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的守望者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沧海桑田,大多事物都有自己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但唯有文化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限制,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传承,乃至亘古长存。这一点,在河北彭城这片磁州窑的热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林立的窯厂正是其陶瓷文化生生不息的铁证。而在众多的磁州窑陶瓷名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闫保山即为其中的佼佼者。
  闫保山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磁州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磁州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磁州窑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北经贸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尽管头顶如此之多的光环,但已年过古稀的闫保山平日并不多言,只有在谈起磁州窑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珍爱的瓷器时,清瘦、儒雅的他才会如数家珍,流露出对创作的狂热、对艺术的执著,显露出陶瓷艺术大师的风范。
  最初的碰撞
  1948年5月,闫保山出生于古彭城的一个陶瓷世家,祖爷爷闫自修、爷爷闫美、父亲闫道宏及两个叔叔均从事陶瓷行业。祖辈的言传身教,使得磁州窑陶瓷文化成为他血液中流淌的一种基因。7岁那年,闫保山就跟随父亲闫道宏学习磁州窑绘画技巧,举手投足间颇见悟性,短短四年时间,年幼的他便能够在陶瓷产品上作画了,可谓才华早发。可惜因家境贫寒,当时年仅11岁的闫保山不得不中途辍学。为解决家里的生计问题,他到各个窑厂拣煤核、赶集会卖画。之后又从事过铁匠、石匠、瓦匠和木匠,换岗虽然频繁,但多行业多岗位的学习锻炼对其后来的陶瓷艺术创作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和益处。可以说,自身对磁州窑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天赋,河北民间艺术以及磁州窑陶瓷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少年闫保山身上完成了最初的碰撞和对接。这对于他后来成为磁州窑重要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渐进的精髓
  1962年,国家第一次招收陶瓷学徒工,当时陶瓷工人的子女可享受到照顾政策。机缘之下,闫保山成功进入当地陶瓷厂当学徒。闫保山先学的是推车、选料和砸料,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学什么都是又快又好,令人刮目相看。一年后调到成型车间学习烧大窑(平窑),两年后又调到成型车间刮碗,再之后从事修坯、贴花、镶金、彩烤等。很少人能够像他这样几乎涉足了磁州窑陶瓷生产的全部工序,从这点来说,闫保山无疑是幸运儿。
  1966年“文革”开始后,闫保山因能写善画,被厂方指定负责大字报专栏的创作工作,这段时期对他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绘画技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2年,当地的陶瓷研究所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画工,经过严格选拔,闫保山脱颖而出,圆了他的一个梦。当时也可以说是现代磁州窑生产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如梅建英、郑珂、黄胄、闫尚德、侯一民、邓淑、韩美林、郑于鹤等相继到彭城讲学,并积极参与了磁州窑的创作,重塑了磁州窑的文化基因,开启了现代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新境界,启迪了磁州窑的未来发展。这些名家的到来,也给闫保山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机遇。闫保山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们是从学习画线描开始的,之后逐步扩展到雕塑、造型和现代陶艺课,循序渐进,一丝不苟。闫保山仿佛进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地,有着良好家学的他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废寝忘食地训练,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希望可以尽快地掌握传统工艺的精髓。可喜的是,前辈大师们的零距离指导和自己的苦心钻研,使得闫保山的画风更趋成熟,艺术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在广泛汲取磁州窑文化和中西绘画有益营养的同时,闫保山他们与老艺术家一起,挖掘出仿古瓷,开发了现代工艺瓷和具有西方现代派风格的新陶艺作品。陶瓷专家郑珂先生十分器重、欣赏闫保山,曾当面称赞他:“你是个人才,你一定能继承好磁州窑艺术的。”
  值得一提的是,闫保山还非常注重挖掘磁州窑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的血肉联系。这一时期,他有意识地接触了大量的民间美术,拜入民间老艺人、当地著名画匠、磁县陶泉人索广金门下,通过绘制寺庙壁画、彩塑等方式,进一步学习民间绘画的各种技巧,较好地掌握其粗犷、大方、自由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为参透磁州窑陶瓷艺术的精髓真谛,闫保山跳脱传统的固有框架,从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天地中积极地吸收美学精髓。闲暇时间,他如醉如痴地研习佛教、道教、周易和中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辨证法思想、黑白理念、古代的阴阳学说等应用到磁州窑绘画中,使画面清新、流畅、活泼,意趣盎然,百看不厌。可以说,闫保山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精于思考,勇于探求,渐得磁州窑文化的精髓,开启了民间画瓷一代新风。
  创作入佳境
  四十岁之后,闫保山迎来了他陶瓷创作生涯当中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最为奋发图强的阶段。1985年5月,他出任陶瓷九厂副厂长,主抓生产和新产品开发。
