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畔读书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Jav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的脚步慢慢远了,这一年里,晓风读书会活动的点点滴滴,却越来越清晰。读书会相关的人与事,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漳州晓风读书会的缘起,很多人问起。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在三十年的晓风书屋周围,早已聚集了漳州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书友了。我作为读书会群的群主,只不过幸运地充当了一名召集人而已。
  有心举办漳州读书会的念头,要从“一个人的书房”电台在珠海举办的第一次线下读书会说起。2016年11月20日,我有了人生第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长途跋涉赶到珠海,只为了参加书房创办人段静于大本营举办的线下读书会——共读蒋勋的《孤独六讲》。“一个人的书房”电台节目在此之前已经陪伴我三年的时间,电台中朗读者对作品的精彩诵读,创办人段老板广博的阅读面与经典的朗读配乐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被这场读书会深深地震撼了。到会的大多是珠海本地的爱书人,因为书房,因为段老板,聚在了一起。会上大家围绕着这本书进行深入的讨论,他们知识面之广,解读之深,阅读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对于他们而言,一周读七本书,一本书两个小时读完是家常便饭。在珠海,这种读书人自发的各种形式的大小读书会,据说有一百多个。原来书还能这么读,朋友还能这么交,令我心生羡慕。
  在回漳的路上,我想到了漳州的晓风书屋。从1988年起,我就已是书屋的常客了,书屋也伴随着我的青春与成长记忆。在书屋周围,一定也有一群和我一样对阅读,对分享有兴趣的同好,或许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聚在一起呢!
  “心有所念,必有回响”。过不久,在晓风书屋府埕店举办的一场“你愿意为情怀买单吗?”的活动中,我与书屋主人许星老师相遇,闲聊中,他提到书屋已经快要三十周年了,发展已走过了高峰期,目前面临电商的竞争,压力很大。听到许老师一番话,我心里非常着急,舍不得书屋淹没在市场洪流之中。后来,在吴常青老师的鼓励下,我向许星老师提议,来成立个读书会,把书屋这么多年来一直相伴左右的书友们聚集起来,一起阅读分享,该有多好。也希望通过活动,把书屋的人气带旺起来,也希望更多的人走进书屋,爱上阅读。这个建议得到了许老师的热烈支持,并全权交由我们几个伙伴来组织操办。
  從一开始,我们就定调这个读书会是公益、纯粹的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带任何功利性,服务于广大喜爱纸质阅读的书友。读书会的微信群,也是相对严肃的,不允许发广告,不允许发红包,不允许发骚扰性表情、链接,不允许在群里发表不当言论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希望保证读书会的纯粹性、独立性。
  就这样,经过筹备组几番商议,于2017年4月25日晚22点,读书会招募启事经晓风书屋公众号发出了。一个小时内,读书会群的人数已突破100人。书友们的热情超出意料之外。很快,群里热闹地聊开了花。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各方书友因着共同的阅读爱好,借着晓风书屋这个平台,聚拢而来。
  5月7日,第一期读书会,共读《解忧杂货铺》就正式开张了。十几个人一起围坐在晓风书屋府埕店一楼书吧的长桌前,从彼此的陌生,到热烈的交流,两个小时瞬间飞逝。这场读书会虽然略显稚嫩,但书友们之间的坦诚交流与热情回应,让我们对未来的活动充满了信心。
  共读一本书活动,成为了读书会每月第三个周日的固定活动。第二期《台北人》、第三期《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8月28日,是晓风书屋三十周年的纪念日,读书会从第四期开始,连续三期推介漳州本土作家、学者的作品共读。第四期青禾老师的作品《花开满城》、第五期江焕明老师的作品《丹霞萃金》、第六期何也老师的作品《捆绑调查》《坂园》、第七期共读王小波作品、第八期共读杨西北老师的《小河淌水》。每期读书会,书友们除了在现场进行热烈的讨论,会后还提交阅读笔记与大家分享。其中四期漳州本土作品的共读,使书友们对漳州优秀的作家群体有了认识,通过其作品也学习、了解了更多的漳州本土文化与历史。
  承蒙漳州市图书馆原馆长张大伟老师和漳州文化界各位老师前辈们的支持与关爱,以及广大书友们的热情支持,读书会的活动还延续到了诗歌分享、专家带你游古城、古城影像分享和古城文献分享、茶文化讲座、灯谜讲座、平和语堂故居一日游、“读书会走进校园”等形式。从读书会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各种活动共二十三场,与会人次逾千人。
  书友们的热情令人感动,书友之间,书友与作者老师、学者之间建立的情谊也令人感怀。每一次活动的收获,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所有的付出都有了答案。读书会成立短短九个月时间,其规模与深度已远远超过了预期。所有爱心还在汇聚、还在发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晓风书屋漳州店将完美复出,纯粹、独立的晓风读书会将会继续为推广全民阅读和丰富书友业余生活,尽力做得更精彩!
