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疫”刻,新冠肺炎让人们的“手机依赖症”更为严重。宅在家里,多半都宅在手机上,要不该有多无聊,该会多恐慌啊!
手机传递信息,也夹带谣言,还推送段子。前者可能让人踏实,可能让人揪心,唯有段子,常常让困境之中的人们看到微弱的光亮和窃窃的笑声。
段子,似乎比新冠病毒传播得更快更广。段子更像是一个“超级传播者”,“瘋狂”人传人。你在北京看到的,他在武汉看到的……和我在南京看到的,同版本,无时差。同一个世界,同一组微信。——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喜怒哀乐开始越来越同步、同频。喜也?悲也?
有人把日子过成段子,有人将段子过成日子。段子,大都语焉不详,虚虚实实,可是,它却是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佐料。有,不一定觉得重要;没有,或会觉得真正的恐惧降临。
假如没有这些段子,我们刚刚度过的将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
——楼下大姐。晚上10点多,突然开始咆哮:疑si?疑si……什么?你说啊,到底疑—si……伴随着她的厉声发问,邻居们警觉起来:疑似?难道有人中招了?一户确诊,一栋隔离!有人赶紧站到窗户前,竖起耳朵听。大姐气愤地喊到:疑是地上霜啊!明天的网课再不好好听,晚上没饭吃!
——企业老总。1月26号回到北京,终于结束隔离14天了,出去透口气。刚走到小区门口,看见有辆救护车,好奇走近一看,随口问什么情况,保安大哥说,小区确诊一例。正准备走,车上下来一位白衣天使问这是谁,保安大哥说是住户。那位天使说,他也算密切接触者,你们安排好,必须强制隔离14天……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新版《传奇》?唉。
——六旬老太。去急诊内科看病,肺部看起来是间质性炎症。放射科医生问她,武汉去过伐?老太太耳背,听成“午饭吃过伐”,便点了点头,那边很快就给她安排隔离了……
疫灾中的笑,也是一种药,提醒人们要理性应对,要乐观面对。假如有人愿意花点时间,可以编辑一册《2020,那些有趣的“疫”事》,广泛搜罗笑话段子,趣味图片视频,不失为另一种“抗疫记忆”。
其实,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删不去的几段“疫事”记忆,它们不曾刷屏,只在家庭群、亲友群、业主群、同事群里“有限”地人传人,不过,却有时浮上心头,让你紧张焦虑的心情偶一放松。
——抗疫最吃劲的时段,某家属区门口竖出一块提示牌:新冠肺炎特效药,请坚持服用。字号很大,引人注目。下面是一只药瓶,上书:不准出去丸。还有一行小字说明:家里蹲集团出品,钟南山院士监制。当天下午,一位八十多岁的教授老太给保卫处报警:我们家属区有人公然兜售特效药,电视上专家一直提醒,目前没有特效药,此事该由哪个部门管管?对方提醒她仔细看看,老太太戴上老花镜,一看乐了:对不起,只看了大字,没往下看……
——母子俩在电视机前收看某地的一次新闻发布会。省长没戴口罩。老太太就说,我说吧,疫苗肯定已经试验出来了,他们当领导的都打过了,所以他们才敢不戴口罩。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儿子不好给老妈解释什么,只好苦笑,然后发了一个朋友圈:今天,我亲身见证了一个谣言的诞生。
——口罩,墨镜,自制羽绒服充当防护服,脸部只露出鼻梁片断于光天化日之下,小妹全副武装,自告奋勇去医院给老母亲拿药。到了妈妈住的单元楼下,发现大姐已经捷足先登,有些惊讶,两人接着有以下一段对话:
小妹:大姐,你怎么在这里呀?
大姐:你好,我下楼扔垃圾的,你怎么也下楼了?
小妹:给妈拿的药,送过来的。
大姐:你妈身体还好吧?
小妹:我妈,不是你妈啊?你有多久没来看过妈了?她身体好不好你不知道?
大姐:不好意思哦,你妈住哪栋楼?