  当时,陶瓷研究所的仿古瓷研究仅限于黑刻花、白刻花、铁锈花、天目釉等几个品种。闫保山大胆尝试,扩大了仿古建筑瓷的品种,全面恢复辽三彩的制瓷工艺,把辽三彩技术应用到日用瓷上来,并改二次烧成为一次烧成,填补了陶瓷烧造的空白。他在装饰技法上开发的宋三彩,丰富了磁州窑的传统装饰艺术,成为磁州窑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宋三彩技法独树一帜,具有变化万千、基本可控的优点。他与老艺术家还共同制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用色泥堆花而成的杏花双耳瓶、双鸟挂盘、飞天挂盘、热带鱼挂盘等。而以飞龙瓶、飞虎瓶、双虎瓶、龙凤瓶、钟馗瓶、花釉人物、连年有鱼挂盘、麒麟挂盘、瓷枕等花釉美术瓷为代表的一系列陶艺作品,则是他自己的主要代表作。绚丽的釉色、流畅的线条,使这一艺术形式呈现出高雅的艺术效果,其风格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重大改进和突破。他对唐、宋、金、元、明各代陶瓷制作工艺深入研究,在造型上除开发了瓶、枕、樽、炉等之外,还研制出各种现代人物、动物雕塑,以及集观赏和使用为一体的陶艺作品。在磁州窑仿宋瓷制作方面,他有其独创性研究与贡献,这对弘扬磁州窑文化、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9月,他的作品“铁锈花荷花瓶”在由河北省轻工业厅举办的河北省陶瓷新产品、新画面、新造型设计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同年10月,作品“荷口瓶”“白刻长方枕”在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评比中荣获创作奖。   在陶瓷九厂工作期间,闫保山的琉璃釉一次烧成技术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窑炉改造上,荣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1994年,他为人民大会堂河北厅设计、制作的一对两米高黑刻缠枝牡丹梅瓶,成为磁州窑之最。他设计、制作的多幅大型高浮雕九龙壁画,引起专家和群众广泛关注。
  1996年,闫保山调任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潜心于仿古瓷研究,开发出带色珍珠地、黑白化妆土刻花、绞胎瓷器等装饰技法。中央电视台为他摄制了专题片《继承民族文化》。1998年3月,被河北省轻工业厅、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类)荣誉称号;同一年,山东电视台和日本电视台联合拍摄了记录片《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包括五大名窑的十大名师,闫保山位居其列。
  进入21世纪后,闫保山声名鹊起,获得的荣誉无数——2004年,闫保山荣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全国仅七人)。2006年2月,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授予闫保山“磁州窑陶瓷名家”“磁州窑陶瓷世家”荣誉称号;同年,他有五件作品参加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其中,铁绘龙凤坛荣获银奖,其余四件作品入选。2008年,经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终身成就荣誉称号;同年,其作品《铁绘双鱼藻瓶》在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荣获银奖,《彩绘添彩龙凤坛》在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举办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银奖。2010年12月,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同年,作品《铁绘龙凤瓶》在“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中荣获金奖。2011年,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京畿道世界陶瓷双年展。2012年7月,作品《盛世系列》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荣获金奖;同年10月,作品《金牛梅瓶》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布莱凯特杯”全国工艺美术与设计大奖赛评比中荣获优秀奖。2014年10月,作品《仿宋白地黑剔花龙纹瓶》在第11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暨首届景德镇仿制历代名窑陶瓷精品大赛中获得中国十大名窑金奖……
  这些显赫成绩的背后,无疑都是闫保山数十年如一日拼搏奋斗的最好注脚。
  授道与解惑
  只上过四年小学的闫保山,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著名的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更想不到自己会站在大学讲台上向师生们讲授磁州窑艺术。但在今天,这些都成为了现实。
  在与师生们对话时,闫保山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来学习的。他说,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塑造,在很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个时期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因此,在灿若星辰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陶瓷艺术以其独特之美,始终贯穿于华夏文明,并以其持久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所进步与创新。可以说陶瓷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进。
  在谈及对磁州窑文化的认识时,闫保山表示,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它影响了河北、山西、山东、内蒙、河南等十几个省,以及后来的景德镇窑,所以才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艺术有自己的精神,就是服务民间、服务大众。磁州窑艺术博大精深,谁说它已到尽头,那是愧对老祖宗,磁州窑艺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而磁州窑艺术的发展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真正了解和探求图案的来源;二是搞清楚古人的装饰技法;三是因认识程度深浅不同,后学者应慎之。
