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识英雄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2月,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第一零一中学,进行生物学科的研修学习。被称为人文之海、艺术之淀的海淀教育水平之发达,可谓全国有名。我要去学什么,我要用双眼去观察、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去感悟海淀发达的教育水平,一零一中学教师的过人之处。
  我的导师是市级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校教研室主任——平亚茹老师。随着几个月时间的接触,我对平老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
  语言激活,跃跃欲试
  从教17年的我最需要什么?“你不用像年轻人那样随时追随我,先上好诊断课,诊断后逐步帮你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几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平老师简单的几句话激活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跃跃欲试,我仿佛有千言万语要与导师交流。我也知道,自己的“点思维”需要平老师指点串成“线思维”,形成“面思维”。我对平老师的敬意由然而生。
  听完我的诊断课,平老师评价:“你的实验功底深厚,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较强,你敢于提问、敢于挑战学生思维,有几个问题追问的比较好!这就是你的风格,这个学期要在追问上下工夫,收集案例,记下心得体会,查阅资料,丰富自己已有的认识。”随后几句话帮我确立了文章题目和文章骨架:
  文章题目:浅谈课堂追问的艺术
  文章框架:追问的目的。
  追问的形式。在回答内容中追问,在学生提问中追问,在实验错误中、回答错误中追问。
  追问的原则。应该注意的问题,保护性原则;认真备课,形成预案的原则;课堂应变随时积累的原则;灵动——尽显生物学科价值原则。
  一席谈话、一番评价、一篇文章骨架,尽显平老师深远的教育学、心理学修养,以及学科教学理论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追随这样的导师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
  问题引领,逐步探究,辨证思维,提升能力
  语言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工具,我的课堂语言生硬刻板,缺乏生命力。但我第一次听平老师讲常态课,感受到平老师的语言趣味化、人文化。在提问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系统探究。
  案例1
  课题《人的有性生殖》,平老师所提问题:
  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何时开始的?
  精子和卵细胞约会的地方是?
  描述受精的过程?→只有一枚幸运的精子完成受精,它必须具备那些条件?→符合怎样的生物学观点?
  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小生命?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胚泡植入的部位,这一过程称为什么?
  胎儿为何能够生活在羊水中?
  胎儿与母体通过什么器官获取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描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说明胚泡、胚胎、胎儿的变化情况。
  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表面看似平铺直叙,毫无新意。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平老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研读和探究、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掌控。
  提问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应用的教学手段,但平老师所提问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幽默,摄人心魄,有如抽丝剥茧,扣学生之心弦。平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击提问,有的放矢,直指学生思维的节点。她不是用自己头脑中系统生物科学知识去传道,而是将自己的系统知识粉碎,去碰撞学生头脑中对生物学科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切身感受,恰当质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随后是应用科学方法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同时还通过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在平老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辨证、积极、灵活、全面、严密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科学的系统知识,同时科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渗透、应用和强化。在质疑、释疑、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自智——自醒智能,交往——交流智能,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多元智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自然生成,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两年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智能水平突飞猛进。
  思维碰撞,智慧火花
  随着与平老师接触的增多,又听了平老师的常态课,我对平老师的敬意与日俱增。
  案例2
  《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实验
  实验中,同学们所测得的和计算出的数值与理论数据相去甚远,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测算的数据为什么小于理论数据,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一分钟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师说)
  一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回答并不是太积极。
  甲同学笑呵呵地说:“理论值是猜想出的,是推测出的,所以我们得到的值较小。”
  “一个奇怪的问题,他难道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吗?看着他乐呵呵的样子,我有些愤愤!”(我想)
  平老师却与我的态度想法截然相反。马上要求课代表如实记录这一问题,并问同学们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一看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关注这位同学更来劲了,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态度也随之严肃起来。同时,其他同学的热情也随之而来。
  “理论值是多次实验且经验证才得出的结果,不是猜想的……”(乙同学说)
  而且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平老师微笑着给予认可!而后再一次追问到:“我们测得的数值比理论值小的多?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瓶子散热,更确切地说是小锥形瓶散失了一部分热量!”(丙同学说)
  “快,课代表,把这一问题记录下来,并记下他的名字。”(师说)
  又一个同学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记录,并记下他的名字。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而且回答水平有所提高,回答得更加严密了,态度也更加谨慎,回答的角度也多元化了!这堂课,我们共记录了10多个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一实验看似已达到教学目标,但平老师并未结束,而是加以归类。
  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战场,学生思维活跃,不同角度思维的灵感,被平老师一一激活,并产生智慧的火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于师是一种享受和升华;于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尤其当某一位学生的回答精彩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记录。所有同学的热情随之高涨,回答得更加严密,并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得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合理。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一位同学的积极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心理的积极暗示,思维的唤醒,智慧的激活。及时的记录、收集素材为课后反思提供了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素材。教学是一项复杂充满挑战的智力活动。教学过程中临时性生成的问题是很难遇见的,可平老师在谈笑间,预案已生成。处理起来收放自如,得心应手,水道渠成。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归纳,又提升到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学科价值和研究方法这一层面。