其他文献
从小生长在南门海边的缘故,对南门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儿时的生活情景,犹如电影蒙太奇叠现在眼前,勾起片片回忆与眷念。  海边的童年时光  每到夏天,对生活在南门海边的男孩子来说,海边就是他们的娱乐世界。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满载小剥皮鱼归来的罾船在真君宫前靠岸,不一会儿又是从澳岬尾灯捕船过驳来小舢板,一个浪头打过来,鱼多多少少会被刮到海里,小孩子们急忙抄起手里的网兜猛捞。捞少了自己吃,捞多了还可上市场
期刊
2018年10月14日上午,在漳州古城孔庙广场举行林语堂文学馆、许地山文学馆、杨骚文学馆开馆仪式。  参加仪式后,我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想,这三个文学馆其中的两位作家,许地山与杨骚,都是我的校友,校友者,曾在同一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一群人之称谓也。许地山曾于1911年和1917年在漳州一中的前身汀漳龙师范简易科、省立二师任教,杨骚则于1918年从省立第八中学(也是漳州一中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期刊
我把楼梯房换了电梯房,从破旧的小区搬到有电梯的新小区。因买的是期房就先租住在小区前期楼房里。一切都改善了,不用爬楼梯了,过条马路就有超市,早点起来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在不远处欢腾着。只是我租住的新楼设施没有跟上,信箱还没安装,好在买我房的人信箱继续让我用。毕竟不方便,要跑一段路。后来信箱安装了,我喜出望外,把通讯地址全换了新小区的。那天,新小区的邮差G到我楼上送邮件,四本书和一张稿费单。G看去四五十岁
期刊
在非洲西部高原上,土壤十分稀少,且幾乎长年不下雨,很不适合植物生长。然而,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种奇怪的树——龙血树。说龙血树奇怪,主要是指它奇怪的外形——高高的树干上面连着很多密密麻麻的树枝,它们交织在一起,树枝上是绿色长条状叶片,叶片密密麻麻地长在树枝顶端,且树枝和叶片呈漏斗状向上逐渐展开,远远看去就像一把遮阳伞。  其实,龙血树把自己长成伞状,是为了适应加那利群岛长年不下雨的恶劣环境
期刊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处异乡的游子们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是我离乡背井第20个年头。这些年里,父母盼望我回家过年,与我期待回家过年一样,成为每年春节前讨论最多、意见分歧最大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打了将近四折。  近日,正当我和妻子盘算今年带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陈年乡愁被刷屏的《啥是佩奇》提
期刊
从2018年8月份开始,我几乎在每天傍晚,吃完晚饭后,都会从家里出来,到江滨路逛上一段,美其名曰:散步。每次散步时,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散布在江滨路的两旁。有的缓缓而行,悠闲自在,形散神也散;有的快步疾走,有如赴会;有的边走边甩手,形同醉汉。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散步。缓行有缓行的理由,疾走有疾走的好处,但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健康。  最近我使用了微信,看到微信里转载最
期刊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称之“七雅”“七俗”,前者为士大夫修心养性的媒介,后者是平常人的开门七件事。俗是物质基础,雅是上层建筑,没有基础,哪来建筑,所以茶虽居末位,却是生活的必需品。  茶能催生许多事情,“朋友来了茶当酒”,茶一泡开,话题随之而来,古今多少事,都付茶谈中。  云霄是开漳故郡,茶文化源远流长。  小时候经常喝茶。晚饭后,姑妈撤去碗盘,祖父开始结账,我们各就各位,完成各自的
期刊
维基百科大致上这么描写: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美国传教士伍丁就已经在鼓岭建了第一座别墅。自此,常年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0℃的鼓嶺,就成了洋人们在福州的第一避暑选择。到了1935年左右,这里已经有了300多栋避暑别墅,除此,还有教堂、游泳池、万国公益社、夏季邮局等。  维基百科作为资料性搜索引擎,正经严肃是必要,却也因此少了那个人性化的,感性的故事。  “KULIANG,KULIANG!”一个
期刊
常言道:北方面条,南方米饭。闽地不属于麦子的产区,基本不见种麦,闽人亦无吃面食传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做起面条来却毫不含糊,闽人能把面条做到最细最长,将南方人细腻的脾性固化在精致的面条上。  面叫梭面,闽人向来不嗜好面食,对梭面却情有独钟,家居必备,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批评爱摆花架子、华而不实之人,福州有句俗语:梭面未做架先摆。俗语的基础是大众化,足可见在大部分福州人的生活经验里,对梭
期刊
有一个清初大名人叫洪承畴,他是英都人。英都有一条水叫英溪。  英溪长长的流水发源于英都镇内的云顶山,流經镇内的士林、坂头、当溪、秋芦、西峰,然后贯穿英都平原,再从安溪的敦坂、玉溪的英溪口蜿蜒曲折流入晋江西溪,成为晋江最大的支流。  英溪长流水,流向遥远的古代。  遥远的古代,这里富甲一方,盛产稻、麦、花生、番薯,享有“金英”之誉,一向被称为南安粮仓。历史上英都还盛产丝绸和茶叶。虽然陆路交通不发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