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7年始,国家相继出台措施大幅调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出现了积极和消极的双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贫困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提高高校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贫困生;思想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40-03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介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和各地政府、高校已经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与帮扶,初步建立了包括“奖、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虽然此时的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广,也吸收了部分社会力量加入,但由于政策初建,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随着物件上涨、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问题依然突出。
  基于此,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之后财政部和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奖助学金管理的文件。同时,各高校吸收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利用自有资金,设立了政府以外的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这些项目,配合政府主导的资助项目,一起构成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较以往的资助体系而言,资助额度增大,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助学金的标准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资助范围更加广泛。据了解,“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资助5万名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0.3%。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将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高校国家助学金每年将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1],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助学经费力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每年用于助学的经费将达到500亿元;不但帮助困难学生,而且注重奖励优秀学生,国家助学金主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国家励志奖学金则是奖励贫困生当中品学兼优的小部分群体。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适用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制度、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陈中堂奖学金、华民慈善基金、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真维斯大学生助学金、新世纪女大学生助学金等十余种项目,平均每年有将近6500名学生获得各种资助。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特点
  新资助政策体系一方面提高了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在贫困生的思想层面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双向的变化。了解并准确把握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的状况特点,对于高校贫困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辅导员对于贫困生的引导与帮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以河北师范大学200名在册贫困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群体座谈等方式,以旧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思想状态为参照,对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重点研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
  (一)积极变化
  旧有的贫困生资助政策,由于资助力度与范围有限,只可以解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基本费用,沉重的经济负担给他们带来了比物质贫穷还要严重的“精神贫穷”。但新资助政策资助强度和覆盖面大幅提高,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发展自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党的阳光、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1],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了关怀、温暖,思想也发生了更加积极的变化。
  1.思想积极向上,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家庭境遇使得贫困生较少经历过先进及优越的教育,视野不够宽广,缺少爱好及特长,与人交流时缺少自信。长期的生活拮据,使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容易产生不平衡、失落、自卑等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甚至产生消极、逆反的抵触心理。在新资助政策体系普遍实施以前,高校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资助额度有限,绝大多数贫困生将更多业余时间用于勤工助学扩充经济来源或者埋头苦读,希望能用学习上的成绩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无暇在人际交往方面倾入过多精力。
  新的资助政策为每一名贫困生在大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与政策保障,切实体现了教育公平,使贫困生感受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视,因此思想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调查当中,关于“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方面,参与调查的全部贫困生都选择了“比较符合”;关于“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方面,31%的贫困生选择了“比较符合”,47%的贫困生选择了“一般符合”。座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贫困资助完全可以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他们的需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他们更多考虑“如何在四年学业中获得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大学作用、自我价值”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及社会各种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动力,政治观念正确,思想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关心社会发展。此外,随着贫困生资助额度增高,资助范围扩大,绝大部分贫困生已经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及物质需求,因此,精神需要与精神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需求强烈,内心渴望平等、交流、融入集体,不希望由于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被排斥。调查显示,89%的贫困生希望同学们“平等对待自己”,而不是“给予自己更多的照顾”;68%的贫困生渴望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   2.客观认识贫困境遇,社会认知渐趋全面。以往,由于贫困生获得的资助极其有限,在其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困难,因此社会认知容易产生偏差。个别同学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发展资源不平衡造成的,人际关系是以利益为中心,充满势力和冷漠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等等。
  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使得贫困生在认可和关怀当中平和心态,完善社会认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现实情况,1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由于地域、经济等原因造成”,不会责怪家庭和父母,并且感激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辛苦供自己上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理性看待”、“坦然面对”,没有人觉得是件“丢脸”的事情。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目的,77%的学生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国家资助的意义,98%的学生认为“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资助,更代表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怀”。这就说明整体来讲,贫困生对于贫困境遇的认识是理性且客观的,社会认知也渐趋全面。
  3.自立自强,自身责任感更加增强。新的资助政策不但鼓舞了贫困生的志气,而且给他们以自信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帮助一定可以实现独立、自主直至成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给贫困生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十分丰富,因此贫困生普遍希望能够早日接触社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自立自强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将近90%的贫困生有过校内勤工助学或者校外兼职经历,甚至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生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兼职。问及假期安排,不少贫困生都选择兼职以挣取新学期的学费或生活费,通过自身劳动减轻家庭负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贫困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助学贷款、奖助学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酬金以及校外兼职所得等。这表明,绝大部分贫困生表现的自立自强,仍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境遇。此外,调查显示,在通过资助解决了个人的生活及学习问题之后,贫困生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当中。在个别访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努力学习,毕业以后靠自己能力找个好工作,工作以后给家里盖房子,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资助弟弟妹妹上大学。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尤其是家庭责任感很强,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
  (二)不良倾向
  1.依赖思想加重。新政策体系包含的各项高额资助使贫困生的生活水平有效提高,经济压力大大减弱。受调查的贫困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资助,81%的贫困生表示,受到的资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与此同时,大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依赖思想。接近17%的贫困生认为国家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如果没有获得相关资助,接近75%的贫困生会有“失落”、“不满”、“觉得不公平”等负面情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国家以及社会资助的“等、靠、要”的心理,依赖外界援助,拼搏进取精神减弱。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得不到资助,就会埋怨社会不公平、学校不公平,甚至产生怨恨心理,从而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而这一现象在以往资助体系模式下,由于资助范围有限,且资助额度不高,所获资助并不足以解决贫困生的所有花费,所以并没有得到凸显。
