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舞龙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里开展“龙的传人”主题活动时,我们投放了上一届大班留下来的用纸箱做的龙,孩子们很兴奋,迫不及待地到室外去舞龙,可龙还没舞就破掉了。回到活动室,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自己做一条能舞起来的龙。
  做一条可以舞起来的龙
  孩子们要做一条能舞起来的龙的愿望非常强烈。我们设想,如果孩子们能通过不断探索、亲手操作,并与同伴合作,制作出一条能舞起来的龙,这将有利于他们发展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我们也明白,要做一条能舞起来的龙谈何容易,教师怎样的支持才是适宜的呢?我们仔细回顾了主题活动的目标、进程以及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和愿望,意识到教师不能包办过多,可以将目标分解,形成小的任务目标,以问题激发孩子探索,遇到问题时引导孩子充分讨论、操作、探究,给孩子创设主动学习、整合学习的机会。
  ●为什么上次的龙舞不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怎样才能做出一条能舞起来的龙,我们首先引导孩子们讨论:上次的龙为什么舞不起来?因为已经有初步的操作,所以孩子们说了很多。有的说因為纸箱放得时间久了已经有点软了,容易破;有的说因为龙鳞片没粘牢,舞两下就掉得满地都是;有的说舞龙杆和龙身连接不牢,舞几下就掉下来;有的说连接龙身的线太细了,稍微拉一下就断了。“那么我们重新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呢?”我们继续引导孩子们讨论。孩子们有的说要找合适的材料做龙身,有的说要粘得牢一些,有的说要用又粗又结实的线连接龙身,有的说舞龙杆之间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们鼓励孩子们将这些问题和对应的办法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里,以便在做龙的时候尝试。
  ●用什么材料做龙身
  用什么材料做龙身比较好呢?我们让孩子们回顾之前的舞龙经历,梳理出了做龙身材料应具有的特点:结实不容易破;收集起来方便;容易连接和拆卸,即龙身能根据舞龙人的多少变长变短;易活动,能弯曲。孩子们依据这些标准搜集到了铁罐、奶粉罐、油桶、布、塑料瓶、油烟机管等材料。经过几轮分析、筛选,孩子们最后选定油桶和油烟机管做龙身。选油桶的理由是:上面有把手,到时候用绳子连接龙身方便。当舞龙的人数有变化时,可以随时加减油桶数,变长或变短;选择油烟机管的理由是:油烟机管的形状很像龙的身体,可以随意弯曲。最后,大家决定做两条龙,一条用油桶做龙身,一条用油烟机管做龙身。
  ●用什么材料做龙鳞
  孩子们分别从家里带来了制作龙鳞的材料,并且介绍了自己选择这些材料的理由。比如,果果带来了光盘:“因为光盘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出现彩虹的颜色,我想让龙也有这么漂亮的颜色。”辰辰带来了扑克牌:“因为龙鳞是一片一片的,扑克牌也是一片一片的,很像龙鳞。”大家发现带来的材料有很多种,可龙只做两条,所以只要选两种材料做龙鳞就可以了。可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带的材料合适,一时无法形成统一意见。于是,我们让孩子们通过操作,看实际效果再决定。孩子们便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了“纸牌龙鳞”“光盘龙鳞”“纽扣龙鳞”“彩纸龙鳞”等小组,试着用不同的材料做龙鳞。
  “纸牌龙鳞”小组在把扑克牌粘到龙身上时遇到了困难。刚开始,他们用固体胶来粘,刚粘完一张扑克牌,先前粘的扑克牌就掉下来了,好不容易粘了几张,稍微碰一下又全掉了。大家决定换双面胶来粘,这一次效果要好一些,但是碰得重一点还是会掉下来。有人提议用胶枪试一试,果然用胶枪粘得很牢固。解决了粘胶的问题,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大家粘的扑克牌是一张张并排排列的,辰辰说:“这样不太像龙鳞,龙的鳞片像鱼鳞一样,下面一排鳞片会被上面一排遮住一半的。”组内其他成员都同意这一说法。于是,大家把原先粘的扑克牌拆下来,按辰辰说的方式重新粘。
  “彩纸龙鳞”组的孩子在用油烟机管做的龙身上粘龙鳞。大家有分工有合作。组内又分为制作鳞片的小组和粘鳞片的小组。制作鳞片小组中有人画龙鳞,有人把画好的“龙鳞”剪下来。粘鳞片小组中有人撕双面胶,有人贴双面胶,有人把鳞片粘到龙身上。组员间合作默契,没用多少时间就完成了工作。
  “光盘龙鳞”组和“纽扣龙鳞”组通过操作发现光盘和纽扣都不太适合做龙鳞。光盘又大又硬,粘贴更不容易;纽扣又小又硬,粘贴起来很麻烦,并且不美观。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用扑克牌和彩纸做龙鳞比较好。
  ●龙身与龙身之间怎么连接
