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有爱的人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史怀哲传》
  作者 华姿
  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
  时间 2012年1月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兰德的一首诗歌,写得好,杨绛先生翻译得也好,每每读到,总有一种高贵而独立的力量吸引着阅读者。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天堑般的鸿沟。这对于刚过而立之年即决定前往非洲部落的史怀哲,我想我懂他抉择的艰难甚至痛苦。传记里详细记载了他的家人对他这一决定的反对。他所处的时代一点也不比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好,狄更斯的“时代论”适用于任何时代,所以,我不会以为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做那样一个决定比现在容易。
  那时的他,已经可以用世俗的标准定义为“成功人士”:有着音乐家的美誉,拥有两个博士学位。更難得的是,他30岁之后和一批新生代大学生一道攻读医学,直至38岁拿到该领域的博士学位。
  一切要回归到他的家庭: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家庭,身为牧师的父亲和智慧贤良的母亲。还有他的家乡,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淡泊的欧洲村庄。这给了他一个品格养成的良好氛围。
  在《圣经》中读到耶稣说:“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史怀哲一度不明白这句话对他意味着什么,直到有一天忽然彻悟:“如果我幸福,我就必须为这幸福做些什么。我必须做些什么来回报它,否则,我就在亏欠。”这样的解读,使他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30岁前,为学问和艺术而活;30岁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
  半个世纪后的1954年,当时年已79岁的史怀哲站在奥斯陆一个演讲台上发表诺贝尔和平奖获奖纪念演说时,他的《敬畏生命》已成为生命伦理学这门新学问的奠基石。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他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世界,但是,他同样宣告,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并且,他坚信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这位活到古稀之年依然在非洲最贫瘠的土地上亲自劳苦耕作的老人,终于胜过了世界:未开化之地的黑人开始学会劳作,学会爱,学会忍耐,学会理性对待疾病……直到开始称呼他“我们的老爸爸”。
  一个堪称社会上流贵族阶层的欧洲人,带着爱妻选择生活在当时仍是荒蛮之地的非洲丛林,亲手搭建木屋,并时时面对死亡的考验。不要以为这样轻描淡写的描述意味着简单不过的故事,不!那是一种怎样艰难的人生时刻,他要耐心地告诉那些丛林部落的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接受治疗后不要顺手拿走医疗器械;他要防止疟疾等形形色色的传染病;他要不遗余力地用实际行动爱这个丛林里的每一个生命;他和妻子冲进雨幕营救濒临死亡的病人;他在浑浊的河流里拼命游泳只为躲开马上会要他命的犀牛;他在烛光里孤独地祷告,泪流满面……
  远离丛林的世界在做什么?一些国家在发动战争,无数条生命在战火的硝烟里失去。
  当人类没有爱,和飞鸟走兽又有何异?
  爱人如己的史怀哲呼吁人们敬畏生命,因为只有人能够释放爱给这个星球。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履约。
  如今,史怀哲已离开这个世界近半个世纪,他那独特的高贵的独立之爱却永存。
  他和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也因此更显伟大。
其他文献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有两个世界闻名的“制作工厂”,一个叫La Masia,培养了瓜迪奥拉、梅西、哈维、伊涅斯塔这样的足球巨星,闪耀诺坎普。另外一个叫El Bulli,是分子美食的发源地。  分子美食是什么?这门学说英文叫Deconstructivist,人们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改变食物的形态,但并不破坏食物的核心味道。进入你口里的可能只是一道虚无缥缈的烟雾,它给你带来的感受与品尝红烧肉差不多。再比
期刊
职场名人语录  扎克伯格  并不是我所做的每样事情都是我已经想好的,在Face book成立的第一年,我们感觉好几次都要失败了,害怕Google可能会推出一个同样的产品,然后我们就估算他们会花多久的时间来做这个产品……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在这个快速变幻的时代,不冒风险的人注定要失败。  马云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的,但是有人会成功。谁会成功?你勤奋、你执著、你完善自己、你改变,这样的人会成功。
