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2月,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第一零一中学,进行生物学科的研修学习。被称为人文之海、艺术之淀的海淀教育水平之发达,可谓全国有名。我要去学什么,我要用双眼去观察、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去感悟海淀发达的教育水平,一零一中学教师的过人之处。
我的导师是市级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校教研室主任——平亚茹老师。随着几个月时间的接触,我对平老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
语言激活,跃跃欲试
从教17年的我最需要什么?“你不用像年轻人那样随时追随我,先上好诊断课,诊断后逐步帮你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几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平老师简单的几句话激活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跃跃欲试,我仿佛有千言万语要与导师交流。我也知道,自己的“点思维”需要平老师指点串成“线思维”,形成“面思维”。我对平老师的敬意由然而生。
听完我的诊断课,平老师评价:“你的实验功底深厚,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较强,你敢于提问、敢于挑战学生思维,有几个问题追问的比较好!这就是你的风格,这个学期要在追问上下工夫,收集案例,记下心得体会,查阅资料,丰富自己已有的认识。”随后几句话帮我确立了文章题目和文章骨架:
文章题目:浅谈课堂追问的艺术
文章框架:追问的目的。
追问的形式。在回答内容中追问,在学生提问中追问,在实验错误中、回答错误中追问。
追问的原则。应该注意的问题,保护性原则;认真备课,形成预案的原则;课堂应变随时积累的原则;灵动——尽显生物学科价值原则。
一席谈话、一番评价、一篇文章骨架,尽显平老师深远的教育学、心理学修养,以及学科教学理论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追随这样的导师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
问题引领,逐步探究,辨证思维,提升能力
语言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工具,我的课堂语言生硬刻板,缺乏生命力。但我第一次听平老师讲常态课,感受到平老师的语言趣味化、人文化。在提问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系统探究。
案例1
课题《人的有性生殖》,平老师所提问题:
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何时开始的?
精子和卵细胞约会的地方是?
描述受精的过程?→只有一枚幸运的精子完成受精,它必须具备那些条件?→符合怎样的生物学观点?
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小生命?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胚泡植入的部位,这一过程称为什么?
胎儿为何能够生活在羊水中?
胎儿与母体通过什么器官获取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描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说明胚泡、胚胎、胎儿的变化情况。
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表面看似平铺直叙,毫无新意。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平老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研读和探究、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掌控。
提问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应用的教学手段,但平老师所提问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幽默,摄人心魄,有如抽丝剥茧,扣学生之心弦。平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击提问,有的放矢,直指学生思维的节点。她不是用自己头脑中系统生物科学知识去传道,而是将自己的系统知识粉碎,去碰撞学生头脑中对生物学科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切身感受,恰当质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随后是应用科学方法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同时还通过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在平老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辨证、积极、灵活、全面、严密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科学的系统知识,同时科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渗透、应用和强化。在质疑、释疑、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自智——自醒智能,交往——交流智能,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多元智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自然生成,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两年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智能水平突飞猛进。
思维碰撞,智慧火花
随着与平老师接触的增多,又听了平老师的常态课,我对平老师的敬意与日俱增。
案例2
《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实验
实验中,同学们所测得的和计算出的数值与理论数据相去甚远,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测算的数据为什么小于理论数据,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一分钟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师说)
一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回答并不是太积极。
甲同学笑呵呵地说:“理论值是猜想出的,是推测出的,所以我们得到的值较小。”
“一个奇怪的问题,他难道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吗?看着他乐呵呵的样子,我有些愤愤!”(我想)
平老师却与我的态度想法截然相反。马上要求课代表如实记录这一问题,并问同学们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一看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关注这位同学更来劲了,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态度也随之严肃起来。同时,其他同学的热情也随之而来。
“理论值是多次实验且经验证才得出的结果,不是猜想的……”(乙同学说)
而且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平老师微笑着给予认可!而后再一次追问到:“我们测得的数值比理论值小的多?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瓶子散热,更确切地说是小锥形瓶散失了一部分热量!”(丙同学说)
“快,课代表,把这一问题记录下来,并记下他的名字。”(师说)