  2.攀比虚荣心理增长。据笔者近20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在2007年以前,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十分有限,因此倍感珍惜,谨慎使用,很少出现贫困生不合理消费的现象。但据此次调查发现,如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有过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的现象。具体来讲,贫困生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支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性消费,如报考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资格证书、报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班、考取驾照等,另一部分则主要用来购买数码产品、品牌服装、化妆品、装饰品,或者用于聚餐、旅游等享受性消费上面,而享受性消费的比例要高于发展性消费比例。表现在部分贫困生身上的奢侈、浪费、挥霍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虚荣心强,攀比心理悄然增长。
  3.感恩诚信精神弱化。新资助政策普遍实施之前,受资助的学生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大家并没有把获得贫困资助看作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不会产生“只要家庭状况不优越就应当获得资助”、“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误解。受到资助的学生普遍勤俭朴素,对于他人及社会持感恩心态,并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回馈社会。但随着资助范围扩大,资助人数增多,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贫困程度受到大家认可,进入贫困生库,就会获得相应资助;甚至认为,自己因家庭困难受到资助,是国家、社会以及他人对“弱势群体”的义务,感恩精神弱化。调查当中,问及“是否考虑过感谢帮助过你的个人或单位”,将近18%的学生选择“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此外,个别贫困生的诚信品质缺失。在和辅导员座谈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有关情况时,辅导员普遍表示部分大学生有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故意夸大贫困程度、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等不良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此外,在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受助学生不按照还款计划及时还贷,个别受助学生考试作弊、逃课旷课、违反校规校纪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启示
  受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影响,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既有良好、积极的一面,也有不乏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这就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要结合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特点,与时俱进,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针对性。
  (一)帮扶理念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以往大多停留在经济及物质层面的短暂、一次性直接资助,对于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关心较多,对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压力、交往就业压力等关注较少。而贫困生思想状况、心理压力的内在变化,对于他们如何看待外界资助、如何使用物质资助以及今后如何回馈等方面产生着本质的影响,所以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理念应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引导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理性消费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将帮扶工作引向深入,使得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帮扶思路由以学校主导转向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
  如果仅把贫困生帮扶工作当作学校的一个常规工作,将贫困生单纯作为被帮扶者、被教育者,未考虑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未吸引贫困生积极参加,而一律采用业已形成的模式化的、单一的、片面的工作方法,帮扶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我们倡导新时期的贫困生帮扶工作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吸引贫困生主体积极参与、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贫困生“自助”。这就要求工作者充分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在尊重、理解他们发展需要的同时,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创新帮扶方法,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鼓励贫困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资助工作者与贫困生群体的良好互动,使他们在资助工作者的鼓励下,主动规划人生,自立、自强、自信,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帮扶手段由单一片面转向立体复合
  系统复合的资助模式,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贫困生思想心理特点为依据,以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改变单一、片面的帮扶手段,综合考虑、系统实施。首先要通过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资助使用监督引导机制,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工作完成后,要对贫困生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引导,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贫困生高消费、奢侈浪费等行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受助资金。其次要加强人文关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针对贫困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与特定需求,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心理调适,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面对人生暂时的困难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迎接生活挑战。最后要搭建活动与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在提高技能与素质的过程中,自立自强、感恩诚信、回报社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岗位技术含量,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使贫困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会艰苦奋斗,同时提升办公操作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与人相处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志愿活动,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树立感恩诚信品质,用自己的行动奉献他人、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无忧上大学: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读[DB/OL].http://www.chsi.com.cn/jyzx/200707/20070705/971643.html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提出至今,教育工作者在探寻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明确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旨在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师生;信息素质教育;普遍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
摘要:孕期妇女微量元素缺乏是出生缺陷发生的诱因之一。本文以襄阳地区为例,通过当地医院病例调研,对发生过出生缺陷的妇女血液样品中微量元素调研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调研结果,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可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微量元素;调研方法;出生缺陷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63-02  一、引言  出生缺陷(Birth De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研究探索和创新农业推广硕士种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并实践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增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72-02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生学习和毕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悬念、研究性教学训练、实践性环节培养四个方面探讨了在《矿物界面分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问题情境;研究性教学;实践性环节;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给他们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而且对于他们掌握计算机技能也是必过的一道门,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有能大的帮助,还可以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采用的“1 X”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加灵活的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用在不同专业学生的
摘要: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南大学开展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调研,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79-02  研究报告[1]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
摘要:本文基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契机,结合生物质能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生物质能资源的研究方向,阐述了生物质能方向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思想,构建了循序渐进的三层次实验教学平台,获得了初步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生物质能;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6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化。自2002年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不少高校纷纷效仿。本文以A学校英语专业为个案,通过分析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导师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试图为地方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并试图为这一育人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院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摘要:本文结论建立在一项测试性研究基础之上,测试对象为德语系大三学生,本实验对这些学生进行汉译德测试,在翻译测试评分中对抽样试卷分别使用机械法和印象法进行评分,旨在测试不同评分方法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其结论为:对于篇章类翻译来说印象评分法的信度相对较低,不同评分员之间评分差距较大;而机械评分法相对来说信度较高,不同评分员之间的评分差距相对较小。  关键词:翻译测试;信度;机械评分法;印象评分法  中
摘要:高等数学是医药高校学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本文从医药高校中学生的客观特点出发,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适当的辅导答疑。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就能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