期刊
谈到盗博物馆,实在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有些警界的朋友也有意无意地撺掇老萨把它写写,免得破不了案矛头都指向警察。现在有些博物馆的保安之懈怠,的确达到让贼吃惊让警察也吃惊的地步。  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如果有人看过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赝品》,可能还记得赫本扮演的业余小偷与专业的博物馆保安专家之间有段对话。专家问赫本,你要是博物馆的保安,整天对着一堆不属于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偏偏还得小心伺
期刊
一个女孩子,家境贫寒,19岁的时候认识一个成熟男人,那男人对她无比体贴关心,不仅为她的所有生活买单,而且即便是她家里的麻烦事也都责无旁贷。她毫无悬念地被他俘虏,那时她刚上大学二年级,之前没有任何恋爱经历。她想这就是爱情了吧?所以尽管同学都看不起她,认为她傍大款,但她不在意。他使她从一个丑小鸭变成了骄傲的公主。  她后来考上研究生,想着将来就嫁给他,给他洗衣做饭生孩子教育孩子长大。她24岁了,也该考
期刊
大慕爱酒庄或许是见证中国人热衷欧洲葡萄酒、奢侈品和旅游的最佳隐喻。它拥有圣殿骑士的传奇历史,位于法国久负盛名的波尔多中心地区的葡萄园,新主人张金山是蜂拥而至的中国人之一,他们在欧洲各国遍寻满足中国国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事物:法国红酒、奢华旅行、外国汽车和时尚服装。“在中国人看来,波尔多是葡萄酒天堂,不仅在于美酒,还因为独具法国印象的风景和城堡。”大慕爱酒庄主管李丽娟(音)说。  波爾多加伦河沿岸
期刊
《浮生一日》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等  制片 美国  时间 2011年07月24日    时下的科幻片很喜欢“平行空间”这个概念,其实仔细想来,当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演绎各自的人生时,不也好像是生活在互不干涉的“平行空间”吗?人偶尔会有“与此同时,别人都在做什么”的好奇心理吧?  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里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的生活片段被装入了一部历时95分钟的纪录片中,犹如一枚时间囊,装载了
期刊
“当光照进黑暗,黑暗却不接受光”,记得最初读到《圣经》中的这句话,顿感醍醐灌顶。因为它的潜台词是,黑暗无法逃避被光照亮。在影片《街頭日记》中,格鲁维尔老师就是那一道亮光。这部由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让人为这个世界如今有这样的光亮而由衷地高兴。  电影的序幕在一个充斥着枪弹硝烟的混乱城市拉开,女孩儿艾娃顷刻间失去了哥哥和父亲,继而被卷入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我在斗争中学会坚强”,女孩儿理解了暴力与
期刊
你的帅与我何干  在清晨拥挤的电梯里,好几个女孩子跟费若林打招呼,语气中是昭然若揭的殷勤。我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他帅得令人生厌。那时的我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有钱有权以及长得帅的男人有着充满尊严的厌恶,甚至是仇视。所以,那天下电梯时,当那些女孩子纷纷给费若林让路时,我扬长而出,为自己跟这样一个“贾宝玉”在同一层办公深感耻辱。  那是我去公司的第一天,当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把我送到费若林的办公室时,我突
期刊
书名《复活节游行》  作者 [美]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 2009年11月    母亲格兰姆斯夫人,姐姐莎拉,妹妹艾米莉,这个组合让我想起苏童的《妇女生活》。女人的命运总有着说不清的相似,相似的缺失,相似的欲望,相似的结局。但比起苏童,耶茨笔下的女性似乎更平实一些,她们不是旧时上海的闺秀名媛,只生活在70年代美国的普通家庭。母亲离婚了,两个女儿必需和母亲迁徙在
期刊
在北京乘長途汽车,中途上来了几个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笑嘻嘻的十分讨喜。也许是注意到了我的视线,他走过来问可不可以坐在我旁边的空座上,我点点头。    不知道离我要下车的地方还有多远,我转头向坐在旁边的小伙子打听。小伙子很热情,但说话颠三倒四,我有点儿奇怪。他看我没有听明白,换了个腔调,开始往外冒外语。我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往外冒外国话,不过他冒的是韩语,我冒的是英语。“你是韩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