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之念,一念执着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爱情这一主题都是文学作品中生机勃勃的种子。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歌,在《诗经》中大约占三分之一,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这种出自于民间创造,充满了人类社会的原始和野性,是诗经中最为出彩并且久久传唱,至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关键字】:婚恋诗;礼学;精神意义
  在《诗经》中,我们随处可见描写男女相约、歌唱男女相悦的情景,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心流露,那才子佳人延续了千年的风流婉转,那清新自然的格调,那明朗昂扬的节奏,充满了原始的生命与活力;也可以见到“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因为相思带来的痛苦与煎熬;因为生命的短暂,感受的爱情的弥足珍贵。当人们处在欢乐的爱情之中,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的流逝,每一时每一刻的等待,都是一种煎心的痛苦,至今依然可以动人心魄;而“絺兮绤,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们亦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哀莫大于死别,悲莫大于生吊的沉痛,复杂真挚而感人。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美人的欣喜
  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邂逅”,这一古老曼妙的词语,不仅在“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唐风.绸缪》)和“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中得以体现,这种在爱情中极美的情致体验,在《诗经》中,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源头。与美人邂逅相遇,欣喜若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是两情相悦的最美时刻;更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难成眠;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焦灼等待难耐徘徊;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魂牵梦引痴情苦恋。我们从初见美人的欣喜中,找寻那一刻即永恒的回眸。
  1.《周南·关雎》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关雎》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周南·关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爱情的诗作。它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却顾虑重重,于是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与她接触,相恋,甚至成婚结偶,不敢当面表白,只有沉浸在自己对爱的幻想之中。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羞涩,孔子将这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开头,无非是在向人们传颂和标榜这样在“礼”的范围下,克制自己情感,以“淑女配君子”的符合民族婚恋观念,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典型标本。这首诗也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被世俗认可,被礼乐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所认可的恋爱婚娶道路。
  爱以礼,求以礼,婚以礼。这样植根千年的婚恋思想礼教观念在现世对那种打着爱情旗号,试图占有青春貌美抑或金钱的所谓爱情,始终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但我们依然相信爱情并非在这样的礼乐所容忍的范围内才能开出极致的花朵,无论是现世还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那种超越礼乐约束,门第阻挠爱情的讴歌和向往。
  2.《邶风·静女》
  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抓不着,说不清道不明,而《静女》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话,让爱这样的抽象概念,真真切切存在于人们眼前。因为它真实美好—诗歌中等待伊人的男子情感真挚,诗中的静女文静美好,令人
  神往。
  全诗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有趣。无论是男子欣喜若狂满脸爱意的神态,还是女子教化的容貌和活泼可爱的性格,写神写形皆妙,在艺术上,采用直陈其事的“赋”的手法,用洗练的词句,写出了约会的进程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景的描绘,还是小伙子抓耳挠腮的动作,生动细腻的传达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了男子的痴情等待。
  真实的情感诉诸于极致的艺术手法的描绘与表达,使得这首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始终有其极致的魅力。
  3.《秦风·蒹葭》
