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冠疫情将走向何方?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原本再简单不过的自由出行、亲密接触一夜之间变得困难且危险。我们迫切希望新冠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这个心愿可以实现吗?

疫苗开发还在路上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终结疫情呢?如果说人类有什么武器能真正击退病毒,大家立刻想到的一定是疫苗。
  但是疫苗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疫苗研发过程非常耗时,所以在紧急的情况下,全球科学家需要密切的合作。而且疫苗研发出来以后,还要经历更加漫长的临床试验,验证它是否安全有效。临床试验需要的时间难以预测,经常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注射后未产生抗体或出现副作用等,这意味着前期的研发工作又要重头再来。
  事实上,目前全球大约有250种新冠疫苗在研发中,其中至少有17种疫苗就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还没有一种疫苗能大规模生产并被批准上市。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工作走在世界前列。作为第一个发现新冠病毒的国家,中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新冠病原体并测定了其基因组序列,为研发疫苗奠定了基础。中国可用的新冠疫苗数量最多,研发进度也最快,截止到2020年10月底,已经有13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4个疫苗进入了上市前最后一期临床试验。
美国俄亥俄州的民众在抗议州政府为抗疫而实施的居家令

  更让人振奋的是,临床试验中共计接种了约6万人,无一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从2020年7月份开始,中国部分一线医疗防御人员、边境口岸的工作人员等高风险暴露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接种了新冠疫苗,无一例发生感染,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能达到6.1亿剂,明年,我们就能用上国产的疫苗了。
  其他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着新冠疫苗,不过他们似乎不太顺利。近两个月,英国最大的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和美国知名企业强生研发的新冠疫苗因为接种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先后中止了大规模临床试验,这对他们的疫苗研发工作是个不小的打击;澳大利亚、以色列和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新冠疫苗研制进度则相对落后。
  未来疫苗上市后,新冠病毒也许会变得像流感病毒一样“温和无害”,人类社会能很快恢复原状。

疫情可能卷土重来


  不过即使疫苗正式上市,也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异频率很高,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是否仍然有效还要打个问号。每年都会爆发的流感疫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1918年3月,西班牙流感首次“温和”地袭击人类,并几乎于当年夏天销声匿迹。但好景不长,6个月后,疫情再度爆发,最终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这一模式在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和2009年的猪流感中也再次重现,即使广泛接种流感疫苗也无济于事。由于流感病毒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变异,科研人员每年都必须根据病毒的变异情况检查和更新流感疫苗的成分。尽管如此,一旦病毒发生意想不到的大变异,比如动物的流感病毒通过变异或基因重组获得感染人类的能力,疫苗就无法发挥作用了,近年频频爆发的猪流感和禽流感等疫情正是由此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生物学家斯科特·努伊瑟默和詹姆斯·布尔的一个“疯狂”的想法,制造一种重组的“疫苗病毒”在动物群体中传播,实现动物的群体免疫,减小动物病毒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他们曾在一个实验中,将兔出血热病毒的一小部分基因插入到另一种危害极小的病毒的基因组,然后让这种重组病毒在野兔种群中自然传播。这种病毒会产生出血热病的抗原,在传播过程中,野兔们慢慢建立起了群体免疫力,并能随着病毒的变异而产生新的抗体。这样一来,病毒就会在动物群体中被杀灭,降低了变异后传给人类的风险。
  上述两位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几种以人类病原体为靶点的“疫苗病毒”,例如拉萨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重组病毒,成功后会将它们传播到蝙蝠等动物“毒库”中去,让动物充当抗疫“先鋒兵”。
  如果这种方法证明有效,也许我们能提前阻断新冠病毒出现重大变异的途径,这样就不用担心新冠病毒像流感一样“生生不息”。

最坏可能,持续危机


  不过,以上都是较好的预估,疫情也有可能不能平息,一直保持较高的感染人数和一定的死亡人数。
  除了SARS病毒外,冠状病毒具有善于在人际间传播且从未消失的特性。新冠病毒的其他“近亲”在过去也曾引发疾病大流行,比如1889年,OC43冠状病毒引起的“俄罗斯流感”造成约100万人死亡;2012年,MERS冠状病毒在中东地区首次爆发,全球共有8个国家累计报告病例80例,死亡45例;2015年MERS病毒再次爆发,数千人染病,800余人死亡。
  综合来看,冠状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后,常会发生传染性增强、毒性降低的突变,人们再次患病时,症状比较轻微,通常可以自愈。“俄罗斯流感”后,OC43病毒好像消失了,再没有引起大型疫病,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在一名表现出普通感冒症状的患者身上再次被发现。经过多年的演化,OC43病毒已经只能引起轻微的感冒症状了,如今相当一部分感冒患者的病因是感染OC43病毒。
中国首款新冠灭活疫苗(样品)