小妹当场笑晕,聊了半天,大姐居然没有认出眼前的这个是小妹。
其实,那些让人觉得好笑的“抗疫段子”,好笑只是外衣,背后都夹杂着当事人的反省或自嘲,更给接收者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段子的价值,也可看作是一场疫情留给人们“痛并快乐着”的特别体验。
手机传递信息,也夹带谣言,还推送段子。前者可能让人踏实,可能让人揪心,唯有段子,常常让困境之中的人们看到微弱的光亮和窃窃的笑声。
段子,似乎比新冠病毒传播得更快更广。段子更像是一个“超级传播者”,“瘋狂”人传人。你在北京看到的,他在武汉看到的……和我在南京看到的,同版本,无时差。同一个世界,同一组微信。——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喜怒哀乐开始越来越同步、同频。喜也?悲也?
有人把日子过成段子,有人将段子过成日子。段子,大都语焉不详,虚虚实实,可是,它却是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佐料。有,不一定觉得重要;没有,或会觉得真正的恐惧降临。
假如没有这些段子,我们刚刚度过的将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
——楼下大姐。晚上10点多,突然开始咆哮:疑si?疑si……什么?你说啊,到底疑—si……伴随着她的厉声发问,邻居们警觉起来:疑似?难道有人中招了?一户确诊,一栋隔离!有人赶紧站到窗户前,竖起耳朵听。大姐气愤地喊到:疑是地上霜啊!明天的网课再不好好听,晚上没饭吃!
——企业老总。1月26号回到北京,终于结束隔离14天了,出去透口气。刚走到小区门口,看见有辆救护车,好奇走近一看,随口问什么情况,保安大哥说,小区确诊一例。正准备走,车上下来一位白衣天使问这是谁,保安大哥说是住户。那位天使说,他也算密切接触者,你们安排好,必须强制隔离14天……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新版《传奇》?唉。
——六旬老太。去急诊内科看病,肺部看起来是间质性炎症。放射科医生问她,武汉去过伐?老太太耳背,听成“午饭吃过伐”,便点了点头,那边很快就给她安排隔离了……
疫灾中的笑,也是一种药,提醒人们要理性应对,要乐观面对。假如有人愿意花点时间,可以编辑一册《2020,那些有趣的“疫”事》,广泛搜罗笑话段子,趣味图片视频,不失为另一种“抗疫记忆”。
其实,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删不去的几段“疫事”记忆,它们不曾刷屏,只在家庭群、亲友群、业主群、同事群里“有限”地人传人,不过,却有时浮上心头,让你紧张焦虑的心情偶一放松。
——抗疫最吃劲的时段,某家属区门口竖出一块提示牌:新冠肺炎特效药,请坚持服用。字号很大,引人注目。下面是一只药瓶,上书:不准出去丸。还有一行小字说明:家里蹲集团出品,钟南山院士监制。当天下午,一位八十多岁的教授老太给保卫处报警:我们家属区有人公然兜售特效药,电视上专家一直提醒,目前没有特效药,此事该由哪个部门管管?对方提醒她仔细看看,老太太戴上老花镜,一看乐了:对不起,只看了大字,没往下看……
——母子俩在电视机前收看某地的一次新闻发布会。省长没戴口罩。老太太就说,我说吧,疫苗肯定已经试验出来了,他们当领导的都打过了,所以他们才敢不戴口罩。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儿子不好给老妈解释什么,只好苦笑,然后发了一个朋友圈:今天,我亲身见证了一个谣言的诞生。
——口罩,墨镜,自制羽绒服充当防护服,脸部只露出鼻梁片断于光天化日之下,小妹全副武装,自告奋勇去医院给老母亲拿药。到了妈妈住的单元楼下,发现大姐已经捷足先登,有些惊讶,两人接着有以下一段对话:
小妹:大姐,你怎么在这里呀?
大姐:你好,我下楼扔垃圾的,你怎么也下楼了?
小妹:给妈拿的药,送过来的。
大姐:你妈身体还好吧?
小妹:我妈,不是你妈啊?你有多久没来看过妈了?她身体好不好你不知道?
大姐:不好意思哦,你妈住哪栋楼?
小妹当场笑晕,聊了半天,大姐居然没有认出眼前的这个是小妹。
其实,那些让人觉得好笑的“抗疫段子”,好笑只是外衣,背后都夹杂着当事人的反省或自嘲,更给接收者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段子的价值,也可看作是一场疫情留给人们“痛并快乐着”的特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