  被牛运震誉为“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的《秦风·蒹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女人与水组合而成的朦胧美效应,很多人赞誉这在水一方的伊人何其美好,但就因为这种“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的苦恋苦求而不得,在古往今来不知把多少痴男怨女折磨欲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个深秋白露霜凝渐浓,芦苇青郁苍翠的清凉景象中,注定这个爱情故事,会笼上那如同苇花白露般迷茫的伤感。秋水茫茫,秋景寂寂,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痴迷于情爱之中不可得,时常会有这种失魂落魄的感受,而《蒹葭》早就把这种情感描绘的入木三分,反复吟唱“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不管是于读者还是作者都是一种虐心的煎熬,更不用说是处于此种情感纠葛中的主体。
  如魅影,如游仙,飘忽不定,牵肠挂肚!配以蒹葭、白露、秋浦,愈发显得难以捉摸,神秘、眩惑、难舍,甚至令人痴狂,正是这是首诗歌传递的情感魅力所在。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又跟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主题相契合,也与沈从文笔下给予翠翠那个飘渺的等待不谋而合,这便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美丽与哀愁的滥觞,在淡淡的哀愁中坚毅地执守,在悠静淡远中诠释爱的定义,《蒹葭》给予的便是这种美的极致与审美价值。
  同时《蒹葭》应该是《诗经》中最广为人知的诗歌,这种独特的《蒹葭》模式,所折射出来的内涵虽然不如《关雎》那样耐人思索和寻味,但是透过如此千回百转追求无望的历程,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种“水”的意象所代表的阻挠。这种悲剧正是爱情悲剧(包括我国古代和西方)的基本模式,也是现实爱情悲剧的缩影,这一模式仿佛一语成谶,在后世往复回环,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中多少痴情男女在此轮回中灰飞烟灭。这种由于“水”意象所代表的阻挠可能是门第之礼,可能是世俗之礼,可能是时间的差错,总之是无法逾越的。相爱双方难分难舍不愿放弃,却又不敢不顾不能逾越这种阻挠,显示出深婉的悲伤,笼罩着浓厚的悲剧美的色彩。   “秋水蒹葭”这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遇合无期的焦虑迷茫,是后世文学悲秋情节的渊源,更是凄苦冷美,各种苦逼情思的源头,诗中所折射的文化模式,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外化为各种形式,绵延数千年。何其凄冷,何其虐心!个人以为舒婷《神女峰》所表达的炽烈,才是爱情的完美表现形式,诗经305篇,我坦言,最难承受,便是《蒹葭》。
  4.《郑风·野有蔓草》
  “邂逅”,意为不期而遇,这一美妙的词语,出自于这篇《野有蔓草》,《毛诗序》认为“《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这是《毛诗序》对其背景的研究,这对男女之间的爱情发生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而宋代的朱熹看到此诗时言道:“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能看到朱老夫子这样客观而又坦然的评论实在难得。抛开此诗的写作背景,单单是邂逅,便让人心驰神往。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万般美好始从邂逅开始。“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优美的诗句,比之《蒹葭》,好上千万倍。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最美丽的时刻,便是在不期而遇只时。只因为那一刻眼神的交汇与回眸,难怪闻一多先生给《野有蔓草》给予了一个场景:深夜,初春叶草,露珠满地,与良人相拥。何其美也。正如沈从文当年热恋的时候,写信给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而这“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才是多么难
  得呀。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正如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然的时候,邂逅相遇,该是怎么样的福泽深厚啊。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轻提笔处说相思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相思”主题也像是古今诗文中绵绵不绝的溪流,从悠悠远古,涌流至今。《子衿》即有语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夸张和比喻,表达了对意中人强烈的相思之情。说不明,道不尽,不敢提,不忍碰,便是相思。无论是在后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抑或“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我们都能够在《诗经》这一伟大的源头,找到其发端。
  1.《陈风·月出》
  月亮,是中国古代相思之情的迷离惆怅的意象,而《月出》,便是这种迷离感伤的滥觞,她使得诗经中的月亮,一出场,便惹上了相思的色彩。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曾经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味:“其情调的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凡珴令(小提琴)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
  迷离的意境,惆怅的情调,夜不能寐的男子,在朦胧的月色中思念那窈窕美好的美人。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而涨潮在《幽梦影》中说到:“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2.《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来解读便是“你的衣领”,在我读来跟辛晓琪的《味道》所表达的思念之情如出一辙,不过是一柔美婉约,一直白炽烈。可见,相思之情,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子衿》运用“起兴”和复沓的手法,将相思之情,描绘到了极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修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在开放的《郑风》中,《子衿》有着难得的内敛与含蓄,比之于热烈的《溱洧》,它更多了一分雅致与韵味,更令人回味无穷。其实思念就是这般悠远吧?王维对着红豆思念故友,思绪也飘向了南国。《子衿》则在思念着青青的衣领与玉佩——有时候,一些“身外之物”确实更容易牵动情思。思念因悠远而有意味,思念因信物而有所寄托。