  用油桶做的龙身用什么连接起来呢,怎么连接呢?由于有了上一次舞龙失败的教训,孩子们认为选用比较粗的线才牢固,还要选用颜色鲜艳的线,因为这样就不会因为看不到线而被绊住或让龙身打结了。孩子们发现美工区的粗毛线既结实又鲜艳,很适合。孩子们先前以为油桶的把手可以用来穿线,现在看来不行,因为把手在侧面,而做龙身是需要把一个油桶的顶部与另一个油桶的底部连接起来。油桶顶部有一个口可以穿线,但是油桶的底部需要打个洞才能穿线。孩子们想用剪刀在油桶底部戳一个洞,但是用尽了力气也没有成功。有个孩子找来了小工坊的锥子和锤子,孩子们终于用这两样工具在油桶底部打出了洞。洞打好了,问题又来了,怎样把毛线从一个洞里穿进去,再从另一个洞里穿出来呢?毛线太软了,如果没有辅助工具,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有人找来小木棒把毛线戳进去了,但无法从另一头穿出来。有人想到用铁丝,就去总务处老师那里要来了一根又细又长的铁丝,成功解决了穿线的问题。
  ●舞龙杆怎么固定在龙身上
  龙身做好了,但是要使龙舞起来,需要装上杆子。于是,大家在活动室里寻找可以做舞龙杆的材料,有人说用木棍,有人说用软棒。软棒太软了,不行。木棍虽然可以,但有的太长,有的太短,也不适合。最后,大家在幼儿园二楼的平台发现有一批长短比较合适的PVC管,刚好可以用来做舞龙杆。
  油桶做的龙的每一节龙身都需要装一根杆子,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在每一节龙身的下方打了一个洞。在装舞龙杆的时候,孩子们发现直接把舞龙杆装进龙身还不行,很容易掉出来,要用东西固定。于是,孩子们找来了透明胶,把舞龙杆牢牢地固定在龙身上。就这样,第一条龙制作完成了。   用油烟机管做的龙有些不同,它没有一节一节的龙身,需要孩子们先确定装舞龙杆的位置,再打洞。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孩子学习测量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没有给孩子过多的指导,而是让他们去尝试、探究。孩子们觉得舞龙杆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了会挤,太远了龙身拉不直,而且舞龙杆之间的距离要大致一致。舞龙杆的间距多少比较合适呢?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半米……我们便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再确定。这是一根4米长的油烟机管,孩子们先是在头、尾各装了一根舞龙杆,操作后发现间距太大了,龙身会耷拉下来。于是,又在中间增加了两根舞龙杆,四个人试了试,发现距离差不多,所以大家确定舞龙杆的间距为1米左右。终于,在大家的合作下,另一条龙也做好了。
  在分享环节,孩子们梳理和总结出了合作做事的小窍门。比如,失败了不要紧,大家都不放弃,互相鼓励;要把复杂的事情分成几个小任务,分头行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通过操作、比较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等等。
  像电视里那样舞龙
  龙做好了,但要把它舞起来也是不容易的,孩子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我们班里的3位老师进行了讨论。舞龙既要讲究个人技术,更要讲究合作水平,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我们找来舞龙表演视频让孩子们观看,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时候一起蹲、一起站,然后绘制舞龙路线图,再根据路线图徒手练习,为接下来的舞龙作准备。
  ●初次尝试舞龙
  舞龙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来已商量好什么时候一起蹲、一起站,但换了人就没有办法统一,步调总是不一致;指挥的人太多,不知道该听谁的;个别舞龙队员由于紧张或注意不集中等,老是低着头或看别人,手的动作和步伐都跟不上。我们将孩子们舞龙时遇到的问题用视频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播放给孩子们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舞龙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孩子们回忆起表演视频中,队伍最前面有一个举着龙珠的人,大家都听他指挥,所以认为也要增加这样一个人。表演视频中是有音乐和鼓声为背景的:鼓点打得快时,舞龙队就走得快;鼓点打得慢时,舞龙队就走得慢;鼓声重重地击打一下停止时,舞龙队就要摆造型了。所以,他们认为鼓声和音乐不能少,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走得快什么时候走得慢,什么时候要停下来摆造型了。
  ●再次尝试
  根据之前大家讨论的策略,孩子们一一作了调整和准备。
