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西斯德国宣传机器曾经的组成部分,布伦希尔德·庞塞尔一直在“拒绝被谴责”和“忏悔”间摇摆不定。和人们印象中的“法西斯余孽”不同,这位105岁的老妪认为自己从未作恶,并不为过去感到悔恨,自称对纳粹暴行一无所知。
她的工作是“将说谎变成艺术”
“我很少在早上看到他。”庞塞尔合上布满皱纹的眼睑、用干枯的手指摩挲着下颌,回忆着自己大名鼎鼎的老板——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从勃兰登堡门附近的豪宅出发,迈着公爵般的骄傲步伐,路过私人图书馆,走进菩提树大街上漂亮的办公室。”
遥远的记忆,让垂垂老矣的庞塞尔露出微笑。庞塞尔反复强调,戈培尔“个子不高但保养得宜、极富绅士风度”。他总是穿着浅棕色的高档西装,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很可能每天都修”。“我没什么可批评他的。”庞塞尔坦言,她甚至因为对方有点跛脚而感到惋惜,当然,这点缺陷很容易被戈培尔以孤傲的姿态弥补。
“我们可以问他任何事,或者告诉他谁打电话过来。他的孩子们偶尔会带着爱犬过来,和父亲愉快地说笑。”她告诉英国《卫报》,“小家伙们很有礼貌,会跟我们握手、行屈膝礼。”
现年105岁的庞塞尔已经双目失明。在“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访谈中,自知时日无多的她,反倒松了口气。“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会像过去那样彻底天翻地覆,即使总有惊人的变化发生。值得欣慰的是我没有后代,不必替他们操心。”
作为纳粹“圈内人”中唯一的幸存者,没有人确切知道,是什么让庞塞尔打破长久的沉默。“绝不是因为良心不安。”她说,“戈培尔和他的妻子玛格达对我特别好。”
作为“小人物”,庞塞尔以被邀请出席戈培尔家的晚宴为荣。她和父母居住的公寓毁于空袭后,玛格达还送给她一套蓝色羊毛套装,“我从未拥有过如此别致的衣服”。
1942年被调到纳粹宣传部之后,庞塞尔深爱着这份工作。“我很荣幸,因为这是对最优秀的速记员的奖励。”她说。更何况,她每个月能拿到275马克(原德国货币单位)固定工资和一大堆免税津贴,和大多数亲朋好友相比,这样的待遇称得上令人嫉妒。在那之前,她在国家广播公司谋到一份高薪差事,这也是参加纳粹党之后才获得的“殊荣”。
纳粹余党在晚年留下的话语中往往充满负罪感,但庞塞尔无意忏悔。她打着手势,面带笑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跟当时的多数德国人别无二致,好像能从信念中汲取力量。仅仅在少数场合,庞塞尔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本质——如戈培尔所言,“将说谎变成艺术”。
1942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不久,戈培尔希望鼓动民众全力以赴地面对威胁,遂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全面战争”演说。瞬间,台下的庞塞尔心头一颤,“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演员了,一个高贵典雅、文明严肃的人突然变得咆哮吵闹,像个愤怒的侏儒,反差太大了”。
戏里戏外的立场大相径庭
“我有点害怕,但他们告诉我,有些东西必须永久性地记录下来,我觉得有道理。”庞塞尔告诉《纽约时报》,“许多人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现在轮到我了。”
庞塞尔1911年出生于柏林,她的父亲是个严厉的退役军人,经常对她拳脚相向。成年后,她为一位犹太律师打工,后者被纳粹盯上后,她丢了工作。1933年,她通过朋友在第三帝国的广播系统谋到了差事,后来更是“鸿运当头”,一路走进了纳粹政权的心脏。
