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前,应当注重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学生的审美教育。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历史教师应以历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将审美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切入口,以挖掘历史美学的教育功能为手段,恰到好处地将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从历史中认识美、体验美、判断美,逐步形成“审美地看待世界”的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逐渐形成美的行为,美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表现美,进而发展美、创造美,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以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 、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作为中学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能力,锻炼身体外,还必须接受审美教育,加强美育。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在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意义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时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需要。
  1.美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足既给青年一代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也给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复杂性,从而给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当今大众媒体和娱乐场所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媒体文化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大量丰富的信息,使学生紧握时代脉搏,扩大视野,增强能力;另一方面给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问题学生”逐步增多。一些学生无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实施暴力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孩子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切变化,我们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这的确是一个应当警醒深虑的问题,李岚清副总理在1993年召开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正确对待历史遗产,正确对待历史。我们要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也要爱我们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把五千年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的精华集中起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规范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进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进步、人的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感人、育人、化人的力量,它对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审美活动不仅能够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勇敢执着地热爱美、追求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美的未来,把爱美求美之心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还能够使物质生产给人们提供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反过来它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更迫切的要求,那就是:继承传统伦理道德之精华,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之优势,构建当代中学生“精神家园”系统工程,其根本之点是用历史美进行审美教育。
  2.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育的发展。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青少年精神世界是否丰富,同审美关系很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紧密联系,并受其制约。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他们向往美、崇尚美、追求美,爱美之心尤其强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如追星、爱打扮、崇拜偶像等都与这种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有关。但是,由于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对美的认识比较肤浅和形式化,所以往往会形成一种虚荣,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桎梏。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把历史教材中仁人志士、正人君子的心灵美、行为美等崇高的美的种子播于学生心灵的土壤,用他们闪光的人生,令人钦佩的人格,对人生、对社会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去影响学生;用他们的卓杰之行树立起的堪为楷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启迪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德和心理品质,促进德育的发展。
  3.美育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开阔视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美育是采用艺术方式来认识世界,它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等特点。历史美反映的客观事物具体、生动、鲜明、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对历史教学有重要作用。首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美的欣赏和追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主动性、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乐学历史,克服厌学情绪;其次,用历史美来推动和促进历史的知识传授,易于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历史课进行美育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美的熏陶,会开阔视野,增强智慧,促进智能发展。
  此外,美育还能促进体育和劳动教育,能怡情健身。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初步体会:
  1.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从而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所谓美,就是既要使人愉快、舒畅,又要让人为之而去追求和奋斗的。人最初的美感是对外在形式悦目的色、线、形、悦耳的声音引起的生理快感。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⑴把握教材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
  现行历史教材以它的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特性表现的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五彩缤纷的图画图案、各色的大小文字等让学生获得最初美的快感;然后从完美体现内容的形式结构让学生产生生理快感,如课文结构严谨,排版有序,布局和谐统一,匀称又多样化,让学生感受美;再后从课文字体、层次结构等方面让学生感受美。这些美使学生塑造自身人格美有了丰富的土壤。
  ⑵设计教学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越强,审美价值就越大,对学生感染力也就越强。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形式美,而设计教学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的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导入新课的新颖话语、新颖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而又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幻灯、图画、电视、多媒体电脑、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使学生心动,使学生欣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
  ⑶展示教师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穿着、仪表、言谈举止的风度是其思想、道德、情操、意志、智能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美对崇尚美、追求美的学生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展示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教师端庄文明的举止、整洁得体的服饰、潇洒优美的姿势、热情饱满的激情、准确生动的语言、简洁工整别致的板书等,都能使学生对“美”有着形象直观的了解,使老师成为美的形象代表,用美来拨动学生情弦,从而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以达到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讲文明、服饰整洁、态度和蔼、谈吐文雅、行为大方得体的目的,使学生在平凡的行为中体现美。
  2.教师应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所谓内容美就是指内在美,是人们审美中重点欣赏的美。历史课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内容美就是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因为内容的趣味、格调符合自己志趣、情操,是积极向上的并能使之升华,从而感到情投意合、心情舒畅,进而获得高级的心理美感,受到思想教育。历史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直接加工提炼,让历史内容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具体表现在:
  ⑴从历史教材中展示的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典型人物、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方面,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历史教学渗透的美育,总是离不开事实和人物,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评价之上的。它不像“政治”凭科学理论说服人,也不像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而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人物为楷模来启迪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各个时代的重要人物身上,研究他们如何表现出主人翁责任感和在历史上如何显示种种美德而成为伟大的楷模,从而使历史教学在准确地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上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美、人格美。如: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范中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文天详“人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邱少云宁愿被烈火吞噬也不暴露目标的舍自己为大家的精神;英国牛顿刻苦勤奋、执着追求、虚心求实的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苏联人民的解放事业,孜孜奋斗,身残志坚,仍坚持写作的精神等等。另外,对于教材中带有片面性评价人物,我们也应挖掘出积极面,一分为二地看待,让学生鉴赏美。例如清朝名人曾国藩虽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实,但却具有中国士大夫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美德和不计功名、勤俭等优秀的个人品质,值得学习鉴赏。总之,历史上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和事迹可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美的启迪、鼓励和教育,培养其心灵美和行为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⑵从民族美德和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审美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民族美德,她重礼仪,重道德;她勤劳,善良,自尊自爱;她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她自强不息,发奋进取,努力创造;……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美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教材内容中的民族美德,把那些与无产阶级的美相一致的继承下来,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把课本中所蕴含的美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心田,让学生轻松地受到审美教育。