又一个同学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记录,并记下他的名字。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而且回答水平有所提高,回答得更加严密了,态度也更加谨慎,回答的角度也多元化了!这堂课,我们共记录了10多个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一实验看似已达到教学目标,但平老师并未结束,而是加以归类。
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战场,学生思维活跃,不同角度思维的灵感,被平老师一一激活,并产生智慧的火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于师是一种享受和升华;于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尤其当某一位学生的回答精彩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记录。所有同学的热情随之高涨,回答得更加严密,并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得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合理。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一位同学的积极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心理的积极暗示,思维的唤醒,智慧的激活。及时的记录、收集素材为课后反思提供了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素材。教学是一项复杂充满挑战的智力活动。教学过程中临时性生成的问题是很难遇见的,可平老师在谈笑间,预案已生成。处理起来收放自如,得心应手,水道渠成。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归纳,又提升到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学科价值和研究方法这一层面。
走进平老师的生物课堂,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所提问题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价值。平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有两条主线:一是思维活动主线。这一主线是以教师的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有效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注重问题间的逻辑顺序、因果关系,着重在于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严密推理,分析归纳,解决问题。二是知识体系主线。知识体系是每一个有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必备的学科基础,对于一堂课来讲,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彼此联系。普通教师的传统教学在于口耳相传,灌输,填压这些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体系线为主,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平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知识体系为辅线,课堂上有深度的置疑;有恰当有效、入木三分的追问;有现场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有鲜活的数据和严密的推理;有事实的证明、灵感的迸发、顿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处于高速运转和亢奋状态,在科学方法的引领下,在切实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提升与拓展,同时学科知识得到巩固、积累与强化,同时还伴随有创新意识的激活与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思维现状出发,沿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在分析、思考、探究、推理、证明的体验中获得对生物学科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渐进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平老师的常态教学过程精彩纷呈,令我回味无穷。她的教学风格、教学亮点,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重新审视自己,也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关键是人的差别,思维方式的差别、思维习惯的差别。愿我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追随平老师,为学、为师、为人,求实、求新、求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编辑 朱桂英
我的导师是市级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校教研室主任——平亚茹老师。随着几个月时间的接触,我对平老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
语言激活,跃跃欲试
从教17年的我最需要什么?“你不用像年轻人那样随时追随我,先上好诊断课,诊断后逐步帮你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几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平老师简单的几句话激活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跃跃欲试,我仿佛有千言万语要与导师交流。我也知道,自己的“点思维”需要平老师指点串成“线思维”,形成“面思维”。我对平老师的敬意由然而生。
听完我的诊断课,平老师评价:“你的实验功底深厚,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较强,你敢于提问、敢于挑战学生思维,有几个问题追问的比较好!这就是你的风格,这个学期要在追问上下工夫,收集案例,记下心得体会,查阅资料,丰富自己已有的认识。”随后几句话帮我确立了文章题目和文章骨架:
文章题目:浅谈课堂追问的艺术
文章框架:追问的目的。
追问的形式。在回答内容中追问,在学生提问中追问,在实验错误中、回答错误中追问。
追问的原则。应该注意的问题,保护性原则;认真备课,形成预案的原则;课堂应变随时积累的原则;灵动——尽显生物学科价值原则。
一席谈话、一番评价、一篇文章骨架,尽显平老师深远的教育学、心理学修养,以及学科教学理论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追随这样的导师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
问题引领,逐步探究,辨证思维,提升能力
语言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工具,我的课堂语言生硬刻板,缺乏生命力。但我第一次听平老师讲常态课,感受到平老师的语言趣味化、人文化。在提问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系统探究。
案例1
课题《人的有性生殖》,平老师所提问题:
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何时开始的?
精子和卵细胞约会的地方是?
描述受精的过程?→只有一枚幸运的精子完成受精,它必须具备那些条件?→符合怎样的生物学观点?
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小生命?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胚泡植入的部位,这一过程称为什么?
