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创新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途径,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新闻教育
第二课堂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闻专业教育来说,只有以强化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导向为“能力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才能实现强化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意义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在部署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其自身特质,更要紧扣当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和具体课程改革实际,不断发掘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实现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新闻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固定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为实际和可操作的要求。以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从知识的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环节着手,提升专业知识转化速率,强化新闻实践能力,培育新闻职业素养,从而打通新闻专业学习过程到实际运用的途径。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去向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前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实习只有一次,且大多放在四年级,即便有些学校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8周左右的企业认知实习①,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常态。通过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常规性比赛、校际项目、校地合作等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实施,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和深化实践活动效果作用明显。
二、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
对于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既需要对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定位,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架构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通过项目驱动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应用型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科学定位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
对于新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将新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活动打通,这就要求深入探索课外活动与专业教育、人才方案、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新模式,重新整合第二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种、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这四个要素,使这四个基本要素达到协调与平衡。②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育专家或专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与学校管理者和各类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吸纳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导师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注重“教”的课程决策模式,探索了“自下而上”的关注“学”的新模式,从而变革了大学课程的决策体制。
其次,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设置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第二课堂的过程、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第二课堂)的规范有序和切实有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引入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③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管理在部分高校的推广,逐渐成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2、丰富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
以系统综合训练为核心,实现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的灵活架构。对于应用型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丰富多彩而富于实效的内涵设计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④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之后,实践模块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0%以上,比起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3:1甚至4:1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将与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组合成模块,而且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关联、发散和拓展,也更能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之中。实践比例提升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列入了“3 1”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占9学分,使得第二课堂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设计、实施、反馈和评价操作空间。
第二课堂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依托专业竞赛、品牌项目和素质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内容与实践的灵活架构。例如,通过“媒介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播客”、“摄影摄像”、“微电影”等校内或校际的学科竞赛,使新闻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以吸引低年级学生,实现第二课堂参与面的覆盖。加强高校新闻院系与本地媒体合作,参与校媒实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增加与各类媒介的接触率,提高对“全媒体”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此外,第二课堂的设计还需要能按照行业实际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比如,通过制作《校园“零距离”》这样定期播出的校内新闻电视节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新闻操作的单项技能,对于高年级的节目组组长来说,他们常常自主管理其中的某一栏目,独立完成栏目从选题、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实践活动,会使他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策划创意、电视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队伍,打造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校内教学资源。对于合肥学院来说,着力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即建设一支由校新闻宣传骨干、专业教师、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将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引入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模中,联合打造学生新闻中心。自2007年以来,合肥学院新闻中心累计吸纳和培养了近400名新闻专业学生,覆盖面超过90%。在学生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更可以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较早地形成一些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将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基础认知。
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依托,通过专业性品牌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实战性。对于新闻这一个重实践的专业来说,通过接地气的品牌项目驱动,实现专业间的校际联合与校地合作是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合肥学院为例,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始建于2004年,目前该活动已形成了覆盖安徽省40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稳定运行模式。2009年,论坛以安徽青年网为依托,创办安徽省大学生通讯社和大学生周刊,逐步建立校内新闻中心与高校记者站、省内传媒(实践平台)互动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为新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实践平台。对于新闻专业而言,校际、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完善将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校园媒体的交流与发展酝酿了浓厚的氛围,切实解决了安徽省20多所新闻传播类的大一、大二在校生实习困难、实践演练机会少的难题。
更为难得的是,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简单印证性模式相比,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载体的媒介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也对实践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与素养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具备“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以论坛与安徽青年报联合创立的《大学生周刊》来看,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策划、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更需要与其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以联合组稿的形式实现一种覆盖面较广的媒介视角。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zjjh03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全媒体时代新建新闻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性探索”(2012jyxm474)成果之一,合肥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2jyxm26)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
②施良方:《课程原理: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206
③魏昌东,《第二课堂:以构建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58-60
④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王小雪,《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责编:周蕾