  可是MERS病毒的突变方向却与众不同,它的传染性没有大额增强,但毒性也没有明显下降。2012年,MERS病毒在沙特的致死率为37%,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沙特已出现34名MERS确诊病例,至少13人死亡,致死率高达38%。
  那么,新冠病毒又会往哪个方向突变呢?它的突变结果是否有利于其长时间在人群中留存或潜伏一段时间后再次引起严重疫病?谁也说不准。
  此外,由于疫情为局部爆发,世界各地检测水平存在差异,防疫抗疫措施的实施力度强弱不一,不同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疫情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得到遏制。再加上一旦疫情缓解,防控措施就会相应放松,这导致疫情很可能大幅反弹,2020年秋末冬初欧洲再度爆发的二次疫情就根源于此。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新冠疫情将会按哪种趋势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类想达成消灭病毒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他文献
角马是一种群居动物,一旦有一头角马染上瘟疫,就可能导致瘟疫传遍整个族群。集体生活中的离群独居者  黏菌是集体生活的典范。当它们受到饥荒的威胁时,这些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会聚集成像蛞蝓一样的形状,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像塔楼一样的东西。“塔楼”顶部粘糊糊的,如果有飞过的昆虫,就很容易被黏住,成为黏菌群体的大餐。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塔楼”會随着黏菌的不断加入而变大,但早期组成“塔楼”的“地基”和“管道”的黏
期刊
我们知道,蝙蝠是靠回声来确定物体方位的,这叫回声定位。人类借鉴蝙蝠的这项本领,发明了雷达。  但你知道嗎,有些盲人也可以像蝙蝠一样回声定位——通过自己嘴巴发出的砸吧声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他们甚至非常精于此道,例如美国加州的盲人丹尼尔·基什。对他而言,通过自己的砸吧声判断前方物体是一棵树、一根柱子还是一个人,是小菜一碟。他还能做远比这复杂得多的事情。譬如通过砸吧声,他能画出一间屋子内部摆设的草图,甚至
期刊
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食物的美味,要归功于灵敏的舌头。在显微镜下,舌头上长着许许多多乳头状凸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味觉感受器,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尝出了酸甜苦鲜咸的人生百味。但是你知道吗?味觉感受器不仅仅在舌头上,而是遍布身体各处,它们生来也不是为了品尝食物,而是为了与病菌相遇。全身都是“舌头”  味觉是很重要的,不仅因为有味觉我们才能尝到各种味道,味觉还是我们辨别毒物的一道防线。多数有毒的物质尝起
期刊
19世纪后期,最后一只恐龙死去已有数千万年。恐龙在地球上只剩下了传说,但就连它们自己也没想到,身死并不是结束,不同种“恐龙”之间的战火仍在燃烧……争斗缘起  爱德华·德林克·柯普(1840—1897),19世纪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21岁时就凭借一篇叙述蝾螈分类方法的论文,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发表了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其中包括56种恐龙。  尽管柯普是这样一位聪
期刊
到了冬天,许多小动物都有扎堆取暖的习性,这可以帮助它们节约能量。现在科学家还发现,这种行为也改变了动物肠道内的菌群组成。组成改变之后,肠道菌群的新陈代谢整体上也减缓了,这同样有利于帮助动物节约能量。  为了研究动物扎堆行为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的王德华和他的同事把一群田鼠放在4℃的房间里饲养。这群田鼠又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同一个笼子里,这样它们可以挤在一起取暖,另一组则一只只分开单独饲养。 
期刊
在巴西拉古纳附近的海域,当地的渔民经常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排成一队,或乘独木舟等候着,宽吻海豚则在不远处追逐着成群的胭脂鱼,把它们往岸边赶。渔民在浑浊的水中看不见鱼,所以他们等待海豚发出信号——比如突然扎下水去或在水面拍打尾巴——之后,才开始撒网。  海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合作是非常罕见的。在大多数地方,渔民通常将海豚视为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当作猎物。  拉古纳的宽吻海豚至少从19世纪末就开始跟当地的渔
期刊
一座怨气很重的鬼屋  1963年,瑞恩夫妇买下了澳大利亚朱尼镇的一座建于1884年的大房子,它被称为基督山庄园。这座房子位于一座小山上,可以俯瞰朱尼镇,风景优美不说,两层的小楼内很宽敞,也可以算得上一座豪宅。不过,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而且瑞恩夫妇买下之前房子已经几十年没人住,因此房子已经破旧不堪。经过修缮之后,瑞恩一家就搬入了这座房子。  让这一家人想不到的是,在那之后,他们经历了许多诡异的事情。在
期刊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电脑的“神经中枢”,我们发出的指令都需要操作系统的翻译才能被电脑理解,电脑的处理结果也同样需要系统翻译我们才能理解,如果操作系统更新速度赶不上电脑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翻译就会出错,电脑会越来越“卡”。这种时候,通常我们重装一下操作系統就行了。  人的大脑也是如此,接受的信息过多,处理速度赶不上,又或者大脑系统与所学知识“不适配”,工程师的大脑欣赏不了艺术,艺术家也学不进理工科的知识,
期刊
不是所有病毒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坏,它们也有对人友善的一面——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善于驾驭。譬如,2017年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寨卡病毒,或可用来治疗人类的恶性脑瘤。  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非洲,通过蚊子或性途径传播。它对孕妇尤为危险,妇女在怀孕期间若被其感染,将会生下脑袋特别小的婴儿——长大后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巴西2017年因寨卡的流行,新生儿中小头畸形的比例与往年相比上升了20倍。此外,寨卡也会让流产率
期刊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老年人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倒,死亡率也更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男性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死亡率也比女性高。  这种“重男轻女”的迹象首先出现在武汉,在封城后不久,一个研究小组公布了2020年1月1日至20日收治的99例重症患者的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重症患者中,男女比例超过2:1。  死亡率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2020年1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