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到余秋雨先生2001年出版的新书《行者无疆》后,我先翻到关于西班牙的篇章,因为我最近刚去过那里,也就很想知道它在别人眼中是何种风采。可是读了《流浪的本义》,我有些失望,看来余先生对西班牙文化了解不深,误读了巴塞罗那。
余先生开门见山地介绍:“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这个结论从何而来呢?他解释说:“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叫得干脆利落。它的正式名字应该是兰布拉大街,很少有人知道。”把“兰布拉”翻译成“流浪者”,我猜想,是余先生把西班牙文当作英文了。兰布拉(Rambla),本为阿拉伯语(ramla),意思是“溪流”,说明这里以前是一条小溪,后来随着人口增长,旧城扩张,被改建为大街,名字却保留了下来。1859年又种下了两行长得没有尽头的悬铃木树,于是该词衍生出“林阴大道”的含义。而在英文中有一个词和它颇为相似,拼做ramble,有“漫步,漫游”的意思,猜想余先生据此把Rambla译做“流浪”,未免草率而贻笑大方了。
但是这样一来,底下的文章不就好做了吗?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兰布拉大街上走的,都是流浪者”云云。其实,他们哪里是什么流浪者,都是些暂时有钱又有时间的观光游客;真正意义上的流浪,哪里有走在树荫下观赏五光十色的人物风景这样轻松的!
兰布拉大街最东端矗立着哥伦布的雕像,在余先生笔下也成了“大街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这已经有些牵强了,然后再把高迪(Gaudi)也拉进这支无中生有的队伍里来,如果这位建筑大师知道了,一定会觉得啼笑皆非。高迪于1852年出生于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家庭,成长于卡特兰民族运动兴起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激进的民族复兴主义者,他的作品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流浪”二字,真是无从谈起。
高迪的建筑,其实在很多方面突出了巴塞罗那城的气质,那是旺盛的创造力、节日般的奢华热闹和从容自信的步伐。居住在这样的城市,人不容易想离开的。这个城市确有她的一些特点,作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巴塞罗那以独立运动的先锋自居,街名大部分采用加泰罗尼亚语,到处飘扬着红黄相间的加泰罗尼亚旗,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小民族的精神。我曾在那里遇到过一位极端主义者,他甚至不把自己看做西班牙人,令我大感意外。
平心而论,《行者无疆》这本书写得还是相当生动的,也不乏思考和深度。但是由于余先生对西班牙文化了解的不足,造成了一些败笔,殊为遗憾。希望这也能给我们发出警告:无论何时,无知都不可能被掩盖。
余先生开门见山地介绍:“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这个结论从何而来呢?他解释说:“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叫得干脆利落。它的正式名字应该是兰布拉大街,很少有人知道。”把“兰布拉”翻译成“流浪者”,我猜想,是余先生把西班牙文当作英文了。兰布拉(Rambla),本为阿拉伯语(ramla),意思是“溪流”,说明这里以前是一条小溪,后来随着人口增长,旧城扩张,被改建为大街,名字却保留了下来。1859年又种下了两行长得没有尽头的悬铃木树,于是该词衍生出“林阴大道”的含义。而在英文中有一个词和它颇为相似,拼做ramble,有“漫步,漫游”的意思,猜想余先生据此把Rambla译做“流浪”,未免草率而贻笑大方了。
但是这样一来,底下的文章不就好做了吗?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兰布拉大街上走的,都是流浪者”云云。其实,他们哪里是什么流浪者,都是些暂时有钱又有时间的观光游客;真正意义上的流浪,哪里有走在树荫下观赏五光十色的人物风景这样轻松的!
兰布拉大街最东端矗立着哥伦布的雕像,在余先生笔下也成了“大街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这已经有些牵强了,然后再把高迪(Gaudi)也拉进这支无中生有的队伍里来,如果这位建筑大师知道了,一定会觉得啼笑皆非。高迪于1852年出生于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家庭,成长于卡特兰民族运动兴起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激进的民族复兴主义者,他的作品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流浪”二字,真是无从谈起。
高迪的建筑,其实在很多方面突出了巴塞罗那城的气质,那是旺盛的创造力、节日般的奢华热闹和从容自信的步伐。居住在这样的城市,人不容易想离开的。这个城市确有她的一些特点,作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巴塞罗那以独立运动的先锋自居,街名大部分采用加泰罗尼亚语,到处飘扬着红黄相间的加泰罗尼亚旗,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小民族的精神。我曾在那里遇到过一位极端主义者,他甚至不把自己看做西班牙人,令我大感意外。
平心而论,《行者无疆》这本书写得还是相当生动的,也不乏思考和深度。但是由于余先生对西班牙文化了解的不足,造成了一些败笔,殊为遗憾。希望这也能给我们发出警告:无论何时,无知都不可能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