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系于需求满足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axfdsrf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问题,看似搞笑,其实相当严肃。很多人认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它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无法解释,不可捕捉,但以经济学来看,爱不是无厘头的,婚姻更不是没理由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谁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理性选择,爱往往来自于某种强烈需求的满足。
  
  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在意不同的爱:少儿最在意母爱,青少年最在意情爱,中老年在意伴侣之爱与儿孙之爱……人们对于“爱”的转移,并不是因为特定的爱本身产生了质变,爱本身并不变化,而是人的需求在变化。
  对于情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特定需求。有的爱是针对特定的人,“非某某不娶(嫁)”,而有的爱针对的不过是一种观念与文化,比如“非处女免谈”者,显然爱的是“处女”这个观念……总之,人们的需求千奇百怪,“爱”的取向与癖好,也千差万别。
  经济学认为,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一方面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否则不会幸福,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对方的核心需求,否则会不可靠。
  
  择偶常见的五大标准
  
  一首歌唱得好,“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这是对自主的爱情与婚姻最贴切而通俗的速描——所谓的自主婚姻,其实就是双方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如何进行理性选择的学问。
  需求是一切选择的基础,需求定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有一定的目的与愿望,这个目的与愿望,放在婚姻市场上就可以称为需求。在婚姻中,必须要搞清楚,双方能不能互相满足需要,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必然也要付出别人想要的。别人想要的东西,你必然也得有。
  经济学者刘正山说,爱谁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理性选择,“糊里又糊涂”的爱是不存在的,如果他(她)今天向你真情告白“爱,需要理由吗”,千万不能相信,因为对方明天可能也会对你再一次真情告白:“不爱,还需要理由吗?”
  人们的需求有个性化与时代性,人们的爱情观也有明显的个性化与时代性,千年说不清一个“爱”字,原因即在于,爱的确有无限的丰富性,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不过,人的需求也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循的,很多的需求是共同的,普遍的,所以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也就有一些能得到大家认可的标准。
  人们选择对象,“各取所需”,大体上离不开以下的五个维度:
  身体形状:年龄、容貌与健康状况;
  精神状态:品质修养,如性格、情感、爱好、品德等;
  社会状态:收入、财产、学历、才干、职业、权力、地位、名声、家庭背景等;
  共同经历:一般说来,两个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人,产生交集的可能性大于“异地而处”的人;
  时代潮流与价值观: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流行的择偶对象是“解放军”;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间,“男工女农”为流行的婚姻模式;到了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又成了“香饽饽”。如今人们崇尚个人与自由,爱情观已经五花八门。
  不过,择偶时通常无法做到对方在这五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对于这些标准的选择,通常不同的人会各有偏好,符合偏好的对象,在交往中不难“锁定”感情,有时还会“一见钟情”。既然如此,那婚姻男女的选择偏好,又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婚姻的意义:1+1>2
  
  对于以上五大通用标准,在现实中,一般而言,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性(看着舒服)。而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所以往往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从理论上说,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法律制度,市场规律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是男女各方在追求函数偏好与效用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一种选择。效用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1+1>2”,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选择跟自己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异性,最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达成默契,各得其所,提高分工协作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这是婚姻存在的意义。
  要“1+1>2”, 互补原则就必不可少,双方都要在自身现实条件约束下,追求双方的我无你有,取长补短。
  换句话说,婚姻离不开成本与收益分析。如果婚姻效用是“1+1>2”,则人们会考虑结婚,各得所需,各安其心,“夫妻本是同林鸟”的概率大,如果效用是“1+1<0”,则同床异梦,互相拆台,“大限临头各个飞”的可能性大。所以,维系婚姻关系,双方之间最重要的努力,就是合力增加婚姻效用,减少婚姻的成本。
  