  闫保山磁州窑艺术讲座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多少高深理论,也没有什么咬文嚼字。他所讲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或许是失败教训的提炼,他又将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准。它是特殊的,又是一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例如,讲纹样从繁到简的变化,他就有自己深切的体验。那是1992年,陶瓷公司把各瓷厂搞仿古瓷的人员集中起来一块工作。有一次,授课教师展示了一个传统纹样叫大家临摹、学习。看到这一纹样繁琐复杂,画起来很是费劲,闫保山灵机一动,独出心裁,大胆地对纹样进行了改造、改变。他运笔简练,速度又快,效果又好,比原纹样在器皿上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更易于为众人所接受。因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推广,他的方法得到认可并获得共识。但这只是一个例子罢了。
  如今,闫保山的古陶坊被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指定为实习基地,常有大学生来此实习。除此之外,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北京的一些小学生,还有北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常到闫保山的古陶坊参观、学习。闫保山来者不拒,真诚接待,热情传授陶瓷知识和制瓷技术。
  闫保山总说,陶瓷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时至今日,中国陶瓷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认识它,这是大有可为的,因为,从历史看,我们有底气;从时代看,我们有机遇;从发展看,我们有空间。作为一名陶瓷艺人,他一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也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帮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更多人了解中华陶瓷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了解其所蕴含的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将中国陶瓷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中血脉相传,熠熠生辉。
  桃李育芬芳
  闫保山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五代以瓷为业者。磁州窑艺术来自民间、服务民间,理应薪尽火传,绵綿不绝。出于这种想法儿,闫保山以全部精力培养、带出了一大批各有专长的骨干;倾心扶持有志于弘扬磁州窑文化的民间人士、下岗职工,使传统工艺和绘画手法后继有人;无私支持、帮助本地不少磁州窑陶艺小作坊和外地的陶瓷企业,输出技术,给予指导,使其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很可观。两个女儿在父亲闫保山对艺术执著追求的耳濡目染下,相继进入磁州窑行业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她们的作品古朴、凝重、情趣、逼真、富有神韵,从中能看到对父亲技艺的传承写照。
  1994年闫保山为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制作的2米高黑刻缠枝牡丹瓶,大女儿闫英全程参与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之后她又随父亲多次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处传授磁州窑烧制技艺及现场表演,曾参加过众多的大型陶瓷壁画的制作,现为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白刻开方坛》在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中获优秀作品奖;作品《繁花似锦》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铜奖;作品《牡丹花开系列》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银奖等。
  小女儿闫亮自小随父亲和姐姐闫英在磁州黄家窑古陶坊学习宋、元、明等仿古瓷及现代礼品瓷的制作。通过二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刻、划、添彩、铁锈花、凸线纹等技法可自如运用。现为河北省注册陶艺师、河北省二级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铁绘缠枝雁纹瓶》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铜奖;作品《开放系列》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荣获银奖;第五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陶瓷装饰技艺项目中荣获金奖等。
  闫保山的徒弟宋明太现为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河北省注册陶艺师、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先后随师父到南京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授磁州窑传统手工技艺,并共同研究、制作磁州窑仿古工作。作品《铁绘缠枝雁纹瓶》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铜奖等。
  闫保山及其女儿、徒弟的成长史、成才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他们对磁州窑艺术的无限热爱,才有对磁州窑艺术的不倦贡献。如今的闫保山,年纪越大,就越加注重在清净无为的修炼中,实现一个老年艺术家的精神超越。他的晚年生活饱满而充实,每天都与陶瓷相随相伴。闫保山总是说,一技长,一招鲜,一辈子手艺学不完。活到老,学到老,一样不会不算好。这说明,艺术的追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于闫保山及其家学传承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抱有更大的期待!