  走进平老师的生物课堂,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所提问题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价值。平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有两条主线:一是思维活动主线。这一主线是以教师的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有效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注重问题间的逻辑顺序、因果关系,着重在于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严密推理,分析归纳,解决问题。二是知识体系主线。知识体系是每一个有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必备的学科基础,对于一堂课来讲,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彼此联系。普通教师的传统教学在于口耳相传,灌输,填压这些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体系线为主,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平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知识体系为辅线,课堂上有深度的置疑;有恰当有效、入木三分的追问;有现场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有鲜活的数据和严密的推理;有事实的证明、灵感的迸发、顿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处于高速运转和亢奋状态,在科学方法的引领下,在切实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提升与拓展,同时学科知识得到巩固、积累与强化,同时还伴随有创新意识的激活与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思维现状出发,沿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在分析、思考、探究、推理、证明的体验中获得对生物学科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渐进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平老师的常态教学过程精彩纷呈,令我回味无穷。她的教学风格、教学亮点,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重新审视自己,也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关键是人的差别,思维方式的差别、思维习惯的差别。愿我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追随平老师,为学、为师、为人,求实、求新、求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编辑 朱桂英
其他文献
西城区宣师一附小现有36个教学班,1447名学生,87名一线教师,其中任教社科类相关学科专兼职教师37人,约占学校全体教师比例的42%。2007年,学校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技示范学校。2008年,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学校2008—2012年新的五年科技发展规划,调整了原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以此有效整合学校各部分的资源,形成完整
早晨到校,照例看一看家长当天的反馈意见。阿菁的妈妈在她的测验纸上写了不少字,其中一段这样写:“孩子,你很棒,这个成绩是你努力的结果,你看,只要细心、认真地对待,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要相信自己啊!”  阿菁的数学测验成绩是89.5分。这样进步,对阿菁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测验之前,我就欣慰地感觉到:阿菁已经非常乐观、自信、开朗了。  在儿童早期,阿菁有过铅超标的经历,虽然经过治疗,
一、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计划    现在,我校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制定计划的模式。每个学年末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全体教师员工参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同时,还发动学生为学校建设寻找问题。最初学生是与教师一起开座谈会,但很快教师们就注意到,这样很难让学生讲出真实的情况。于是,我们在学校的网站上开通了BBS讨论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我们收集的学生反馈中,就有许多反映问题的留言,例如:“总
都说四十不惑,可是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惑”突然来了。  去年暑假期间,一个在南方工作的大学同学打来电话,说她和几个同事来北方自助旅游,同事们提议要去看看白洋淀的芦苇荡和荷花,她希望我一起去。好几年不见了,一边玩一边叙旧,多开心呀!  我被这个理由打动了。平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放假之后还要给学生补课,真正休息的时间很少,所以尽管白洋淀不算远,我却一直都没去过。这次能和老同学一起去,我当然高兴。于
十六年前,我怀着一腔热情参加教改实践,担任了全县唯一的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教学,但是那次实验仅勉强支撑到第四年,就不得不宣布“流产”了。  失败并没有让我灰心。我开始集中精力大量阅读,在储备知识的同时探寻教育的真谛。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的专著,观看了斯霞、李吉林等名师的教学实录,订阅了各类业务书刊。与此同时,我争取一切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和研讨会。有时名额有限,我便自费前往
QQ群里,一位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的孩子最近神情恍惚,在吃饭的时候经常走神,并且还偷偷拿家里的钱。又一次拿钱时,恰好被他发现,便“逼问”拿钱的原因,孩子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的同学小A在班里很霸道,经常向一些比较老实的孩子索要钱物。最近一段时间,小A盯上了他的孩子,隔三差五地索要零食,有时还直接“借钱”,如果不能满足他,就会遭到打骂。这位家长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马上向孩子的班主任
“要成为十几岁的孩子的得力的同盟者,倾听是需要学会的一个关键技巧……如果你能够不带责备或修正地倾听,他会更清晰地理解什么使得自己的情緒爆发,也更清晰地理解你。”  ——选自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    直到今天我仍能很清晰地记得我工作不久后的一件事。一天上午课间,我发现班里两名最调皮的学生不见了。我立刻意识到他们逃课了。我打听到他们正在某网吧打游戏,便立刻冲了过去,从乌烟瘴气的网吧角落里把他们揪回
编者按:本刊第二期《让文本解读走向深入》一文,给读者介绍了追问式时文评点教学案例,从整体上概述了一种文本解读模式。该模式是否能真正使解读走向深入,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深入,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是否科学。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下文作者以具体教学为例,阐述了自己对这两个关键因素的思考。    一、《夏感》教学
美国学者伯林纳等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等人认为,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时的教师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笔者作为一名学校教学管理干部、一名相对年轻的特级教师,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体会到,无论采取怎样的划分方式,一名教师要加速自身的专业成
【摘要】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新设置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教学中充分激活“辨析栏”的思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对比想象中深化道德认知,在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在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在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在思维拓展中明辨道德行为,并自觉进行良好的道德实践,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