然而,和对话《卫报》时的心平气和却又毫无悔意不同,纪录片中的庞塞尔是一位貌似苦大仇深、被迫“为魔鬼服务”的无知少女。
“戈培尔是头猪,是个侏儒。我没有做任何坏事,但我责怪自己当时对政治太不敏感。”镜头面前的她宣称,“那时我已成年,足以意识到罪犯们是如何撒谎,但我那时太蠢了。”
英国《每日邮报》今年7月的报道指出,影片中的庞塞尔宣称,戈培尔自负、冷漠、孤傲,“就像他平时拄着的那根手杖般僵硬”。戈培尔在家举办晚宴时,她不情愿地在旁边陪酒;就在那所漂亮的湖滨别墅里,这个花花公子“勾引了无数女人做他的情妇”。
“如果我是个电影明星,他可能用自己的魅力晃花我的眼。”庞塞尔告诉《每日邮报》,但戈培尔从来没这么做。庞塞尔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兄弟,她的老板从未过问此事。在她的描述中,戈培尔要她做秘书“完全是强制性的”,她根本就没有说“不”的资格。
事实上,《德国式生活》在去年8月的慕尼黑电影节上映,是庞塞尔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之一。“這对我来说很重要。电影中的我似乎知道自己做错的一切,但实际上,除了在戈培尔办公室里打字,我什么都没做。”显然,这与她在影片中的立场大相径庭。
没有谁明白,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孰真孰假。但正如《卫报》指出,庞塞尔选择关注的细节,也许反映了她构建自己世界的方式,这让她感觉更舒适。人们也会猜想,在那个举国疯狂的年代,无知、敬畏和巨大权力机器带来的安全感,蒙蔽了她的双眼。
而在制片人克朗看来,庞塞尔在“拒绝被谴责”和“忏悔”间犹豫不决,恰恰反映了二战之后许多人的纠结。她代表着数百万盲目追随纳粹的普通人,这让纪录片变得鲜活。
纳粹的幽灵将陪伴她终生
80多年前,庞塞尔有位满头红发、性格活泼的犹太人朋友伊瓦·洛温塔尔,纳粹上台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1943年,这位颇受欢迎的电台播音员因“同性恋倾向”而被关进了集中营,当时,庞塞尔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当权者对一个民族的迫害。
“每个人都觉得我们什么都知道,没有人相信我,但我真的一无所知。一切都是保密的。”据英国《太阳报》援引庞塞尔的话说,当时的她满心相信,那些“消失”的犹太人只是被发配到了乡下。“当时的我就是个背景简单、在政治上无知的小人物”。
虽然身处纳粹宣传机器的中心,但庞塞尔平日里的工作看起来很寻常。她主要负责统计阵亡士兵的信息,以及渲染敌军的残暴。有时,戈培尔的特别顾问吩咐她将机密文件锁进保险箱里,她会因为这种“被信任的荣誉感”激动不已。
“现在的人们老是说,他们如果生活在那个时候,一定会站出来反对纳粹。我相信他们是真诚的,但相信我,大部分人根本不会那么做。”她说,“纳粹崛起后,整个国家就好像被某种法术笼罩了,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集中营里。你可以以‘对政治不感兴趣’为自己开脱,但事实是,青年时期的理想主义很容易让你的脑袋搬家。”
1945年4月21日,即希特勒生日后的第二天,庞塞尔的“职场生活”突然被打断。她跟着戈培尔来到“元首”躲藏的地下防空洞里,度过了为纳粹政权效力的最后10天。
5月1日,庞塞尔听到了自己的老板与妻子双双自杀的消息,一同死去的还有他们的6个子女——因为不想让孩子们“在没有元首的世界里长大”,戈培尔夫妻下毒杀害了他们。“他和妻儿都不在了,”她神经质地摇着头,“我们吓懵了。”
庞塞尔和同事找来一堆食品袋,把它们改造成白旗,向逼近的苏联军队投降。被俘后,她并未掩饰自己为纳粹宣传机器服务的经历,因此被判处5年监禁。
为了摆脱纳粹主义的幽灵,庞塞尔用了整整后半生。“如果他保持沉默,就能活下来。”庞塞尔至今对这种荒诞的逻辑深信不疑。但另一方面,虽然她十分怀念风度翩翩的戈培尔,但“无法原谅他对这个世界犯下的罪,以及他如何谋杀了自己无辜的孩子”。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似乎注定将伴随她走向生命的终点。
