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feng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音乐课堂情境环境。
  【关键词】音乐 情境教学 生活展示 视听同步 表演体会
  时光飞逝,转眼间,从我踏上工作岗位以来,五个学年过去了,这五学年带给我非常丰富的收获和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境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音乐课堂情境环境。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感触最多的音乐教学当中的情境教学,说一说我的几点小感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我会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多去外面走走,并记下当时的环境,情景,心境等等,在课上我就尽量用言语带他们回味那一刻的感触。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回味把歌曲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用心启迪,视听同步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录音再现
  比如在教学《森里中的回声》这一课时,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来自于大自然的自然声响,闭上眼睛幻想着此刻正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说到“这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
  2.图像再现
  例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学生们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学生们扮游客,多媒体上播放着草原观光片,,画面展示着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悠扬的内蒙古长调,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教室里学生们模拟情境,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三、表演体会
  1.信心激趣
  记得在初二年的音乐课上我开展了“学生K歌赛”,让学生们准备自己喜欢的歌曲到课堂上展示,轮流PK,还记得在一个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马铃艳一起唱。当她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同学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学生们表现的劲头更大了。
  2.说出来
  说,不仅是一个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聆听质量,调动全班的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
  3.肢体体会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熟悉,而且每一句的弱起小节学生们不容易掌握,学生们大都对旋律很熟悉,如果纯粹教唱肯定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我就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并简单的进行歌词教唱,然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特地从网上学习了这首歌曲的手语,经过整合后表演给学生们看,并让他们跟着我一句一句的把手语给学下来,学习过程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跟着歌曲的旋律展示他们的肢体语言,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刺激他们的感官,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海量的网络参数的调整及用户数据分析,工作量越来越大.目前,运营商提出了ANR(Automatic Neighbor Relation)(自动邻区关联)功能,目的是希望实现
短波通信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短波天馈线系统复杂,对建设场地要求高,通信质量不稳定.本文对短波通信工程天馈线系统涉及到的链路预算、天线选型、馈线设计、天线场布置、天线
【摘 要】《纲要》中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而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主动阅读 习惯 自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 ,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摘 要: 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虽然高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上有所改进,但要真正扭转作文教学中的误区任重而道远。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作文教学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初高
微课作为新兴事物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微课的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使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
【摘 要】对于幼儿而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由于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那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他们尚未明确但有价值的内容中,有选择地直接提出主题,生成内容推动幼儿学习。  【关键词】科学教育 幼儿 生成内容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柳”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早春萌发,预告春来;枝条轻柔,撩人情思;飞絮飘扬,触人感怀。柳又极易成活,屋前宅旁,随处可见。古诗词中大量抒发离愁别绪、乡思闲愁等情感的作品都运用柳来表现。本文辨别古诗词中“柳”与“杨柳”的名称,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柳的意象。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柳” 意象分析    古典诗歌之美往往在于意象的建构。明人王廷相认为:“
【摘 要】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生活教育 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  陶行知的一生是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谋求以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改革旧教育,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追求“生活教育”,呈现现实情景  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