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鲁迅精神 推进杂文事业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说一说“说真话”的问题。
   说真话、抒真情是时代的需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更应当“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杂文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之所以能起到弘扬正气、振聋发聩的社会作用,其原因也在一个“真”字。
   敢说真话实在不容易。如今,不少知名的杂文家都不在媒体上发表杂文作品了,原因在于有人不愿讲真话,有人不敢讲真话,有人不屑讲真话。
   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正是杂文作者的基本素质。
   记得杂文家杨迎新在《别思录》里说:“他(鲁迅)的海洋般的才识暂且不说,即以不顾个人利害敢吐真言,‘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一点而论,亘古能有几人?学鲁迅不学此,恐怕终属皮相。”鲁迅先生杂文的灵魂就在于这一个“真”字。
   当然,要写真情,吐真言,必须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很难想象,一个利欲熏心、擅长舔痔捶马臀的人能写出一言九鼎的作品。我们除了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扎实地而不是浮躁地学习鲁迅杂文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鲁迅先生做人的人品。“器大者声必宏,声高者意必远”“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出来的都是水”。有第一等人品、第一等胸襟,才能写出第一等的杂文。鲁迅先生由于“一片冰心在玉壶”,所以能没有丝毫奴颜与媚骨。如果上上下下写杂文、编杂文、管杂文的人都照此辦理,那么杂文界庶几有繁荣的指望。
   接下来说一说“写杂文危险”的问题。
   最近参加一个杂文讨论会,与会的杂文同仁感叹又嘘唏,无不慨叹写杂文危险。主要观点是认为杂文俗称“刺猬头”“铁蒺藜”,总免不了要说三道四、针砭时弊,难免磕磕碰碰。他们中有的同志就像鲁迅在《立论》里塑造的那位先生:“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说一声‘难’!”杂文写得泼辣一点,也许会伤筋动骨,刺得当事人非出三身冷汗不可。至于自动对号入座,打上门来的也屡闻不鲜。闹不好,忤逆权贵,身陷囹圄,举家吃勿塞头的都有前鉴。于是,谈杂文色变者有之,心有余悸、噤若寒蝉者亦有之。有几位栽过跟斗者则表示“多吃饭少开口”“闭门读书修身为上”。有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撰写警句说:“杂文家要善于保护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还是写歌颂性杂文保险。
   其实,不写杂文就不危险么?走出门,可能碰上交通事故,火车接吻、飞机啃泥、轮船沉底、汽车打滚都可能亲身体验。
   尤其是,封笔绝邮,不写文章,和杂文离了婚,就意味着作家生涯的终结,哪谈得“以静求生”呢?
   再说,写“歌颂”文章,就保险了么?世间有真理,当歌则歌,当贬则贬。不当歌者你歌之,不当颂者你颂之,岂不是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亦会遭人唾骂
   应当指出,人民群众中有歌不尽、颂不完的新人新事新思想,这些都是“有心雄泰华”的杂文作家值得挥毫大书特书的。但是,对于“行业不正之风”,对于假丑恶,你也尽心尽力地去讴歌吗? 对于封建迷信、对于用假话骗人、对于甩左棍子、拖改革后腿的倒行逆施,你也不遗余力地去唱赞美诗吗?
   第三,说一说“主旋律”的问题。
   当前在新闻舆论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新闻舆论应当弘扬主旋律,那就是“歌颂”,而鲁迅式的杂文是匕首、投枪,并不是“主旋律”的品种,所以不肯登、不屑登杂文的报刊大抵都能荣获金奖,而登了一些有观点、能独立思考文章的,老总和主编的日子往往不好过。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医生的主旋律是什么?