(《青年参考》2016.9.28)
她的工作是“将说谎变成艺术”
“我很少在早上看到他。”庞塞尔合上布满皱纹的眼睑、用干枯的手指摩挲着下颌,回忆着自己大名鼎鼎的老板——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从勃兰登堡门附近的豪宅出发,迈着公爵般的骄傲步伐,路过私人图书馆,走进菩提树大街上漂亮的办公室。”
遥远的记忆,让垂垂老矣的庞塞尔露出微笑。庞塞尔反复强调,戈培尔“个子不高但保养得宜、极富绅士风度”。他总是穿着浅棕色的高档西装,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很可能每天都修”。“我没什么可批评他的。”庞塞尔坦言,她甚至因为对方有点跛脚而感到惋惜,当然,这点缺陷很容易被戈培尔以孤傲的姿态弥补。
“我们可以问他任何事,或者告诉他谁打电话过来。他的孩子们偶尔会带着爱犬过来,和父亲愉快地说笑。”她告诉英国《卫报》,“小家伙们很有礼貌,会跟我们握手、行屈膝礼。”
现年105岁的庞塞尔已经双目失明。在“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访谈中,自知时日无多的她,反倒松了口气。“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会像过去那样彻底天翻地覆,即使总有惊人的变化发生。值得欣慰的是我没有后代,不必替他们操心。”
作为纳粹“圈内人”中唯一的幸存者,没有人确切知道,是什么让庞塞尔打破长久的沉默。“绝不是因为良心不安。”她说,“戈培尔和他的妻子玛格达对我特别好。”
作为“小人物”,庞塞尔以被邀请出席戈培尔家的晚宴为荣。她和父母居住的公寓毁于空袭后,玛格达还送给她一套蓝色羊毛套装,“我从未拥有过如此别致的衣服”。
1942年被调到纳粹宣传部之后,庞塞尔深爱着这份工作。“我很荣幸,因为这是对最优秀的速记员的奖励。”她说。更何况,她每个月能拿到275马克(原德国货币单位)固定工资和一大堆免税津贴,和大多数亲朋好友相比,这样的待遇称得上令人嫉妒。在那之前,她在国家广播公司谋到一份高薪差事,这也是参加纳粹党之后才获得的“殊荣”。
纳粹余党在晚年留下的话语中往往充满负罪感,但庞塞尔无意忏悔。她打着手势,面带笑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跟当时的多数德国人别无二致,好像能从信念中汲取力量。仅仅在少数场合,庞塞尔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本质——如戈培尔所言,“将说谎变成艺术”。
1942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不久,戈培尔希望鼓动民众全力以赴地面对威胁,遂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全面战争”演说。瞬间,台下的庞塞尔心头一颤,“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演员了,一个高贵典雅、文明严肃的人突然变得咆哮吵闹,像个愤怒的侏儒,反差太大了”。
戏里戏外的立场大相径庭
“我有点害怕,但他们告诉我,有些东西必须永久性地记录下来,我觉得有道理。”庞塞尔告诉《纽约时报》,“许多人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现在轮到我了。”
庞塞尔1911年出生于柏林,她的父亲是个严厉的退役军人,经常对她拳脚相向。成年后,她为一位犹太律师打工,后者被纳粹盯上后,她丢了工作。1933年,她通过朋友在第三帝国的广播系统谋到了差事,后来更是“鸿运当头”,一路走进了纳粹政权的心脏。
然而,和对话《卫报》时的心平气和却又毫无悔意不同,纪录片中的庞塞尔是一位貌似苦大仇深、被迫“为魔鬼服务”的无知少女。
“戈培尔是头猪,是个侏儒。我没有做任何坏事,但我责怪自己当时对政治太不敏感。”镜头面前的她宣称,“那时我已成年,足以意识到罪犯们是如何撒谎,但我那时太蠢了。”
