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野菜,儿的粮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南太行东麓的农村,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土薄石厚,干旱少雨,地少产量低,我们姊妹六个,仅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活,因而生活十分艰难,缺衣少食,常常忍饥挨饿。当时是大集体时代,以粮为纲,一切服从上級命令。由于干旱少雨,所种粮食品种很少,且多年不变,夏粮小麦,秋粮谷子红薯。
   因为穷,吃不饱,这可难坏了以做饭为第一要务的娘!但也没难倒娘,娘是做野菜的高手。家乡山高沟深,杂草灌木丛生,植物物种丰富,给娘做野菜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
   “年好过,春难熬。”这是娘常说的一句话。春节过后,漫长的春天来了,青黄不接指的就是这个季节,每一年的春天,娘都为做饭发愁,在树叶没有长出长成之前,只能吃往年预留的干菜,有白萝卜干儿、红萝卜片儿、南瓜脸儿、茄脸子、干豆角等。用水泡泡,大火煮熟,用抹布包住把水分挤出,铁锅一炒就好了,只放盐,不放油,娘无油可放!还有红薯叶、萝卜缨,那都是先年秋天刨红薯前、刨萝卜前薅的老红薯叶和萝卜缨,晒干,吃时用开水冲开,喝菜饭时当青菜下锅,当粮食吃时炒半锅吃吃,每人大半碗。还有用白萝卜缨沤的酸酱菜,很像现在的酸菜,只不过是用刨白萝卜时的老萝卜缨,煮熟后压到缸里,经一冬发酵沤成的。因为资源丰富,每年都沤一大缸,甚至更多,吃老长时间。
   清明过后,天逐渐暖和,树绿了,山青了,当年的野菜下来了,娘也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什么东西娘做不成菜。泡桐叶,嫩一点的折净煮熟就能吃。秋天桐树叶老了,娘就让我们够发生了“凤凰台”病变的桐树叶,那树叶很小很薄,永远不会老。除了桐树叶,还有桐树上的桐树花,吃法更简单,一煮就熟,冷水一过,凉拌最美,清香,还带有桐树花特有的甜味。 还有杨树,较嫩的杨树叶也可以吃。因为苦,杨树叶需用冷水泡一天脱苦,再煮熟就能吃了,可调可炒。说实话,杨树叶不太好吃,因为有苦味,叶又厚,不太软和,口感不好。
   香椿是美味,大家都喜欢。提起香椿,还有一个故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那香椿树不多,俺家也没有,每年春天香椿下来,常有山里人挑着香椿来村里卖,但娘没钱,从来没买过。不过,我认识香椿树,也认识香椿,在香椿罢市时去别人的树上遛过,也偷过!应该是我七八岁时的一年春天,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邻居家一个小男孩一起,背着粪箩头去拾粪,那天运气不好,拾的粪不多,傍晚便无精打采地往家回。当走到离家三里的东头村北地时,路边的几棵香椿树引起了我俩的注意。发红发黑的树身,笔直笔直的树干,树上的叶子青里透红,这不正是香椿的特征吗?对,绝对是香椿!因为树高,没人够,被我俩发现,又没人看,何不顺手牵羊。一拍即合,最擅长爬树的我俩,分别爬上两棵树,偷了两捆香椿,塞到粪箩头里回家了。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两捆香椿放到娘跟前,让娘给我做香椿,我要吃凉拌香椿!娘拿起一捆,闻了闻,摸着我的头,看着我无奈地说:“傻孩子,这不是香椿,是甜椿。路边哪会有香椿呀!就是有,也轮不到你够呀!”看到我可怜失望的样子,娘又微笑着说:“孩儿,没事,这是甜椿,虽然没香椿好吃,但也能吃,娘给你做凉拌甜椿吧!”当晚,娘给我做了一碗凉拌甜椿,虽没有香椿的香味,但也不苦,还有淡淡的甜味。原来,椿树有香椿、甜椿、臭椿三种,香椿最好,美味极了,臭椿最差,确实有臭味,很难闻,根本不能吃,甜椿则不然,虽然不香,但不臭不苦,还有清甜味,可以吃!这次我就吃到了娘做的甜椿!
   还有好多野菜娘都给我们做过,柳荀、山桃叶、储桃叶、槐叶、皮连豆、马荚豆、洋槐花、马齿菜、苋菜、灰灰菜、扫帚苗、猪毛英、南瓜秧、南瓜花、茄子皮、核桃楛穗等。最好吃的是洋槐花,清甜爽口。最难吃的是核桃楛穗,苦涩难嚼,还不好消化!还有用柿子和秕谷做成的炒面!
   一年四季,除了红薯下来的季节吃红薯,主食硬食就是娘蒸的红薯面窝窝。红薯面就红薯面吧,娘非往里面掺点糠不行。糠窝窝大部分凉吃,又硬又碜,糠还垫牙,真难吃。我好几次抬着头问娘:“娘,啥时候咱家窝子里面能不放糠了?”娘总说快了!后来,真的不放糠了,纯正的红薯面窝子,堆形空心,尖尖的,我人小饭量大,一次能吃一个多!再后来,有红薯面玉米面二面馍了。再后来,玉米面黄馍、玉米面白面二面馍、真正的小麦白面馍!
