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宁波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不理想,管理效能低下,收费过高,并提出增加体育场馆开放时间,配备专业体育指导员,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安全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场馆 开放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体群字[2006]178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的功效,努力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
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区,上海市长宁区、杨浦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成为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1]”。2012年2月宁波市体育局决定将继续贯彻《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的开放。市体育局直属场地包括富邦体育场、雅戈尔体育馆、网球中心、游泳健身中心以后都将利用节假日和每周一天的时间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
宁波市现有15所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这些场馆对外开放情况如何,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场馆为民服务,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场馆数量较为充裕,对外开放力度低
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馆大部分分布在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设施资源,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解决公共体育锻炼场地不足,更好的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宁波市中心城区的所有义务段学校体育场馆已经向社会开放,其他县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也超过了76%[2]。相比来说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无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远远高于义务段学校的,笔者调研的宁波10所高校均拥有单独的综合体育馆和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等,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却不容乐观。
调研的10所高校体育馆上班时间均为自己单位教学使用不向外放,业余时间、节假日有5所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室外篮球场、足球场)不开放体育馆,另外5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均未向社会全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宁波市高校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的力度较低,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力度和规范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能低下,使用率不高
高校的体育场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本校学生的上课时用,另外就是承担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以及系部文艺团体的演出任务,这些体育馆业余时间和周末大都处于关闭状态也不对学生开放,利用率很低。
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的体育馆是有专人管理的,其余7所学校都是临时聘用的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卫生清理工作。因为现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外包的服务公司来管理,向社会开放体育场的5所高校均没有配备专业指导人员。
(三)各级领导对场馆开放的支持力度欠缺
在各级政府尤其是体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下,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态度的[2]。从目前情况看尽管相关部门对高校采用了一些激励和补偿制度,但是很多的高校还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并缺乏积极性,有的学校名义上开放了体育场馆但是实际上以各种理由将锻炼的市民拒之门外,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层对场馆向社会开放给学校带来的影响有顾虑,尤其是如何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和安全问题有担忧,尤其是一些学校场馆开放后出现过学生和社会人员因为争场地发生过肢体冲突,以及某些素质不高的社会人员进入学校后肆意破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环境,让学校保卫部门甚是烦恼。
(四)锻炼费用收费较高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与日俱增,随之体育消费水平也在增加,虽然宁波地区的经济富裕,人们收入水平高,但是体育场馆的收费还是比较高的,比如羽毛球场地的收费标准是一小时50元,足球场承担团体消费踢一场球收费800元,这就使得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无法承担。
二、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高校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开放体育场馆的态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和市民的锻炼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高校领导层应该树立正确的开放态度,首先要在课余时间免费为学生开放体育馆等场所,进而向市民有偿开放,而且在节假日也应该考虑到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
(二)增加体育场馆开放时间
体育场馆使用率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场馆的开放时间的长短,据资料显示,英、法等欧美国家的体育场馆,一般每天使用时间在15小时左右[3]。而我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型体育设施调查结果来看,场馆平均每天使用时间6个小时,这说明我国体育馆的使用率是偏低的,但是另一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在当今体育馆总量偏低的情况下,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是将会最大程度的提高体育场馆效益。
(三)降低体育场馆收费标准
由于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富裕,人均收入不高,人口的体育支出又比较低,体育场馆应在尽可能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下,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应为适当的照顾到中低收入者群体,而不是针对高收入者,尤其是学生、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要实行优惠政策,让所有锻炼着不仅“有地方练”而且还要“练得起”,从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以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
(四)体育场馆应配备专业体育指导员,进行科学的指导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以及科学锻炼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仅对锻炼的场地设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在锻炼时不仅在技术上还是锻炼方法上都要得到科学的指导,体育场馆如果能配备专业体育指导员,在人们锻炼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适当收取被指导者一定的指导费用,一定会提高锻炼的效果,也会吸引更多的锻炼者走进体育场馆来锻炼,这不仅提高了体育锻炼者的技术化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高校体育场馆目前也面临着效率和效益的挑战,由于体育馆对外开放必然对体育场馆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前提是保障体育场馆开放后学校秩序和安全不受影响,以消除安全隐患,解除学校管理者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但是安全保障这项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加强安全措施。比如市民进入学校健身实行实名登记和证件发放,公安部门安排一校一警,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协助学校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参与组织管理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纪要[J].体群字[2006]178号.
[2] 徐川.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需多方联动[J].宁波日报.2012.2.15.
[3] 丁健,孙淑萍.提高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20-21.
[4] 于鸿雁,张霖,张林先.高校体育场馆自主经营状况研究与对策分析[J].运动.2011.18(2):149-150.