其他文献
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历史留下的见证物,通过这些见证物,向公众传播知识文化。展览海报作为如今重要的宣传性媒介,能够第一时间通过视觉传递的方式,向观众告知博物馆的展览。本文则通过内蒙古博物院的展览海报实例作为出发点,从图案、文字、版式和色彩四个方面,分析博物馆海报的视觉特征,探讨博物馆海报的设计方法。  图案方面  1.文物主体型。  在博物馆展览中,文物展出是主要性的内容,通过文物讲述文化、传播文化,这
期刊
在世界考古学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界方面,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一直是十分关键的话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为我国文物修复事业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实现文物的良好保护。基于此,本文针对文物修复中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效运用策略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为相关从业人员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协助作用。  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物数量不计其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物极容易受
期刊
笔筒为读书人而生。在笔筒的陪伴下,一代又一代讀书人寒窗苦读、执笔弄墨、考取功名。千百年来,笔筒的制作不断演进,其材质层出不穷,造型千变万化,成为文房雅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虽然未能在“文房四宝”中占得一席,但是笔筒以其工精艺巧、图案华丽、诗文可人,而让无数收藏家为之倾倒。  在文博收藏领域,笔筒之所以引人瞩目、备受追捧,重要的是在它的身上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和探究笔筒文化,在当下是
期刊
中国吉祥纹饰历史悠久,吉祥纹饰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吉祥纹饰表达四个含义“富、贵、寿、喜”——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吉祥纹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
期刊
陈寅生(1830—1912)(图1),北京人(原籍大兴),名麟炳。清代著名的铜刻高手,被后世称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其秀才出身,精书法、擅篆刻,绘画也饶有清趣;好收藏,精鉴赏。有斋号署“妙严室”。同治初年在京师琉璃厂开设“万丰斋”墨盒店,以刻铜为业。陈寅生刻铜(图2),自书自刻,故能入妙,由此知其极擅书法,诸体俱佳。目前发现的陈寅生纸绢书法作品有多件,最早的是其24岁时所书(图3),最晚
期刊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湖南省博物馆,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其馆藏文物有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以及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而该馆馆藏的几件笔筒,亦设计奇妙、造型生动。  这是该馆馆藏的一件明代竹镂雕山林人物笔筒(图1)。这件琥
期刊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1949年12月23日,当时的政务院规定每年的6月1日为华夏儿童的节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1979至2019年发行的金银纪念币上,涌现出众多华夏儿童的形象。这些金银币虽在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但皆活泼生动、寓意深远。其不仅蕴含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儿童的培养、关心儿童的成长之主题,而且还覆盖了重大纪念性事件、绘画艺术、传统文化、民间神话、奥林匹克
期刊
几年前,承蒙收藏家师友转让藏品,多为文房类瓷器,且附有“物帐”,其中,一只晋代越窑青瓷水盂(丞),物帐标名“西晋青瓷、点褐彩双獾水盂”(见图)。通高7.3、口径4.9、腹径8.3、底径4.1厘米。  水盂施青釉,直口点褐彩,溜肩,肩部两道弦纹之间,戳印类阳光纹饰,鼓腹急下收;腹径大于通高,口径大于底径,盂下部及底无釉,平足。整器胎釉结合良好,包浆古熟,似出土已久的传世品。  引人注目的是,水盂口沿
期刊
玉器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制、造型,在中国玉器繁多的种类中,有一种很有特点的类型——玉觹。它是一种一头尖一头缓平的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玉器,与兽牙的形象有些相像。它脱胎于古代的獸牙配饰,是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后以玉为之,逐渐向礼器转变,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由解绳之义引申,象征排忧解难。下文以时间顺序为标准总结一下玉觽的发展历程。  玉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
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博物馆展陈手段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博物馆的展陈设计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展陈设计手段,通过互动式体验的场景设计,增强了展示信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了文物展品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和共鸣,使博物馆的展陈内涵更加形象和生动地展现给社会公众,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不断丰富和满足了社会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互动式体验的有关概念和构成要素  互动是社会学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