英国《每日邮报》今年7月的报道指出,影片中的庞塞尔宣称,戈培尔自负、冷漠、孤傲,“就像他平时拄着的那根手杖般僵硬”。戈培尔在家举办晚宴时,她不情愿地在旁边陪酒;就在那所漂亮的湖滨别墅里,这个花花公子“勾引了无数女人做他的情妇”。
“如果我是个电影明星,他可能用自己的魅力晃花我的眼。”庞塞尔告诉《每日邮报》,但戈培尔从来没这么做。庞塞尔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兄弟,她的老板从未过问此事。在她的描述中,戈培尔要她做秘书“完全是强制性的”,她根本就没有说“不”的资格。
事实上,《德国式生活》在去年8月的慕尼黑电影节上映,是庞塞尔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之一。“這对我来说很重要。电影中的我似乎知道自己做错的一切,但实际上,除了在戈培尔办公室里打字,我什么都没做。”显然,这与她在影片中的立场大相径庭。
没有谁明白,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孰真孰假。但正如《卫报》指出,庞塞尔选择关注的细节,也许反映了她构建自己世界的方式,这让她感觉更舒适。人们也会猜想,在那个举国疯狂的年代,无知、敬畏和巨大权力机器带来的安全感,蒙蔽了她的双眼。
而在制片人克朗看来,庞塞尔在“拒绝被谴责”和“忏悔”间犹豫不决,恰恰反映了二战之后许多人的纠结。她代表着数百万盲目追随纳粹的普通人,这让纪录片变得鲜活。
纳粹的幽灵将陪伴她终生
80多年前,庞塞尔有位满头红发、性格活泼的犹太人朋友伊瓦·洛温塔尔,纳粹上台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1943年,这位颇受欢迎的电台播音员因“同性恋倾向”而被关进了集中营,当时,庞塞尔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当权者对一个民族的迫害。
“每个人都觉得我们什么都知道,没有人相信我,但我真的一无所知。一切都是保密的。”据英国《太阳报》援引庞塞尔的话说,当时的她满心相信,那些“消失”的犹太人只是被发配到了乡下。“当时的我就是个背景简单、在政治上无知的小人物”。
虽然身处纳粹宣传机器的中心,但庞塞尔平日里的工作看起来很寻常。她主要负责统计阵亡士兵的信息,以及渲染敌军的残暴。有时,戈培尔的特别顾问吩咐她将机密文件锁进保险箱里,她会因为这种“被信任的荣誉感”激动不已。
“现在的人们老是说,他们如果生活在那个时候,一定会站出来反对纳粹。我相信他们是真诚的,但相信我,大部分人根本不会那么做。”她说,“纳粹崛起后,整个国家就好像被某种法术笼罩了,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集中营里。你可以以‘对政治不感兴趣’为自己开脱,但事实是,青年时期的理想主义很容易让你的脑袋搬家。”
1945年4月21日,即希特勒生日后的第二天,庞塞尔的“职场生活”突然被打断。她跟着戈培尔来到“元首”躲藏的地下防空洞里,度过了为纳粹政权效力的最后10天。
5月1日,庞塞尔听到了自己的老板与妻子双双自杀的消息,一同死去的还有他们的6个子女——因为不想让孩子们“在没有元首的世界里长大”,戈培尔夫妻下毒杀害了他们。“他和妻儿都不在了,”她神经质地摇着头,“我们吓懵了。”
庞塞尔和同事找来一堆食品袋,把它们改造成白旗,向逼近的苏联军队投降。被俘后,她并未掩饰自己为纳粹宣传机器服务的经历,因此被判处5年监禁。
为了摆脱纳粹主义的幽灵,庞塞尔用了整整后半生。“如果他保持沉默,就能活下来。”庞塞尔至今对这种荒诞的逻辑深信不疑。但另一方面,虽然她十分怀念风度翩翩的戈培尔,但“无法原谅他对这个世界犯下的罪,以及他如何谋杀了自己无辜的孩子”。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似乎注定将伴随她走向生命的终点。
(《青年参考》201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