  首先,找来皮球做龙珠,用金色包装纸把皮球像包棒棒糖一样包住,然后用胶枪把它固定在杆子上。两个舞龙队各选出一个孩子拿龙珠,所有人都听他俩指挥,这样就解决了多人指挥的问题。
  接着,大家选了两个学打架子鼓的孩子作为鼓手。在尝试过程中,大家发觉,打鼓的方式和节奏多种多样。在讨论中,孩子们认为不需要太复杂的节奏,只留三种节奏:一下一下慢慢敲,两只手较快速地敲,重重地敲一下。这样,舞龙队随着鼓点分别做慢慢走、较快速地走、摆个造型等三种动作。
   关于背景音乐,孩子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借用表演视频的音乐,另一种是自己另选。最后多数人认为大家比较熟悉的《金蛇狂舞》欢快、具有中国特色,可作为背景音乐。
  最后要确定造型,我们再次播放了舞龙队的表演视频,孩子们从中选出了最简单的几个造型动作,并给每个造型取了名字。比如,把大家围成一个小圈的动作叫“托卷海浪龙”,因为这时龙身像海浪一样;把两条龙头同时朝着龙珠的动作叫“双龙戏珠”等。孩子们还商量出造型动作的顺序,并绘制了一张表演图。
  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了,孩子们满怀信心地再次尝试舞龙,可还是失败了,主要还是配合问题。有舞龙珠的人和舞龙头的人的配合问题,有舞龙珠的人和鼓手的配合问题,有鼓手和舞龙的人的配合问题。
  ●还是失败怎么办
  再次舞龙失败,孩子们的士气大大减弱。怎么办?舞龙确实是一项合作要求很高的任务,需要多人有合作经验和默契配合,这对孩子们来说挑战很大。为此,我们决定让孩子们先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合作游戏,帮助他们积累合作经验。我们一起设计了几个有难度梯度的合作游戏。比如,合作接球游戏:两人或多人拿一块布,共同把布中间的球抛起来并接住,也可以同时抛多个球;合作传球游戏:两人或多人各拿一个皮球,将球传给对方(或旁边的人),同时接住对方(或旁边的人)传过来的球;不倒森林游戏:两人或多人一组,人手一根水管面对面站好,同时放手并接住对方的水管,以接到的水管不倒者为胜。我们通过让幼儿体验两人合作游戏与多人合作游戏的不同,来帮助幼儿积累合作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合作游戏的人数越多,越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讨论与实践,使每个人都有配合的意识。如果失败了,就分析原因、调整策略继续游戏。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尝试,孩子们从两人合作到最多11人合作,挑战逐步升级。大家也越来越善于合作了,成功的体验也越来越多。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梳理了一些相互配合的經验。比如,在传球游戏中,大家要相互配合,几个人必须同时抛球,不能有先后,还要注意抛球的力度和方向,不能抛得太高或太低,也不能抛得太远或太近,等等。
  ●舞龙需要多方配合、不断磨合
  尽管前期作了这么多的准备,但真正要把龙舞起来,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知道,舞龙需要多方配合且不断磨合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配合操作,比如,分别请舞龙珠的人与舞龙头的人、舞龙珠的人和鼓手、鼓手与舞龙头的人进行配合操作,等各个组合配合顺畅了,再进行全体人员的配合操作。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操作,孩子们的舞龙游戏终于成功了。
  最后,在幼儿园的“合作日”,孩子们穿上统一的舞龙服,为全园小朋友进行舞龙表演。听到全场的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无比激动和自豪。
  秋去冬来,历时三个月之久,孩子们一直投入地研究、探索、实践。我们则基于儿童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让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有益的经验。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传统(尤其指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多是在主客体观上进行的经验与被经验,利用与被利用,分析与被分析的“我——它”关系中进行的。文本是被动的客体,其意义随作家创作的完成而固定存在,待读者阅读后去找寻、印证,于是便有了阅读教学中对文本之解读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要求,稍偏本意的新解皆被否定,无辩解机缘。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独立个体,传统阅读观与此南辕北辙。