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从“模仿”开始实现专业成长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师实现专业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模仿行为、内化经验、反思过程到形成风格的过程。模仿教学行为是实现专业成长的起点和必经之路,对于新教师对行业初步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内化教学经验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表现,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反思教学过程是连接模仿行为和形成风格的桥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刚刚踏入教育行列的新教师通常都面临着“纸上谈兵”的困扰,这个时候最需要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工作,充分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要求,清楚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这种状况下,“师带徒”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师带徒”能够很好地解答新教师对于实际教学的疑问,同时培训者扮演师傅的角色在自己最真实的工作情境下给被培训者树立一个框架,帮助他们尽快明确、掌握本岗位的具体工作。

模仿教学行为,书写专业成长起点


  新教师在“师带徒”的培训中所有的解惑和实现都是从模仿师傅开始的。新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一个真实的情景演示来了解实际工作,他们在最开始只是在模仿师傅的做法和反应,并且去扮演师傅来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模仿是指教师主体通过观察、效仿、内化、表现和创新他者的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并提升教学目的性与合理性的交往活动。新教师在教学模仿中首先就是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学习,同时教学模仿也是所有新教师入职后专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师带徒模式给新教师提供了学习、观察、模仿的機会,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下会遇到的问题也一览无余,从书本转移到“战场”、从“纸上谈兵”变成“指点江山”,不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新教师成长后任教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师带徒”为新教师提供了教学模仿的机会,而教学模仿是所有新教师踏入教育行列,实现专业成长的起点和必经之路。

内化教学经验,拓宽专业成长思路


  教学模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模仿师傅的教学行为,教学模仿虽然是模仿但又不能仅限于模仿。优秀的实践者应该是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行动,虽然新教师可以学习师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特定的教学行为,但是对比发现,在日后解决同种问题时会与师傅有着相同点的同时,也有着明显不同。相关研究者认为,有经验的师傅拥有一个资料库,资料库中涵盖他过去的所有经验,实践者会反思自身所察觉或行动时的相似与相异的地方来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在这种比喻下,新教师就是没有资料库或者资料库并不丰富的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知识,通过模仿师傅的教学行为来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实自己的资料库。但充实脑中的教学经验就和学习书本知识一样是纸上谈兵,遇到具体的教学问题还是无法得心应手,方法虽“出于蓝”但只靠吸取和模仿仍然无法做到“胜于蓝”。所以,资料库并不是单纯累计经验就可以,而是把这些经验内化,通过思考和改良使这些经验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做到思考和内化,这些教育经验才能够融入自己的资料库,从而真正实现专业方面的成长。

反思教学过程,确立专业成长路线


  反思通常来讲是指对已经过去的事情进行梳理并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仅是指对于教学结果的反思,而且是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常到达这个阶段,新教师已经懂得了内化师傅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们也拥有相对来说较为丰富的资料库,这个时候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已经不能再单纯的以多少计算,而是在内化教学经验的过程中,从模仿的内容中筛选出自己的东西,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此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形成教学风格,完成专业成长过程


  经观察发现,很多情况下,同一位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教学风格往往截然不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徒弟都经过了模仿师傅、内化经验、反思过程的阶段。那么为什么形成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就源于一个问题,是每个新教师对于自我的理解不同。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拥有独立性格的个体,他们有的喜欢慷慨激昂的课堂环境,有的喜欢温馨柔和的教育氛围,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产生影响。美国“权威教师”帕尔默认为:好教师的共同特质在于他们能够将个人的自我认同融入工作,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教师对于学生和学科的认识都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认识,他们在“师带徒”中明确了教育情景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认识自我的同时把这些模仿、学习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性格,这将有助于自己教学信念的确立,也有助于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师徒模式中新教师在内化、反思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向师傅请教,从而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评价以及建议。在不断丰富、改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我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教学过程和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教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活动,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快捷途径。然而目前有的培训走了样。感觉培训的某某专家、某某教授、某某导师,享受这津贴那津贴,一连串的头衔,个个都是我们普通教师一辈子都难达到的“至高点”,不由得肃然起敬。然而,培训的“高大上”给教师感觉却是“假大空”。“行云流水”式的演示给教师的感觉就是“救火式”的培训,并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从培训的签到、考核、反馈等等环节,
期刊
由于数学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会对幼儿的理解造成障碍,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思维活动中要格外注意语言的应用,尤其是问题的设计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的适应性提问。数学思维活动中有效适应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开拓思维,多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找到多种多样的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要学会以适宜的问题引领幼儿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游戏活
期刊
课后服务全覆盖的三大转变与三大问题  文/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如果落实教育部的要求,课后服务将有三方面重大转变,包括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到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丰富的兴趣课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  而实现这样的转变,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经费问题。深圳延长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采取的办法是政府购买服务,所有经费全
期刊
编者按  教师的成长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从某种意义来说,学校教育质量由教师素质来决定的。教师的成长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一个学校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有没有向上的力量,教师是关键。  中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我们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成长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可见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创设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情境,使幼儿在愉快、多变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强健体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
期刊
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近几年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强调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和教师观点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孩子情感的目标。“返璞归真”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所需要的表达自我情感的全新内容,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感受所有的一切,回归到自然的环境中感受与创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鼓励与支持幼儿去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美在自然界随处可见  谷雨节气,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使孩子们没法到植物园进行活动,他们一
期刊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探索,主要是将项目式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的实施方式,将一部分项目活动在互联网中的平台上实施,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进行项目式学习,并最终通过互联网提交自己的项目成果,收获评价,获得学科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教师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努力寻求个性化教学的高效方法,促进教育
期刊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结合图片、音乐、文字等要素的信息载体,目前已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为适合孩子的学习认知特点,它的时间一般不长,我们力图控制在一至五分钟,往往是集中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去解决学习重点或难点问题。就实施现状而言,微课教学几乎涵盖了教育教学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所关注,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微课”概念及对当前教育的影响方面
期刊
大班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无法有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真实情境”是一种包含所有信息的综合问题情境,具有数学化、本质性和冲突性的特征,在调动大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幼儿学习动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如何利用“真实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中存在
期刊
十多年前,为了解决家长下班晚而学生放学早导致无人接送和看管的难题,广东省深圳市社区主导的“四点半学校”托管服务诞生,服务内容主要是看管学生做作业、休息,并进行作业答疑,服务目标以学生人身安全为主。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圳市“四点半学校”主阵地开始从社区转向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从看管学生、作业答疑转向“四点半课程”,学校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等第二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