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设与生成”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02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陪同我校的语文教师肖琴参加了淇滩镇教辅站组织的语文优质课竞赛,并听了肖琴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课后站领导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评课中我个人认为肖老师这节课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略显不足。就此,我想结合肖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谈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一、什么地方要预设,怎样预设
  首先,要预设教学目标。
  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学失去方向和归属,所以课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肖琴老师在执教《王二小》一课时,她把教学目标预设为:学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明确的,是合理的。
  其次,要预设教学内容。
  语文课上,重点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哪些句、段(就是预设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具体的目标来预设。最好不要机械告诉学生要学习哪些段落、理解哪些词句,而是通过设置有一定启发性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预定的教学内容。
  根据预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肖老师在执教《王二小》一课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下边这几个句子上“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她在备课时将问题预设为:从“一边……一边……”这个句子中你懂了什么?从“常常”一词中你又懂了什么?假如是你要给敌人带路吗?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呢?最后敌人怎么样了?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读句子,来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几个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启发性,而且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既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课文,又能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的英雄的形象。
  第三,要预设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主要步骤的安排,大的环节中任务布置或提出关键问题的顺序,要在备课时先进行必要的预设,否则上课时容易东挠西抓,弄得一节课教学思路不清,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如肖老师在预设教学步骤时,学生刚读完第一遍课文就问学生“你喜欢课文的哪段?为什么?”这时教师提的问题过早,学生还没来得及理解课文,所以有的学生喜欢第一段,有的喜欢第二段,每段都有学生喜欢。可以看出学生只是随便乱猜,这样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步骤的预设,宜粗不宜细。过细的预设,就像牵牛的绳索,课堂教学就一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机械地围绕着老师设置的问题猜答案,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生成,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难以发挥出来。
  第四,要预设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要进行预设,预设好了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准备,也利于布置有效的课前预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边……一边……”;“装着顺从的样子”时,是教师预设情景好呢,还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好;是通过观察图画好呢,还是教师请学生演示好。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要适当的预设,然后再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
  二、什么地方要生成,怎样生成
  课堂生成包括教师“教的生成”和学生“学的生成”两个方面,是师生在预设目标指引下的临场发挥。“教的生成”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怎么说和引导学生怎么做两方面。“教的生成”要以“学的生成”为依据,由学情来决定教师自己该说什么、该怎么做。因而,“教的生成”更考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学的生成”是否理想、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恰到好处、切合时机。
  1 在偏离教学设计意图时生成。
  “教的生成”是为了引导“学的生成”,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1)
  上课伊始,肖老师根据预设,布置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自由读课文,以便了解课文大意,认读生字新词。但是学生把自由读就变成了全班齐读,这时老师示意学生停止齐读,提醒学生要自由读。
  该教学片段中,“肖老师示意学生停止齐读,提醒学生自由读”就是老师“教的生成”。这是老师根据“学生把自由读变成齐读”这一学情,临时采取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停下来思考,遇到读不准的字可询问同学、老师或仔细研读,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的设计意图。
  (教学情境2)
  教师在教学“一边……一边……”句式时,教师转身在黑板上一边写字一边唱着“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然后问学生:“刚才,我在干什么?”一位学生起来答到:“我一边唱歌一边写字”;教师继续问“我在干什么?”并特别强调“我”,还边问边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前。学生还是答到:“我一边唱歌一边写字”。教师再问,学生就无言语了。这时教师马上反应过来,笑了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听明白了,马上回答到:“小明一边唱歌一边写字”。这时听课的教师都笑了。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本来预设学生会回答“老师一边唱歌一边写字”,却没想到学生几次回答都是“我一边唱歌一边写字”。其实学生回答并没有错,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教师就要灵活机智地处理,马上调整教学“预设”。
  2 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生成。
  课堂生成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了“学的生成”更有利于达成预设目标,既要有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也要有利于实现当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3)
  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然后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生1:小燕子一边唱歌一边在空中飞舞。
  师:这位同学真棒!说得非常好。谁再来说说?