   时代不同了,吃野菜成了时尚,烤红薯煮玉米成了美食,我虽不想吃,却不是不曾吃,而是吃烦了,吃怕了!但想想过去,还是要感谢它们养活了我。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一书
其他文献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雪山诞生,一直流呀流,经过草原、山野,路过村庄、集镇,努力地跨越着一切障碍,不知行进了几百几千里,一心想汇入梦境里的大海。   但是,当这条河流遇到沙漠的时候,它意识到已无法前行,它的身体在一点一点被沙漠吸收、消失,即使大海就在沙漠的另一边,它似乎永远也无法抵达。它一边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欢快潮声,一边努力阻止着身体的消失,但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一次一次的挣
期刊
在五姐妹中我排行为二,母亲说,我出生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那几天中,母亲忐忑不安,害怕我是个瞎子。当我睁开眼哇哇大哭时,母亲悬了几天的心才落地。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巷子里的流言蜚语是我婆和母亲之间的导火索,四岁那年冬天,脾气倔强的我成了她们婆媳战争的牺牲品。那晚,我撕心裂肺地哭了大半宿,第二天右眼就斜视了。   记忆中,第一次被人耻笑哭着跑回家,面对我的质问,正在纳鞋底的母亲怔住了,扯了半截线绳
期刊
观汉江云海,我来到漩涡镇,顺便到滩上老街去看了看。   滩上的老街,繁忙了千多年,如今只剩几户人家,有青石板明朗朗地匍匐在街面上,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滩上的河边,已看不见码头的影子。码头上的石坎梯子,隐蔽在杂草丛中,唯有凸出的几个石条依稀可见。   在此处,碧波荡漾的汉江,与凤凰山溪流汇聚而下的冷水河相遇,冲击出一个大水湾,形成一个滩。滩上的江流,在这里平缓地迂回,旋转着一个大场面,人们叫它漩涡
期刊
我见过父亲在傍晚收工的时候,他大喊了一声:“我们家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   那是一个中秋节的傍晚,太阳火红地在西天沉降下去,就像是忙碌了一天逐渐疲惫的父亲。新稻堆在了场上,一个季节的收获已经一目了然。父亲的感谢也是由衷的,他是这堆谷子绝对的主宰,但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依旧顽固地恶化,入不敷出的日子依旧捉襟见肘。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他属牛,乳名也叫“小牛”,在生产队也是“用牛”的。他痛恨这个名
期刊
周末,我坐客车回巴镇探亲,巧遇今年的第一场雪。星星点点的雪花在寒风里飘摇,有的飞向远方,有的落在略显萧索的街上,使人沉闷而压抑。   当我下车站在一家商店的屋檐下等哥哥的车时,一个穿黑色皮夹克,二十多岁光景的男人走了过来,带几分怀疑的神色说出我的名字。我仔细观察他,黑脸,小眼睛,长嘴,与20年前那个叫莫日根的男孩如出一辙。   他确定我的身份后,张口向我要了20元,说自己出门忘带钱,烟瘾犯了,
期刊
又到中秋,月儿又圆,我又想娘了。   中秋之夜,我回到流沙河老家,坐在屋后山上为娘建的“娘月亭”上,明媚柔美的月光尽情地挥洒在四周的山林。娘在对面竹山里永远地睡着了。远山近黛、层层叠叠、树影婆娑,朦胧中好似娘正微笑着向我走来。我与娘、亭与月、故乡与边塞……   娘15岁嫁入何家,那时家中仅有两间破旧的茅草房,真是徒有四壁,一贫如洗,烂木板床上的补丁蚊帐都是娘用稻草搓成的绳子撑在4根竹竿上。为了
期刊
后院的广成姥爷家有一眼井,谁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年份了。据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回忆,他的曾祖父说过,打记事起就一直吃这个井里的水。   这眼老井很深,大约有十五六米的样子,水面距地面约五六米。井台四周略高于地面,用四块南山石板铺就。井口外方内圆,石头砌的井沿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了好多深浅不一的印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和不知名的小草,常年湿淋淋的,早已看不清井壁砖石的模样。   老井是慷慨的,一
期刊
他说,第一眼看到我的那瞬间,心里说,这小娘以后福气蛮好(我们这儿人把女孩子叫小娘)。潜台词是,嫁了他,我会成为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这话说的是20年前。20年,是什么婚呢?瓷婚。我们两人那天在一个饭馆里吃完饭,算是一个庆祝的仪式。   说说烧菜买菜那些事吧。结婚前,我们俩都不会。他买菜我烧饭,我知道我的手艺不怎么样,不过他不挑剔,总会说“会做就好”。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他印象中我不是个会干家务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在母亲的张罗下,卖掉祖上老房子,在城区盖了一栋两间的小楼,有了一方十几平方米的院子。母亲喜欢在院子里种花,我则想着栽树,折中一下,栽了三棵开白花的广玉兰——院墙外一棵,院墙内两棵。广玉兰很给面子,一栽就活,且三五年就枝繁叶茂。春夏之际,玉瓶般的白花,霓裳片片,在阳光的照耀下,跳跃在茂密的绿叶之中。望着那天仙般的花朵,母亲点头微笑,我也为栽对了树而得意扬扬。   逝者如斯夫,白驹过
期刊
秋天,柿子树上的柿子正开得花碰碰的,斑斓的叶子比蝴蝶的翅膀还好看。我妈坐在柿子树下使针线,正说话的当儿,她的电话响了。她眯着老花眼看了看,就找一个平日里通话效果稍好的地方,与她的儿子说体己话去了。我们都懒得挤着耳朵去偷听,不外是说她的儿子都快30岁了,要赶紧找个对象,让她快些抱上孙子的老话。这些话,连风和空气都听得熟悉了。   她接完电话,眉头上一阵喜色掠过,又一阵忧愁袭来,再一声叹气,又低头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