育,并长期深入洞庭湖区各类仪式场域进行田野资料整理与调查工作,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由于受到过专门性的理论训练,对于“师公”们讲述不清的事项,他们提出了较为理性的补充,并给予笔者对于“伴郎君”仪式体系问题上较为清晰、完整的提示。
  田野调查实例:何谓“郎君”?
  在“搬郎君”仪式里,主客体关系比较明显,“搬”为接请之意,接请的神祇,统称为“郎君”。此“郎君”神是指代一位还是数位;指代关系为行业祖师、还是祖先,或是神祇。
  师公观点:“郎君”神指代多位,其中既有行业祖师,也有神祇,还有湖区公众信仰历史人物如姜女、伏波等。民间有单独的唱段,如“搬先锋”“搬八郞”“搬开山”“搬钟馗”“搬梁山土地”“搬桥梁土地”“搬判官”“请催生娘娘”“请十州和尚”“搬小鬼”等,皆是仪式中所接请的“郎君”神。其接请指代关系不以人物、行业、身份为依据,而以事件所求为主。如需造房建宅,则搬开山、搬桥梁土地;如需除病驱疫,则搬钟馗、搬八郞;如需祈福还愿,则搬娘娘、搬姜女。仪式中可以一事请一位,也可以一事请多位。
  学者观点:“郎君”崇拜与洞庭湖区的多神信仰相承,如果横向地研究,“搬郎君”仪式与洞庭湖流域的土地戏、请七姑娘、开桃源洞、接孟姜女等小戏在早期可能都是一体的。如“土地戏”最早叫作“搬梁山土地”,是“搬郎君”仪式里最后接请的一位神仙。过去把“搬梁山土地”放在仪式的最后,是因为这一出戏最诙谐幽默,大家都喜欢看。在演出的时候,“土地戏”由一人戴面具扮土地出场,接请出他的3个老婆,每一个都分配有任务,最后工作完成后顺利地回家,师公与观众一同下场。又如“请七姑娘”“开桃源洞”“接孟姜女”之类的风俗歌舞,也是以接请神仙为主,过去都是傩愿戏的一个种类,湖区冬季常演的《孟姜女寻夫》《孟郞教学》《孟郞祭棒》,还有西洞庭湖区的师道戏《孟姜女哭长城》《搬师娘》等,也都属于接请神仙的小戏,名称虽然不同,形式却是差不多的。
  总结上述观点,洞庭湖区的“郎君”通常被视为神的象征性建构,由特定的行业性群体与地缘性群体供奉,借此来集聚或辨识“圈内人”或“圈外人”。洞庭湖区的“郎君”由想象的社群创造,如同中国的许多宗教人物一样,既有与社会亲族相关的神祇,也有溯源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原型,湖区的社群合理地接纳与保留与之相关的血统、地位与才德,建立形成完整的仪式体系,借以辨识、凝聚、强化社区群体的地缘性与血缘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春祈秋报的理念,进一步巩固家族伦理与道德精神的一致性。
  上述调查模式是一种尝试,较好地将两种视角加以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中推广,其关键在于在课堂理论的学以致用,教会学生以研究者的视角,在一种适当的对话过程中把自己和被研究者有效地综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Merriam,Alan P .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M]. EvanstonⅢ: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32-33.
  [2] 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19.
  作者简介:曾娜妮(1977—),女,湖南文理学院艺术表演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西音乐交流史上,利玛窦是开拓者,他把西方的宗教音乐介绍到东方,也把中国音乐介绍到西方,使音乐技术和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通过他在中国传播教会,传播西方文化,使得中西音乐得以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利玛窦;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影响  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漫长的两千年人类文明史中,音乐与基督教互为载体,相互促进。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又是音乐
期刊
摘 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据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特点和价值,通过梳理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分析本土高校中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高校教学模式中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美术;教学模式  1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传统传承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种类繁多,材料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少数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且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设计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人性化设计已经渐渐深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理念重在信息的直观传输,忽视情感、文化等在作品中的融入,阻碍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人性化设计作为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是设计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应受到设计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人性化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必要性,以及人性化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两方面展开研究。
期刊
摘 要:我国花丝工艺历史悠久,西南地区花丝首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目前,西南地区花丝首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甚少,大众对花丝工艺了解尚浅,这些因素使得花丝首饰市场接受度不够高,大部分花丝首饰品牌化处于自发而非自觉状态。本文以道安花丝为切入点,通过对西南花丝工作坊的走访和调研,分析西南花丝首饰当下的发展状况,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为西南花丝首饰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
期刊
摘 要:产学深度融合是工学结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需要,也是提高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可促进学生就业,拉动招生,提高办学实力,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产学融合实践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与地方服装产业深度融合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助推高职教育教学产学深度融合的发展,同时也助推地
期刊
摘 要:许多优秀的标志设计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设计浪潮,从20世纪80年代使用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本文结合中国银行标志,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沿用至今的标志设计成因。标志设计沿用至今必是简约性、艺术性、识别性和文化性四者兼顾,既具有形式美感,又饱含文化内涵。  关键词:标志设计;成因;表现形式;表达内涵  20世纪80年代至今,平面设计可谓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大大小小的更新换代。尤其是21世
期刊
摘 要: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是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它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丰富了东北文化的大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加绚烂多彩。本文以东北民歌《回娘家》为例,分析与阐述关于东北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从而对东北民歌进行直观的探究。  关键词:东北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 《回娘家》  东北民歌,其不仅展现了地域性这一特点,同
期刊
摘 要:晋派民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古城区52号院的形制进行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它在空间布局、建筑材料、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载体来研究晋派民居建筑形制,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晋商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晋派民居;晋商文化;52号院;建筑形制  0 引言  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匠
期刊
摘 要: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村落)来说,它的空间轮廓、村落肌理、街道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本体都属于村落形态保护范畴。  关键词: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体系;利益主体  0 引言  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村落)都是由城市(村落)形态与历史文脉这两大要素组成的,这是由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决定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传承古城(村落)历史文脉、延续历史记忆、展现人文精神。以下将以尤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与其在人类社会的普及,信息传播形态在经历了单向传播的“第一媒介时代”和互动传播的“第二媒介时代”,如今迎来了全新的沉浸式“第三媒介时代”。在此之际,人们的媒介行为、媒介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迎合这样的改变,承载于大众传媒的广告设计需要紧跟其后,思考用怎样全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沉浸传播;交互广告;第三媒介时代;创新设计  “任何的艺术传播都由艺术本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