【关键词】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新闻教育
第二课堂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闻专业教育来说,只有以强化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导向为“能力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才能实现强化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意义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在部署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其自身特质,更要紧扣当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和具体课程改革实际,不断发掘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实现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新闻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固定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为实际和可操作的要求。以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从知识的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环节着手,提升专业知识转化速率,强化新闻实践能力,培育新闻职业素养,从而打通新闻专业学习过程到实际运用的途径。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去向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前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实习只有一次,且大多放在四年级,即便有些学校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8周左右的企业认知实习①,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常态。通过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常规性比赛、校际项目、校地合作等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实施,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和深化实践活动效果作用明显。
二、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
对于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既需要对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定位,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架构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通过项目驱动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应用型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科学定位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
对于新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将新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活动打通,这就要求深入探索课外活动与专业教育、人才方案、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新模式,重新整合第二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种、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这四个要素,使这四个基本要素达到协调与平衡。②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育专家或专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与学校管理者和各类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吸纳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导师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注重“教”的课程决策模式,探索了“自下而上”的关注“学”的新模式,从而变革了大学课程的决策体制。
其次,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设置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第二课堂的过程、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第二课堂)的规范有序和切实有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引入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③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管理在部分高校的推广,逐渐成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2、丰富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
以系统综合训练为核心,实现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的灵活架构。对于应用型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丰富多彩而富于实效的内涵设计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④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之后,实践模块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0%以上,比起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3:1甚至4:1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将与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组合成模块,而且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关联、发散和拓展,也更能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之中。实践比例提升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列入了“3 1”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占9学分,使得第二课堂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设计、实施、反馈和评价操作空间。
第二课堂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依托专业竞赛、品牌项目和素质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内容与实践的灵活架构。例如,通过“媒介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播客”、“摄影摄像”、“微电影”等校内或校际的学科竞赛,使新闻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以吸引低年级学生,实现第二课堂参与面的覆盖。加强高校新闻院系与本地媒体合作,参与校媒实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增加与各类媒介的接触率,提高对“全媒体”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此外,第二课堂的设计还需要能按照行业实际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比如,通过制作《校园“零距离”》这样定期播出的校内新闻电视节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新闻操作的单项技能,对于高年级的节目组组长来说,他们常常自主管理其中的某一栏目,独立完成栏目从选题、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实践活动,会使他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策划创意、电视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队伍,打造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校内教学资源。对于合肥学院来说,着力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即建设一支由校新闻宣传骨干、专业教师、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将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引入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模中,联合打造学生新闻中心。自2007年以来,合肥学院新闻中心累计吸纳和培养了近400名新闻专业学生,覆盖面超过90%。在学生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更可以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较早地形成一些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将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基础认知。
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依托,通过专业性品牌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实战性。对于新闻这一个重实践的专业来说,通过接地气的品牌项目驱动,实现专业间的校际联合与校地合作是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合肥学院为例,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始建于2004年,目前该活动已形成了覆盖安徽省40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稳定运行模式。2009年,论坛以安徽青年网为依托,创办安徽省大学生通讯社和大学生周刊,逐步建立校内新闻中心与高校记者站、省内传媒(实践平台)互动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为新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实践平台。对于新闻专业而言,校际、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完善将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校园媒体的交流与发展酝酿了浓厚的氛围,切实解决了安徽省20多所新闻传播类的大一、大二在校生实习困难、实践演练机会少的难题。
更为难得的是,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简单印证性模式相比,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载体的媒介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也对实践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与素养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具备“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以论坛与安徽青年报联合创立的《大学生周刊》来看,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策划、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更需要与其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以联合组稿的形式实现一种覆盖面较广的媒介视角。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zjjh03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全媒体时代新建新闻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性探索”(2012jyxm474)成果之一,合肥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2jyxm26)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
②施良方:《课程原理: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206
③魏昌东,《第二课堂:以构建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58-60
④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王小雪,《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