关键词 高校 体育场馆 开放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体群字[2006]178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的功效,努力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
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区,上海市长宁区、杨浦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成为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1]”。2012年2月宁波市体育局决定将继续贯彻《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的开放。市体育局直属场地包括富邦体育场、雅戈尔体育馆、网球中心、游泳健身中心以后都将利用节假日和每周一天的时间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
宁波市现有15所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这些场馆对外开放情况如何,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场馆为民服务,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场馆数量较为充裕,对外开放力度低
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馆大部分分布在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设施资源,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解决公共体育锻炼场地不足,更好的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宁波市中心城区的所有义务段学校体育场馆已经向社会开放,其他县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也超过了76%[2]。相比来说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无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远远高于义务段学校的,笔者调研的宁波10所高校均拥有单独的综合体育馆和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等,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却不容乐观。
调研的10所高校体育馆上班时间均为自己单位教学使用不向外放,业余时间、节假日有5所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室外篮球场、足球场)不开放体育馆,另外5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均未向社会全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宁波市高校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的力度较低,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力度和规范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能低下,使用率不高
高校的体育场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本校学生的上课时用,另外就是承担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以及系部文艺团体的演出任务,这些体育馆业余时间和周末大都处于关闭状态也不对学生开放,利用率很低。
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的体育馆是有专人管理的,其余7所学校都是临时聘用的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卫生清理工作。因为现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外包的服务公司来管理,向社会开放体育场的5所高校均没有配备专业指导人员。
(三)各级领导对场馆开放的支持力度欠缺
在各级政府尤其是体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下,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态度的[2]。从目前情况看尽管相关部门对高校采用了一些激励和补偿制度,但是很多的高校还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并缺乏积极性,有的学校名义上开放了体育场馆但是实际上以各种理由将锻炼的市民拒之门外,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层对场馆向社会开放给学校带来的影响有顾虑,尤其是如何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和安全问题有担忧,尤其是一些学校场馆开放后出现过学生和社会人员因为争场地发生过肢体冲突,以及某些素质不高的社会人员进入学校后肆意破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环境,让学校保卫部门甚是烦恼。
(四)锻炼费用收费较高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与日俱增,随之体育消费水平也在增加,虽然宁波地区的经济富裕,人们收入水平高,但是体育场馆的收费还是比较高的,比如羽毛球场地的收费标准是一小时50元,足球场承担团体消费踢一场球收费800元,这就使得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无法承担。
二、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高校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开放体育场馆的态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和市民的锻炼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高校领导层应该树立正确的开放态度,首先要在课余时间免费为学生开放体育馆等场所,进而向市民有偿开放,而且在节假日也应该考虑到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
(二)增加体育场馆开放时间
体育场馆使用率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场馆的开放时间的长短,据资料显示,英、法等欧美国家的体育场馆,一般每天使用时间在15小时左右[3]。而我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型体育设施调查结果来看,场馆平均每天使用时间6个小时,这说明我国体育馆的使用率是偏低的,但是另一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在当今体育馆总量偏低的情况下,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是将会最大程度的提高体育场馆效益。
(三)降低体育场馆收费标准
由于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富裕,人均收入不高,人口的体育支出又比较低,体育场馆应在尽可能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下,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应为适当的照顾到中低收入者群体,而不是针对高收入者,尤其是学生、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要实行优惠政策,让所有锻炼着不仅“有地方练”而且还要“练得起”,从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以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
(四)体育场馆应配备专业体育指导员,进行科学的指导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以及科学锻炼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仅对锻炼的场地设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在锻炼时不仅在技术上还是锻炼方法上都要得到科学的指导,体育场馆如果能配备专业体育指导员,在人们锻炼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适当收取被指导者一定的指导费用,一定会提高锻炼的效果,也会吸引更多的锻炼者走进体育场馆来锻炼,这不仅提高了体育锻炼者的技术化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高校体育场馆目前也面临着效率和效益的挑战,由于体育馆对外开放必然对体育场馆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前提是保障体育场馆开放后学校秩序和安全不受影响,以消除安全隐患,解除学校管理者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但是安全保障这项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加强安全措施。比如市民进入学校健身实行实名登记和证件发放,公安部门安排一校一警,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协助学校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参与组织管理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纪要[J].体群字[2006]178号.
[2] 徐川.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需多方联动[J].宁波日报.2012.2.15.
[3] 丁健,孙淑萍.提高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20-21.
[4] 于鸿雁,张霖,张林先.高校体育场馆自主经营状况研究与对策分析[J].运动.2011.18(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