  生2: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师:也不错,但要注意安全哦。
  生3:我一边笑一边哭。
  师:可以,他既想到了高兴的事又想到了伤心的事。
  生4:我一边唱歌一边读书。
  在以上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都是根据自己对这个句式的理解来回答的,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句子的逻辑思维不符合要求,前后相互矛盾。教学显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学生会怎样回答,事前老师无法预知,但面对课堂上学 生生成不同的答案时,老师需要考虑临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老师可以生成这样的语言:“小朋友你能同时哭同时笑吗?能同时唱歌同时读书吗?”
  3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小结评价时生成。
  课堂上,当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想的启发效果,或因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较遥远,学生对学习活动无从下手或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此时老师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措施,或改变提问方式,或补充说明学习要求,或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或增加背景资料介绍,或提示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等等。
  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应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结或评价。此时的小结语言和评价语言,应该是临时生成的,要以学生表现为依据,注意针对性,切忌语言空乏的小结、表扬。
  4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生成。
  好的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学习活动显得紧凑、有序。但事实上,有不少老师的日常课堂,难以达到整节课自然顺畅的理想状态,如课堂上有时会发生学生讲闲话、做小动作、插嘴、东张西望、故意取闹、同学闹矛盾等课堂意外。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控,受此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甚至无法进行下去,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因而,当课堂意外出现时,老师要瞬间判断意外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立即采取哈当的措施,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来。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不是老师想要的“学生生成”,但老师要因此而临时生成必要的调整“措施”,如突然停此讲话,用眼神提醒说闲话的学生;轻轻走到做小动作的学生桌旁,轻摸他的头示意其收起玩具;上前制止闹矛盾的学生,告诉他们有事课后再说,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等等。老师设法把学生的活动拉回到学习活动中来,此时所设的“方法”也是课堂上老师“教的生成”。
  5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靠生成来实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富有个性的,对文章的解读也是充满个性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方式个性化,这需要放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生成。
  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教学例子:一是有一位教师上课时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水”,大部分学生也都回答“水”,然而有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二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问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批判猴子见异思迁,以致劳而无功”。当然大部份学生都是按教师预设的答案来答的,然而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回答“我们应该赞扬猴子具有锐意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这是课堂的有效生成,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予以积极鼓励而不是轻易的否定,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个性培养正是课堂上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教师天衣无缝的预设。课堂教学就要追求这样的生成,如此方能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备课时,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步骤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可以思考得仔细一点,但预设不能太细,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被预设所束缚。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学情,生成灵活的教学措施,并以此引发学生生成有效的学习活动,生成有效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其他文献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合作学习”,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语言产出的质量,有助于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将合作学习运用于语言文化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文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支柱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合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投入的不断加大,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千方百计添设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多媒体辅助课件逐渐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均是全新的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大大丰富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接
期刊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由此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
期刊
枯燥并不是小学数学的特征,在数字符号下也隐藏快乐和美。有些老师的数学课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有些老师的数学课堂,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能把学生吸引得醉于其间的课堂,老师都有一套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可以说,数学课上得成功的课堂,就是一节美的欣赏的课堂。通过对许多优秀教师课堂的观摩,再加上自己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彰显出来的美。  一、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量词是比较发达的。它的活用会产生感情色彩义,量词的感情色彩义可分为本位色彩义和非本位色彩义,能表达出多种形象而生动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的具体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其运用是值得注意的。  关键字:现代汉语 量词 感情 色彩义  现代汉语中的量词是比较发达的,其意义也十分丰富,它具有表量功能、表形功能、修辞功能。量词的活用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
期刊
初中新课改在我省已实施了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近年的教学中笔者兢兢业业、认真执教,总结出了些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數学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人都是由血、肉组成的高等动物,情感就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纽带。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
期刊
情感教学是基于丰富多彩的情绪情感,需要丰富的情感氛围,包括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营造的情感情境,抓住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及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运用情感作用于学生,培养具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人格完善的人,具有高尚道德情感的人。  一、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
期刊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未来的教育将是“人脑+电脑+网络”,要求“以人机之结合,集智慧之大成”。在信息化时代里,在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性和呆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注入激情,激发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
期刊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呢?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1 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
期刊
在教育教学中,应选准突破口,寻找切入点,扎扎实实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去。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鼓励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