胎儿为何能够生活在羊水中?
胎儿与母体通过什么器官获取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描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说明胚泡、胚胎、胎儿的变化情况。
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表面看似平铺直叙,毫无新意。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平老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研读和探究、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掌控。
提问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应用的教学手段,但平老师所提问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幽默,摄人心魄,有如抽丝剥茧,扣学生之心弦。平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击提问,有的放矢,直指学生思维的节点。她不是用自己头脑中系统生物科学知识去传道,而是将自己的系统知识粉碎,去碰撞学生头脑中对生物学科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切身感受,恰当质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随后是应用科学方法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同时还通过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在平老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辨证、积极、灵活、全面、严密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科学的系统知识,同时科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渗透、应用和强化。在质疑、释疑、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自智——自醒智能,交往——交流智能,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多元智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自然生成,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两年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智能水平突飞猛进。
思维碰撞,智慧火花
随着与平老师接触的增多,又听了平老师的常态课,我对平老师的敬意与日俱增。
案例2
《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实验
实验中,同学们所测得的和计算出的数值与理论数据相去甚远,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测算的数据为什么小于理论数据,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一分钟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师说)
一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回答并不是太积极。
甲同学笑呵呵地说:“理论值是猜想出的,是推测出的,所以我们得到的值较小。”
“一个奇怪的问题,他难道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吗?看着他乐呵呵的样子,我有些愤愤!”(我想)
平老师却与我的态度想法截然相反。马上要求课代表如实记录这一问题,并问同学们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一看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关注这位同学更来劲了,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态度也随之严肃起来。同时,其他同学的热情也随之而来。
“理论值是多次实验且经验证才得出的结果,不是猜想的……”(乙同学说)
而且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平老师微笑着给予认可!而后再一次追问到:“我们测得的数值比理论值小的多?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瓶子散热,更确切地说是小锥形瓶散失了一部分热量!”(丙同学说)
“快,课代表,把这一问题记录下来,并记下他的名字。”(师说)
又一个同学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记录,并记下他的名字。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而且回答水平有所提高,回答得更加严密了,态度也更加谨慎,回答的角度也多元化了!这堂课,我们共记录了10多个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一实验看似已达到教学目标,但平老师并未结束,而是加以归类。
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战场,学生思维活跃,不同角度思维的灵感,被平老师一一激活,并产生智慧的火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于师是一种享受和升华;于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尤其当某一位学生的回答精彩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记录。所有同学的热情随之高涨,回答得更加严密,并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得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合理。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一位同学的积极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心理的积极暗示,思维的唤醒,智慧的激活。及时的记录、收集素材为课后反思提供了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素材。教学是一项复杂充满挑战的智力活动。教学过程中临时性生成的问题是很难遇见的,可平老师在谈笑间,预案已生成。处理起来收放自如,得心应手,水道渠成。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归纳,又提升到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学科价值和研究方法这一层面。
走进平老师的生物课堂,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所提问题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价值。平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有两条主线:一是思维活动主线。这一主线是以教师的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有效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注重问题间的逻辑顺序、因果关系,着重在于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严密推理,分析归纳,解决问题。二是知识体系主线。知识体系是每一个有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必备的学科基础,对于一堂课来讲,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彼此联系。普通教师的传统教学在于口耳相传,灌输,填压这些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体系线为主,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平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知识体系为辅线,课堂上有深度的置疑;有恰当有效、入木三分的追问;有现场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有鲜活的数据和严密的推理;有事实的证明、灵感的迸发、顿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处于高速运转和亢奋状态,在科学方法的引领下,在切实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提升与拓展,同时学科知识得到巩固、积累与强化,同时还伴随有创新意识的激活与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思维现状出发,沿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在分析、思考、探究、推理、证明的体验中获得对生物学科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渐进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平老师的常态教学过程精彩纷呈,令我回味无穷。她的教学风格、教学亮点,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重新审视自己,也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关键是人的差别,思维方式的差别、思维习惯的差别。愿我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追随平老师,为学、为师、为人,求实、求新、求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