比如我在讲“春秋商业发展”一目中商人弦高时,为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让学生讨论古代人们对商人的习惯看法;接着结合教材认识理解弦高冒以郑国国君名义把自己做生意的熟牛皮和牛作为慰问品犒劳秦军,使秦军放弃偷袭郑国的计划,保卫了国家安全的行为时爱国行为;再联系现代史、当代史,当我们民族、国家、人民面临危难,需物质上、经济上支援的时候,也有不少商人慷慨解囊。如抗日和抗美援朝时,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不就捐献了数不清的武器、枪炮、军需物质吗?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时,不也有许多个体户、港澳台的商人和海外华商捐助了大量物质、药品和金钱吗?这不都是舍利求义的爱国家爱民族之举吗?最后,让学生认识商人尚且如此,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青年一代,在和平建设社会中主义祖国之时,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在与外国朋友交往之时,……该为祖国做些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昂,纷纷讲述自己将怎么做,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世界各族人民,特别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精美的青铜器、古老的陶瓷和丝绸技术、四大发明、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祖冲之的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李诫的《营造法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在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其中蕴含的美,教育学生保护文化遗产,并努力学习,发展历史文化,使美的教育得到升华。
  总之,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民族美德和传授文化遗产教学,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中华民族思想素质,壮大民族力量,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⑶教师应从文学艺术角度,让学生感受美,获得审美教育,加强美育。
  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具有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在历史教材中,艺术的各个方面无不具体展现。事实上艺术就是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诗词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美;可以从体现时代风格、民族特色的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艺术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如秦始皇开创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功过三皇,德高五帝”,陵墓自然修得气势不凡,皇陵坑以千计兵马俑陪葬,展现秦朝军容严整,气势磅礴,反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意志,展现秦朝的强大和威严,体现了现实和艺术完美的结合。教材中米朗开罗的雕塑像《大卫》,把西方古代传说中青少年英雄大卫塑成一个准备战斗的极富英雄气概的青年巨人形象,雄健有力的完美人体造型、充满激情的艺术风格,展现人体美、造型美;教师可以用音乐使人身心愉快让学生感受美;可以从戏剧、电影、曲艺中展现的美让学生感受美。艺术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它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所不能取代的教育魅力,它可以美化学生心境,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思想。
  三、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审美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创造美的能力。
  1.学会审美,才会创造美。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六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学生学会审美,才能创造美。由于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积极的、正确的、崇高的审美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形式、内容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用美来打动学生情感,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使其受到感染和感化,以逐步深化学生对美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审美标准,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美,并逐步形成“审美地看待世界”的良好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美,就能烛古照今,以鉴赏现实中人和事的美和丑,改变对美的比较肤浅的认识和盲目的追随,并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逐渐形成美的言谈举止、美的行为习惯,时时处处表现美,进而发展美、创造美。
  2.激发创新情感,才会创造美。
  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情感。中学生的情感热烈而且丰富,其中热爱、美感、羡慕等,都可以作为创新的动机。托尔斯泰多次从艺术角度谈到激情的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必须激活学生激情。大家知道,情感是认识的内驱力,美的欣赏离不开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动地渗入自己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心灵为历史知识素材(如: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毛泽东的“探索”,彼得一世的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等)加温,在自己的言语中溶进热烈丰富的情感,那么就会自然地把学生情感吸引到所讲的素材中来,使学生产生激情,引发其共鸣,学习其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获得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推动追求美,引导释放学习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懂得用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用历史智慧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作为历史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合理取舍,正确运用历史中的素材,优化课堂艺术,恰到好处地将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同美的欣赏融为一体,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注释
  ①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② 1993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一文。
  参考文献
  [1] 1993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
  [2] 论历史高考中的审美掌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6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2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于一体的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自如地运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探索者。本文对多媒体CAI课件的功能特点、开发工具和环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 CAI;Authorware;WINDOWS XP  引言  
期刊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完成作业的优良差,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一次优质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还能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这真可谓“教者有心,学者有益”。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学生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语文彰显个性,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造成负担。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指导
期刊
摘 要: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其核心内容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可增强群众工作的忧患意识,培养务实作风,并有助于践行为民宗旨。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要充分认清群众工作的“底”,善于掌握
期刊
英山县石镇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育人,共享幸福”的办学思路,精心挖掘属地善行文化的精髓,围绕“日行一善,善形一生”的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深入扎实的开展特色素质教育,实现了办学水平、管理层次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跨越发展。  一、让师生感受快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让教师快乐的
期刊
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环,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能切实的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转变:  一、 由“教书”转变为“育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会学数学,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学会
期刊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由浓厚的兴趣维持的、积极主动的大脑活动过程。而“求异思维”是指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思维。大家都知道,“创新”是现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比较时髦新名词,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与“求异思维”有关吗?可以说,没有“求异思维”,也就不存在“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期刊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过去常说“中庸之道”是庸俗的处世哲学,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曲解。在我们倡导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中庸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庸其词与《中庸》其书  1.中庸其词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方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搭台唱戏,是课堂的参与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是我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总结思考所得,只是探索了一些方法而已,期待同行指正。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情境; 效果; 提升能力  Talking about practi
期刊
摘 要:本文借助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睿智和深邃,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观、内容观、方法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弊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新举措,从而为建构出新形势下的一种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期刊
教材分析:  《欢乐的泼水节》是国标本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课本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所以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紧扣题眼“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欢乐、体验欢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