  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确定标准也好,互相补充也好,择偶的实际操作往往也会出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现象。
  选人如选股,择偶考虑得越周到,需求满足体现得越充分,那么“投资”价值也就越高。而如果想偷懒、想着天上掉馅饼,恐怕等来的会是一堆砖头。因为婚姻的收益虽然让人向往,但风险也是大得吓人的。
  首先要承认,婚姻形成家庭,会对双方产生巨大的收益。贝克尔认为,家庭活动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活动,还是一种生产活动,它生产某种“满足”。货币收入与时间收入相加,构成了家庭成员为获得效用的、满足目的、所拥有的收入总额。
  换句话说,人们可以从婚姻中,获得超过“单身收入”的“婚姻收入”。结婚有“规模效应”或者说“集约效应”,比如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但结婚后就只需要一套,所以婚姻能减少生活开支。
  但这种收益也必然是有成本的,而且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成本!
  成本之一,千金难买一笑。任何需求都受有限资源的限制,美女人人爱,但美女并不是无限量供应的,越是稀缺的东西,市场定价越高,所以美女能一顾倾城,千金难买一笑。
  成本之二,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婚姻中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感情,在极端情况下,几乎是全部的自己即成了直接的成本。
  成本之三,有得到必然有失去。择偶有点像去田间拾麦穗,此前最饱满的你没兴趣,此后最饱满的你会错过,因为你通常只能选择一条麦穗,但世间有几个人能拾到最饱满最中意的麦穗呢?爱上一个人,等于要放弃其他所有的人,得到一个小世界,要放弃一个大世界,这叫机会成本。
  成本之四,磨合的成本。如果将婚姻男女看成是一个制造爱情的私人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股东之间的磨合,也往往是并不顺利的。虽然很少有夫妻不是抱着白头偕老的良好愿望恋爱结婚的,但是一旦过上了日子,那双方(包括双方家庭)的磨合,问题往往不少。很多事故往往来自生活中洗衣扫地、卫生习惯、观点异同等方面的无法兼容,最终走向情感破裂直至离婚。
  成本之五,对孩子的责任。爱情的结晶往往是难以割舍的,但离婚往往受伤害最大的又是孩子,有的人婚姻实质上已经破产,但往往因为孩子,而选择了终身的套牢,将婚姻当成了一种奉献与牺牲。
  