   以揭露和批判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杂文,称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以“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为其主要社会功能。因此,杂文是文学中的医家,针砭时弊,扶正祛邪,兴利除弊,正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
   杂文是带刺的玫瑰。如果硬是要把杂文身上的刺拔掉,变成折中、媚态之状可掬,那么,这就不叫杂文了。正好像一个医生不拿针筒和手术刀,而拿鸡毛掸帚和雪花膏,一味赞美红肿之处的娇艳,赞美浓汁的洁白,忙着给病家的疮口涂脂抹粉,那他还算个什么医生呢?而人类没有了医生,那后果实在不敢设想。
   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理直气壮地写杂文。鲁迅先生说:“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集外集·渡河与引路》《鲁迅全集》第七卷第35页)
   由此可见,写杂文的人的确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要不屈不挠地向腐败宣战,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要继续发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真话、诉真情,“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树立起一座座爱的丰碑、憎的大纛,用我们的热血和生命繁荣社会主义的杂文创作。
  童玲/图
其他文献
上元二年(675年)重阳,王勃凭《滕王阁序》雄文,一浇“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遇与不遇块垒。此间,心境与王充元和三年(86年),发“周人不遇”之叹,何其相似乃耳!   相似并非全等。毕竟,从东汉王充发“周人不遇”之呼,到唐初王勃“遇与不遇”之应,已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近六百年的更朝换代与两次大规模由分裂到统一的融合。人才遴选制度,也由察举、门阀逐渐过渡到科举制。“周
期刊
西晋年间,在石崇举行的一次家宴上,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剧情: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受邀一起到石崇家赴宴。王导一向不能喝酒,但因石崇家有規矩,一旦石崇让陪酒的美女敬酒,客人不能喝掉,那么,就会杀掉敬酒的美女,所以,王导只能勉强喝,直到大醉。可轮到王敦,王敦坚持不喝。石崇已经连杀了三位美女了,然而,王敦依然神色不改, 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他说:“他石崇杀他自己家里的人,关你我什么事儿!?(自杀伊家
期刊
所谓“干谒诗”(“干”:追求;“谒”:拜见),即为追求功名,拜见权贵,以求援引而写的诗。   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下,若想登第跳龙门,做官入仕途,除了参加“科考”外,便是“行卷”(犹如当下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名人题词、作序),“干谒”,攀附权贵,以求进身了。   然则,投诗问路亦未必能获得身居要津者之青睐与提携,故“干谒”者的结局往往悲喜迥异。   查检一部文学史,其清高却失意者恐怕要数“布衣诗人”
期刊
老实人在国人中占多大比例?恐怕不易统计确切。但应是大多数,我估摸至少占七八成以上。这个庞大的老实人群体,默默无闻地遍布各行各业,就像压在路基最底层的砂石,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从不喊屈叫冤,支承着滚滚洪流高速前行。千百年来,只因老实的特质,很少有人关注这个“蝼蚁”般的群体,更少人为之发声。我身为“蝼蚁”群体的一员,深为老实而愧恨。   我老实,我愧恨。老实太过的人毛病忒多——不善言谈,更不会甜言蜜语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转换成白骨精三打孙悟空。   一日,取经团队来到一座山前,孙悟空打探后回报:“有人在这里建了白山风景名胜区,过山者要买门票,每人1000元,还说俺老孙和猪八戒、白龙马等动物不能进,要进加倍收费。”岂有此理?唐僧亲自去与门卫交涉,答复是:“老板发话了,你们不买票也行,但要让我们把孙猴子打一顿,不许还手!”悟空心想,几个凡人能把俺老孙咋的?
期刊
前几天,上二年级的孙子带同桌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这是一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说话奶声奶气,却不给人一点“怯场”的感觉。我看他个儿挺高,疑惑比我家小朋友年龄要大些,就问:宝宝,你今年几岁?没想到,小男孩说:爸爸叫我不要和别人说自己的年龄。我不强求他回答,换个话题自下台阶。后来他们在客厅玩时,我家小朋友不知怎么想起问他:你们家离学校远的另一个房子,在哪个地方?小男孩“嗯——”了一聲,摇摇头
期刊
父亲戴着口罩,站在楼下喊我的名字。他拎着一袋子菠菜和矮脚黄。  我戴着口罩,在楼上把绳索慢慢放下去。  父亲接住绳头,勾住袋子,松开手,像送行一样仰望着这袋沉重的菜慢慢进入一栋楼的可控范围之内。  他已经七十几岁了,但在儿子面前,他托举重物,继而疾步离去,还一直是廉颇未老“壮怀激烈”的样子。  公交车很久才发一趟。他从城乡结合部送菜来去,花了半天时间。我猜送菜是我妈下的命令。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期刊
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曾这样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的好处之多,妙处之乐,世人皆知,但倘若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则难免陷于苦闷之境,乐之尽失,心颜不开。   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接触不少饱经书香浸润的年轻“大学生村官”,然每每谈及读书,皆言且苦且累,鲜有述其乐者。早先,我不知何因
期刊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做事前,君子考虑的是,是否合乎社会公德和正义,为了社会公德和正义不惜牺牲私利;小人只看对自己是否有利可图,为了私欲,不惜践踏社会公德和正义,为了私欲,什么样的卑鄙行为都能做得出来。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两则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就可淋漓尽致地把君子与小人的形象勾画出来。   一是公元前597年,晋国奸臣屠岸贾抄斩忠良赵盾满门,
期刊
生活就像:水煮心形冠状饺子  不小心某些饺子破皮了,  虽然和没破皮的一起煮,  会坏了一锅饺子的品相,  难道就非得把它扔掉吗?  可以把破皮饺子单独煮,  也可以把破皮饺子蒸熟,  还可以把破皮饺子煎熟,  饺子破皮不是饺子的错。  生活也是一样:  每一个武汉人都是应该  被特殊善待的饺子。  生活就像:凉拌冠状心里美  排骨藕汤与红菜苔,  都是典型的鄂菜;  果子貍和蝙蝠,  都是典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