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追问升华课堂阅读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23388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最佳途径。不少教师虽也重视阅读教学,但更多是站在应试角度去剖析,而没有立足于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课堂是学生的,同样阅读也是学生的,过于“放羊式”的阅读,会让学生阅读“不求甚解”,但更多会让其阅读成为“碎片”。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最根本的还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多重追问,助力学生思维拓展,在实现课堂阅读升华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一、立足文本解读,借助追问丰富文本
  1.結合文本人物追问,洞察“说”的缘由
  言为心声。文本语言对话,乃至语言神态,都是文本人物内心的一种反映。要走进文本,必须要走进文本人物,通过与文本人物对话,理解其思想动态,继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为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思想及作者写作意图奠定基础。具体教学中,只有紧扣人物语言与神态,并且通过多重追问,进行互动,在丰富文本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让学生逐层深入地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多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说”。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一课中,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情节的相关说话神态、动作描述,如“想了一会儿”“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词语的教学,教师如果不提醒,学生也许很容易忽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说话前要‘想了一会儿’,在面对秦王时为什么能够做到‘理直气壮’‘大大方方’?”通过点拨思考,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运用这些词语,一方面说明蔺相如是经过思考的,是有把握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自己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2.结合人物动作追问,洞察“做”的缘由
  人的动作,是受自身情感支配的。同样,文本人物的动作,也反映了文本人物内心真实的思想动态。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互动方式,认真研读文本人物的动作,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继而理解文本思想,把握文本主题。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连续追问,并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并列进行,而是一层连着一层,层层推进,在实现课堂教学精彩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中“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这一句中,针对抡手榴弹的动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模拟动作,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是为了扔得更远”,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动作,其目的是什么?”这样经过教师一追问,不少学生都能想到,宋学义的这些动作行为与其内在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为了突出战士对日寇的仇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主题,也让阅读教学得以升华。
  二、立足自身体验,借助追问丰富感知
  1.通过换位思考,在体验中追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互动,以便能够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本主题思想。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矛盾冲突处,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自动“代入”文本人物,结合教师多次追问,继而逐层深入,积极揣摩文本人物的思想动态,为真正读懂文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奠定基础。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这篇课文,最后一句“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从侧面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现场观众的角色亲自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在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后,教师可以再通过问题进行多重追问,即“江水普遍上涨了两丈来高,这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江水涨了这么高”“侧面说明了钱塘江大潮什么”等等,为文本的深刻理解创造条件。
  2.通过情感孕育,在激活中追问
  文本是作者情感积蓄的产物,文本一旦失去了情感,就变成了文字的堆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掌握写作技巧,更要通过与文本、作者进行多元互动对话,实现情感传递,继而实现情感叠加,在丰富文本情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盼》这一课中,最后一小节“跳跃”一词,从中可以看出文中“我”内心的喜悦。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铺垫,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渴望的是什么,一旦得到了,心情又会怎样?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唤醒学生生活的体验。在他们情感被激活后,教师可以通过连续问题进行多重追问,即“这跳跃表面是写雨水溅落的‘动作’,实际上写出了‘我’什么样的心情”“‘我’是因为下雨喜悦,还是因为什么而喜悦”“这里与课题《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等等,以便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我”,在更深层次理解此时“盼”的渴望。
  三、立足创作实际,借助追问丰富积累
  1.把握首尾,在迁移中追问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素养的提升最终体现在运用上,这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体现。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更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从文本词语积累、句子表达乃至篇章结构中借鉴迁移,在实现自己写作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使阅读教学实现升华。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这一课中“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这最后一段中,表面上看似乎与文本内容关联不大,实际上却点明了文本主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重追问,即“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最后一段与上面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能否直接去掉?”等等,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可以从中明白,这一小节重在照应课题,点出文本主旨。接着教师进行随笔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句式训练,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2.把握标点,在应用中追问
  标点符号也是文本的一部分,在学生习作中,只要标点符号运用得当,照样能够增添文本色彩。遗憾的是,针对学生表达训练,专门的标点符号运用训练却不多,这也给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留下遗憾。因而在其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标点符号,通过多重追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且进行有效迁移,推促他们准确运用。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一课中,“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起来最大的速度是七十二千米每小时”,这里隐藏一个破折号。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破折号进行多重追问“为什么要用破折号”“破折号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等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研读文本,尤其是破折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这里破折号重在解释说明。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随笔迁移,让学生借助语境使用破折号,以便能够理解、巩固、掌握。
  总而言之,阅读指向写作。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追问文章的创作背景、追问线索、追问文章中的矛盾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步步追问,层层深入,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最终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要素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重视对传统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方法等全面的创新和变革,以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灵活运用语文要素,构建高水平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收获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要素概述  所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小学的“思政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特别注重“生活性”,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规范、法治观念、国家意识、心理健康、文化自信、人生价值等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逐步形成基本的道
期刊
基于语用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感悟,指向学生的语言活动。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这一概念后,各种语用训练层出不穷。所谓语用教学,是指教师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但是,不少教师没有准确理解语用教学的本质,一味地陷入训练的泥潭,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对于语用而言,最根本的就是立足学生实际,基于语用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
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将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向他们渗透基本的美育理念。因而,针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要回归本真,朴素一点,实在一点。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构建小学美术童真课堂的策略。  一、以童心为主导,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其他课程,小学美术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毕竟在他们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挂在天上的太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学习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运用。教师要开展“语用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涉及最主要的内容是识字、写字,在低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语用”教学属于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以下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语用训练,从而在高效的语用训练实践中,使语用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引导朗读背诵,促进“语用”积累  有句话说
期刊
表现学习,是指在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方式行事或活动,表示、显现自己的长处,也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作风或言论等以及对内心需要做出反映时呈现的态度。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核心,运用“问题”或“问题串”进行教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块块石子,无不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巧妙设计问题,促进“表现学习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科目,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及运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关键放在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上,即语用训练。通常情况下,语文教材中的字、词,文章的段落或整篇文章,以及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语言的表达能力、修辞方法等都是进行语用训练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对学生年龄需求和实际知识掌握情况有效开展语用训练,是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具备例文仿写能力,即能够根据所给图片与实物,结合具体要求列出简短标题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从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听、说、读上面,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一线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单元话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当“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围绕“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阅读课上的练说和练写,理应是基于单元语文要素,以教材亮点为例的精练,“读”为“写”提高范式,“写”再反过来促进“读”的深刻。如此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方能真正带动学生阅读素养和语用水平的提高。本文以《穷人》一课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则突出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共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如何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究过程的研究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找到了一个以问题驱动为抓手的教学方式。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一系列问题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合理呈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包括反映数学本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