  3.《王风·君子于役》
  元稹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压力,世事的琐碎使人哪里有精力来呵护炽热的爱情?最基本的生活都缺乏保障,再多的精神承诺都是空谈。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是位典型的下层农家妇女,她的生活不仅缺乏经济上的保障,还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压迫,不能感受完整的家庭温暖,时时刻刻都苦苦等候她服役的夫君归来。可是太阳下山,鸡回窝了,牛羊也回圈了,但是她等的人却不知在承受着怎样的辛苦劳作,无法回到家中与她共享欢乐。人等待久了,会累,她只好自言自语地叮嘱她的丈夫,像他就在旁边似的:“君子无役,苟无饥渴!”不知道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她所思念的人是否最后回到她的身边?最怕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那样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最怕“此情可待成追忆”那般,孤苦伶仃,寂寞终身。
  不晓得《君子于役》这类诗是否开启了后世的闺怨诗,但《君子于役》又比闺怨诗少了些许怨与悲,它所流露的情绪,主要偏重于思念。虽然女子万般想念,可是却几乎看不出埋怨之情,着实温厚可以。
  4.《周南·汉广》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这位轻年樵夫的胸怀和对待爱情的态度,值得我们称赞。他偷偷地爱上了一个姑娘,而这位姑娘对此一无所知,她就要出嫁了,娶她的却是别人!中间两章对于“汉广”、“江永”的反复吟咏,已是樵夫痴情幻影破灭后的无限失落之感。但他很理智,这种理智净化了他那深深的哀愁和缠绵的情意,唱出了一首动人的歌,他用这首歌向姑娘告别,也向自己的一个梦告别,反复唱到:“不可”、“不可”、“不可”…将全部的感情深深地掩埋心底。
  人们耕耘就是为了收获。有人为耕耘之后毫无结果而哀伤,这完全值得同情。何况这一曲哀歌已经成为人们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唱。这种光明不只是出现在一则故事的结尾,而是闪耀在整个生命历程之中。   三、别离悲伤的怨歌—或是哀怨无奈,或是失落后的生命力
  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妇女就成了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谷风》、《氓》中的女人主公遭受遗弃,绝不是偶然的事情,也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其关键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刻画,通过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1.《邶风·谷风》
  每次读《谷风》,心头如同被密密的小针在一遍一遍地扎。听弃妇在诗中述说着丈夫的无情,但每一个字却透露出她自己的痴情。人们常说元稹是个薄情之人,可是元稹不曾忘记早逝的结发妻子、那曾与他共患难的最亲的人。如今,与《谷风》里的这位丈夫相比,发现元稹对故妻的想念是多么可贵。万时华《诗经偶笺》有很精彩的分析:“古今弃妇吟,此为第一。情词婉恻沈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欲绝。首章宽说情理,未粘着自家身上,然下语动人。谷风可以极妇人之常,葑菲可以御夫妇之变。”
  他在门里,她在门外,只是,这距离从此一生一世。
  2.《卫风·氓》
  这首诗,也是一位弃妇诉说她那段让她痛苦的爱情和不幸的经历,诗中满是她的苦楚和悔恨。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相识相恋,最初感情也不错,算得上是自由恋爱的婚姻了,可是她婚后并不幸福。繁忙的家务活令她苦不堪言,而更令她难以承受的是丈夫的二三其德。他不再专一,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忠诚。
  人们的印象中,爱情的失落者一般是女性,所以她们赚了历代文人骚客不尽的泪水和笔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被遗弃者都是凄凄惨惨,一副可怜的样子。女性的坚强,有时候在爱情的失落中突然迸发出来,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力量。就像这首诗中的女子,大声悲歌:“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悲歌后面,不是一种深恶痛绝,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忆的痛苦仿佛被拉成了一条直线,延伸到令人不堪的过去,渐行渐远。在她的哭喊中,我们分明听到了爱情失落后的生命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结论
  单从文学的角度,以上是个人对《诗经》欠成熟的理解,但我们可以发现,它从礼的角度,完整的演绎出来了人类婚恋的流程,翔实的记录出了先民婚恋的模式,至情至性的表达出了淋漓至尽的爱恋与痴愁。感情真挚,语言率直,在对纯真美好感情讴歌的同时不难看出原始思维模式、宗教信仰、文化心理对先民两性生活以及婚恋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对《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解读,更像是穿越千年的时光,在与另一个自己相爱。我们在《诗经》中可以找到所要的情感表达。无论身处何种阶段,在婚恋诗的范畴内,总有那么一首,或者一句,然你不忍卒读,闻之断肠,掩卷而思,不禁潸然泪下。原来,《诗经》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将结局写下,等待我们与它重逢,与它相认。
  参考文献:
  [1] 《诗经注析》,程俊英(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2]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3]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诗经偶笺》,明/万时华,续修四库全书卷61.