在人本主义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开展主题活动,会使幼儿更加专注和投入,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怎样才能知道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呢?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而作出的判断一定准确吗?我觉得未必。就像案例中描述的,玩了一次“开汽车”以后,幼儿就将兴趣轉向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教师一开始就没有准确把握幼儿的兴趣点。想要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多次进行细致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观察幼儿在玩车时
期刊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课程意识逐渐增强,幼儿园课程正向“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靠近。但在生成课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照顾到幼儿多样化的、富于变化的兴趣仍感到困惑。  事实上,教师需要对幼儿层出不穷的兴趣作价值判断:哪些是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的,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幼儿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对拟开
期刊
期刊
凌晨,一醉汉在门上摸索了半天,也没能把钥匙插进锁眼中。警察看见后问道:“先生.需要我帮你吗?”“那太好了,老伙计。’”醉汉高兴地说,“你只要帮我把房子抓住.别让它摇晃就行了.我自
期刊
生成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关注点从如何实现活动的预设目标转为如何捕捉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求,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生成是一种“对话”。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科科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就考虑开展关于汽车的主题活动,但班里大多数幼儿究竟对车的什么方面感兴趣,是否有相关的资源可利用,个别幼儿还有关于车的哪些兴趣和需求,教师似乎并不了解。这样的“生成”又回到了“预成”的老路。要确定生成的主题,
期刊
毫无疑问,课程内容必须从幼儿的兴趣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就一定适合在当前作为主题活动来开展。在做出判断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仅要进行日常观察,还要进行访谈。此外,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家长交流,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幼儿对某一主题的兴趣和经验,比如,关于“汽车”,了解幼儿在家中是否喜欢玩具汽车,是否对关于汽车的绘本感兴趣,是否会谈论关于汽车的话题,等等。同
期刊
在一次外出交流参观时,我们看到有一所幼儿园展示了幼儿在“树”的系列活动中完成的作品,如树桩、树截面装饰画,树枝创意组合画,树皮拓印画,树根创意造型作品等,内容非常丰富。回到幼儿园,大家讨论后觉得我园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我园地处农村,周围不乏枯死的树木,这恰好是一种很好的乡土资源。如果合理加以利用,有利于打造我们的园本课程,实现农村幼儿教育的低成本、高质量。大家一起探讨了幼儿园如何挖掘、利用这一资
期刊
当前,各级各类幼儿园都在开展课程改革,这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以下3个课程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努力在周围环境和生活事件中寻找支持幼儿成长的资源,以专业的眼光发现幼儿的兴趣,识别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然后给予适宜的支持,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用心观察、深入思考、积极回应既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下雪天,一颗桂圆种子与很爱它、渴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