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国服需不需要的问题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着5年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曾被称为“衣冠王国”也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先人们善用服饰制度来治理国家,等级森严的国家在服饰规则里秩序井然。然而,时至今日,“衣冠之国”同时也是服装生产和服装消费的大国,却没有设计出一种象征中国特色的“国服”,这也许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对国服的思考和探究让我们引起了对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礼仪;国服;遗憾;思考
  服装直接表达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民族、身份、地位、信仰、审美、爱好等。国服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缩影。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国服”,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等,各国展示出的本国民族特色服饰本身也是一种国家的魅力的体现。
  一、国服的定义与文化内涵
  “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高尊低卑,礼仪服饰都有制度规定,不同品级的衣冠都有严格的款式规定与禁令。一个朝代的更新消亡,从服饰便可看出。
  二、国服的缺失与服饰文化传承符号的空白
  近年来,对“国服”的思考和讨论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当今国国母——“彭麻麻”的着装受到全世界的热议。终于民众在我们美丽的国母身上找到了民族的自信感。大众对服饰的关注最终诉求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自1928年,确立“中山装”以后,“国服”再也没有存在过。
  关于中国“国服”的探讨,人们热议“国服”,并不是就服饰论服饰,而是大众在表达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重大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和个性品位的需求逐渐上升,“着装礼仪”成了一件让人会思量的必须事件。以至于我们看到很多出席重要场合的人们不乏出现尴尬的场面。中国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石,但如今却没有举国上下都认可的国服,中国人从头到脚的装饰都已西化了,从服饰的角度考虑,穿装上的民族认同感没能在全民达到共识。
  2014年举世瞩目的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前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设计面向全国高等院校、设计类学院和社会设计师发出设计方案征集。这一赛事在中国的服装界引起轰动,并被记入历史。最终的成衣是云集了所有入围作品的精髓,重新整合设计的作品。这让民众都能直观的理解具有东方属性的服饰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全国的设计师和才华青年的参与无疑是一场寻找民族文化和精神归属感的运动。
  中国的“衣冠礼仪”——礼制建立与夏商,各种冠服制度都有相应的场合规定,如祭祀着祭服、朝会着朝服,婚嫁穿吉服,从戎穿军服,服丧穿凶服等。古人对君子有这样一句描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符合着装礼仪的人当然难得被称上是翩翩君子。时至今日,我们的传统服饰文化已形成了断裂,续上了空白。正如有人感慨“文化的流失,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件衣服。”
  三、国服的现实可能性与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我们在传递现代化的中国同时却带着一丝遗憾。在世界面前,最好展示国粹的应该是中国式的服装。然而,象征中国特色的“国服”在现今仍是空白。当下中国服饰文化方向的迷失与断裂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国人一段时间里摈弃传统文化。第二,西方殖民统治的同时殖民了传统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步入全球一体化,西方文化的入侵伴随着经济的利益而来。及其需要强大富有的中国受到如此的强烈冲击,使得国人丢失了自我的民族信仰,否认了传统文化的财富。
  但是,我们也不能固执地硬性的一定要推出“国服”将这场的讨论变为一次宗法运动。我们应该怀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生搬硬套出一个“国服”制度和样式;这样的讨论结果和产物将是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扭曲的。中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多彩丰富。我们的确是很难以一种服装来总结。这是一个现实问题。56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不尽相同,并且个性鲜明。对“国服”的提出的希望也是很难达到的。而作为“国服”如何向众多民族特色相融合,相舍弃,是值得再三商榷的。“设计国服、需不需要国服、国服的形式”等,因此,设计“国服”必定是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总结,一个国家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作为标志形象来规范自己民族、团体或国民形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承先启后。但是,一味追求其刻板的“国服”标准化形式,也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应该理性的面对“国服”问题的思考,让国人的专注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注重文化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劲华,韩雨亭,沈山.文化复兴与大国梦想[J].中国画刊,2006,(02)
  [2]吴洪,“国服“概念与中国现代服饰文化状态[M].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郭芳,中国国服什么样,小康,2007-1-31
  [4]李超德,全球化语境下关于“国服”的困惑与悖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
其他文献
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人们已不再倾向单纯抽象的理想自由观,心理主义思潮在哲学中成为主流。本文从梅洛庞蒂的思想观点角度出发,分析当代网络流行语以及词句在现象学中
期刊
目的对江阴市2004-2013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类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法对江阴市2004-2013年报告的副溶
期刊
摘要:公民的文化权利作为基本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文化权利的研究既是国家增强“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我国已经加入了文化权利保护的国际条约,就应当履行相应的国际条约义务。通过提升公民的文化权利意识,促使政府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措施,加强国家主流价值观建设,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基本权利;宪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文化中群众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所以必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本文试阐述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旨在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价值;社会功能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
原发表于本刊2015年02月刊(总第24期)第93页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思考的第二作者高君的单位更正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以英语ear这一多义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以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  一、导语  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
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符号,它集合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形象、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形态中的美,归纳、解构的概括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符号,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后,成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吉祥观念;象征寓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被政府提上了日程。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必然途径。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塑造接班人和建设者最重要的工作。青年群体的集体行为往往能够集中广大成员的能力,在扩大影响、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青年团体自身的活动特点和当前时代特征不同等角度,展开对青年团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