  婚姻须绕三大风险
  
  走进婚姻不仅有如此高昂的成本,而且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三大风险是必须要尽量避免的。第一个是搞不清楚对方,“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种情况,用经济学的说法,叫做信息不对称。刘正山说,几乎所有的爱情悲喜剧,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资料不同。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 车的买卖,卖主对该卖出的车辆比买方了解。后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拥有更多信息。
  婚姻市场是一个信息最不对称的市场,双方都有公开信息(容貌、身高、出身等),也有私密性较强的信息(个性、气质、经历等),求婚者想把自己“卖”出去,都会扩大甚至伪造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一点,在征婚广告上表现尤为突出。征婚广告中,有车有房、温柔美丽、存款百万等闪光字眼目不暇接,但可信度有多少呢?
  如果不小心被“对象”一时的利好与忽悠所迷惑,以致草率重仓介入,后果是半生甚至一生套牢。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自由恋爱的双方尤其要重视信息的尽量充分,可以考虑将恋爱时间拉长,加深了解。而 “闪婚”族踩雷的可能性很大,他们的离婚率较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信息充分之后,“落花有意”了,往往会出现“流水无情”的状况,你爱的人却不爱你而爱上了别人。十宗买卖九宗谈不成,对此应该有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大风险是“互相提供满足”失败,它是高危系统性风险。婚姻最大的收益是“互相提供满足”,如果这一条做不到,其结果往往是1+1<0,这会为婚姻埋下定时炸弹。举例来说,很多人结婚的强烈需求之一,是要孩子,有的甚至是需要特定性别的孩子,如果婚后不能实现这一预期,那劳燕分飞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尤其是在一些富豪婚姻里相当常见。它往往并不关乎感情,而只是关乎现实利益。
  第三大风险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点尤其在“女人的魅力”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通常而言,女方性爱吸引力的折旧率远高过男性。现实中,新鲜劲一过之后,本来互相爱着的人,却有人移情别恋,背叛爱情与婚姻,男性的“出墙率”普遍高过女性。就此,刘正山认为,因为女方在这方面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所以《婚姻法》等法律约束应当设置一定的保护条款。比如将家务劳动计入家庭收益,加强对隐匿财产者的惩罚等等。
  因为有这三大风险存在,所以婚姻往往是好事多磨。婚姻这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事先只看到它的美好,主观遐想里面是一个伊甸园,而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一旦进去之后,发现里面其实是个捆人的盘丝洞,身陷其中却欲罢不能。所以哲学家苏格拉底对男人这样说:尽一切办法结婚吧,如果你娶到一位好妻子,你将会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个坏妻子,你将成为哲学家。不过,结婚或独身,让男人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吧,反正他肯定都会后悔。
其他文献
做慈善的把慈善信息搞得不明不白,让公众一头雾水。保管文物的让珍贵文物毁损,让体现文物保护的国家能力蒙羞。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季,一个红十字会,一个故宫,始终未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总是在前事未了之际,又添新痕。  那边厢,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显示,玉树捐建医院项目总投资相同,面积却分别为1050平方米和5600平方米,调查后发现,原来是红会工作人员上报信息错误。  这边厢,“四重门”之后,故
期刊
一个宋代“盘子”被摔,引发一场“故宫版”全民公案。    一只宋代的“盘子”,在经历近八百年的历史沧桑后,于今年7月4日在故宫文物检测样品台上碎成六瓣。  26天后,消息得以证实,这是继故宫今年上演“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三重门”后,再次由一只盘子引发的全民公案。  瞬间,舆论哗然。    “死”后引发震荡    如果关注这则新闻的始末,那么你会发现,盘子碎后网友龙灿源源不断的爆料和
期刊
美军高层畏战如鼠,最怕死人。    美国人真是不能保密的。距离5月1日击毙本·拉登才三个月,有关细节就几乎全部泄露出来了。本文仅就奥巴马如何做出这一奇袭决定,补充一点资料。  奥巴马能当选美国总统,民主党的反战民众是主力拥趸。他2009年进白宫后,伊拉克和阿富汗早晚要撤军。但美国要走得不太丢脸,总得有点成绩才行。这年6月,奥巴马亲自写了个备忘录,指示中央情报局制定出捕捉本·拉登的详细行动计划。  
期刊
影响世界的能力,首先来自于我们将如何报道中国。    我曾有过一次在夜空中俯瞰纽约时报广场的机会。飞机掠过曼哈顿中城时,机翼下的时报广场上,奔腾的车流之光与巨幅广告显示屏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时报广场是纽约的心脏,也是纽约的标志,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走过时报广场,与你擦身而过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人群,放眼望去,又仿佛置身于全球品牌广告的包围之中,流光溢彩的背后是“品牌形象”的百花争
期刊
被一个杀人狂如此推崇,台湾人出乎意料又有些尴尬,于是反弹、反思。    7月22日,被称为挪威“9·11”的恐怖杀人事件震惊全球,挪威受伤最深,还有几个地方陷入意外的错愕,因为杀人者除了“行”之外,还有“言”。这个名唤布雷维克的冷血男子曾经上传了一份《欧洲独立宣言》,其中“盛赞”了台湾、日本和韩国,点到台湾竟然不下十六次。  听其言观其行,布雷维克的真相已经基本清楚。他是极右翼的种族主义分子,尤其
期刊
汪峰40岁了,但他说自己并没有因为当了爹,到了中年而开始温情脉脉,相反,他更有棱角了。    汪峰今年刚好40岁,正在准备他的全新个人专辑。他的助理说,汪峰经常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凌晨,而这张专辑“一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大名鼎鼎的摇滚人中,似乎只有汪峰还在孜孜不倦地扑腾着。像任何一个正常的“艺人”一样,他签公司、出专辑、开演唱会、上娱乐访谈节目,还不乏争议性的新闻。汪峰清楚地知道
期刊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去满洲”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来钱。    抗战时期,中国东北,当时称“满洲”,这片一百一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世界近代史或者亚洲近代史上特别是东亚近代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离开了满洲,历史就无从谈起。  1931年9月18日,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带领关东军发动了9·18事变,而“爱国将军”张学良则“不带走一丝云彩”,挥挥手就把满洲送给了关东军,这样关东军几乎没有花
期刊
未播先热的《新还珠格格》,由于其天价网络版权费,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视频网站间的“买剧大战”。    《新还珠格格》的投资方一定很开心,他们预料到了该剧在芒果台热播。但未必能想到,网络版权会卖到3000万的天价。而抢下该剧的搜狐,也是苦不堪言,号称买了独播,却苦于高昂的版权成本,不得不分销给优酷、PPTV、乐视等竞争对手。  奇艺、优酷、土豆、PPTV众多在线视频供应商,一年来正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期刊
手艺的熏习会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我曾经在《尼木三绝》中写道:“手艺是尼木人的灵魂。”如今我离开尼木已经有七年了, 但那年的尼木,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藏地之门。在四年的藏地生涯中,遍布大地的手艺人为我展示了藏文化中最简朴、最宽广、最精深的主题—— 他们的手艺和他们的生活。  由于并非科班出身的人文地理领域工作者,那时我对于“人文地理”一词一知半解,尼木式的村庄给我上了第一课:这个四周被高山与
期刊
福州三面环山,面朝大海,与背后的中原政权隔着崇山峻岭,这注定了它长期处于历史的后排。它那与生俱来的海洋文明,在这个农耕国家仿佛一种异端,原本就是一种次文化。  直至鸦片战争之后,福州作为首批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才迅速地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这些名字足以支撑起中国的近现代史。  历史的风云散去,福州重归平静,继续在温吞之中经历着幸福、安宁与侵蚀。    一    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