  [5]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上海泰东图书局影印本,1924年.
其他文献
【摘要】:“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诸多学说中最古老的理论,自古希腊时期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开来,后经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近一步解读,在西方美学史上占主导地位。艺术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时代艺术家通过作品反应现实生活时,总会以历史经验作为基础,并结合时代创新进行表现。文艺复兴作为继希腊以来文艺史上的又一高峰,对传统文化有着扬弃的继承和创新的发展。本文将以模仿说为切入点,通过对达芬奇
期刊
【摘要】:西方油画的发展伴随着创作者们对光照及色彩运用的不断变革,其中对色彩的主观性运用更是美轮美奂,各有风格。通过绘画者的色彩搭配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是一个时代西方油画的主要特点。掌握主观性色彩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大体了解西方油画发展的脉络,从而对西方油画中主观性色彩的发展有更加全面、详尽的认识。  【关键词】:主观性色彩;西方油画;发展分析  主观性色彩并不是对色彩的随便运用,而是画家自身精
期刊
【摘要】:日本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动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可小觑。不仅题材多样化,种类丰富,而且极具创新性。日本动漫中的人物特色鲜明,十分注重团队精神,具备坚韧的品质和燃烧的斗志,这是它能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全世界观众的重要原因。日本动漫所具备的文化特色更是把日本文化带到了世界  各地。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制造业遇到诸多强大对手,不再一枝独秀。日本开始全力发展文
期刊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理想,而不同的审美理想又划定了人们不同的形态偏好。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都各自形成了具有特点的表现形式。本文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的审美特征进行对比,从两个不同的舞种形态上的差异入手探究中国古典舞身韵。  【关键词】:基本特征;中西古典舞差异;古典舞身韵  一、道家文化“周而复始”之体现  在中国百废待兴的五十
期刊
【摘要】:艺术和言论同为艺术形态范畴,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相互对立并统一。艺术可以作为言论的一种特殊形式,且更加间接和丰富。在今天的中国,言论与艺术却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一个进步,一个倒退。“事实求是”是艺术回到发展正规上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艺术;言论;政治;自由  引言  艺术和言论,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对我们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这两种形式之间有交集也有对立,有统一性也有对立性。艺
期刊
【摘要】:中国的民间美术渊源久远,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文化寓意深厚,美学观念淳朴,积淀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内涵,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中国油画;民间美术;艺术形态  这些年来,在观念、创作方式以及技巧上,西方当代艺术深刻影响到中国画家的创作,一方面为中国当代绘画构筑出新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
期刊
【摘要】:少年不知愁滋味,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青年人在人生的特殊阶段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想法,日益成长的身体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有对自身处境的近乎决裂的不安和不满。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在歇斯底里地渴望冲出现状,看看不一样的世界。然而在冲动过后沉淀着的是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对自己的重新审视。梦醒了,总归是要回到现实的。《梦境》中岩齐、浪哥身上
期刊
【摘要】:现场采访是电视现场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现场报道又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特色和优势的节目形态。本文就电视新闻现场采访艺术的准备、方式、技巧做了阐述。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访;艺术  现场采访是电视现场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现场报道又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特色和优势的节目形态。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手持话筒,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景观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一般是指用中国元素的符号对建筑结构和建筑空间进行装饰美化的过程,它能体现出中式建筑的独特性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碰撞,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既要保留和继承传统建筑装饰的灵魂,还要体现出建筑的现代感。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分析
期刊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起到装饰城市的作用,其更应深刻地反映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体现城市的品味和素质。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阐释公共艺术的内涵,用实例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存在人文关怀存在不足的问题,并提出公共艺术作品应适应人本质特点;满足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符合大众审美从而提高参与度的观点。  【关键词】:人文关怀;公共艺术;人文精神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