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anfe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的重要内容。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语言积累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重视积累过程,提高积累效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聯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忽视语言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是一种创造过程,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生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生收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最初“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也会越好。
  二、体现语文人文性,激发积累动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对话过程。“对话”一词非常准确的指出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平等地位。现代课程论也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方法、策略。首先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人。教学时我常这样说:小组学习的时候,面对其中的一组问“我可以参与近来吗?”;范读的时候常说“我这样读,你看行吗?”,在这亲切的话语中其实传递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一种人文的关怀。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老师、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启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当学生对课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后,再进行语言积累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授之以渔,形成自主积累
  提到语言积累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扩充,而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积累。
  四、培养质疑能力,放飞创新的翅膀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是在学习上真正“动”起来的表现。
  首先,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多鼓励,让他们放胆去质疑。提错了不指责,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疑对了,疑好了,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求疑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看了以后就问:“为什么前面的‘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后面的‘鸟的天堂’却没有呢?”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欣慰。我马上给予表扬,指出这疑问已抓住课文的重点,是认真思考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学习小组里面合作探究。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的质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同时,也可能让教师陷入被动,措手不及的境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同时要善于引导。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疑不到点子上。这与他的认识、思维有关。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当读到“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太小气了。为什么多了一个人而没有增加花生米呢?”显然,这个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是急着去引导他,而是先对他的善疑表示赞许,然后抓住机会,让他与其它同学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他在讨论的过程中,领会了知识,而重要的是保护了他质疑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摘要】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实验又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开展病理学实验课,提高教学质量,为理论课和临床课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方法;诱导;评估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它既联系基础各学科又为临床各学科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这门课很重要。病理学又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
期刊
【摘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關键词】 模范带头;敬业爱岗;班级管理     随着知识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各种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许多职业都在努力争取“专业”的头衔,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育人为本,渗透德育”。学科德育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而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时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课堂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孝敬父母的美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真正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孝敬父母是中华
期刊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气氛,敢于质疑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
期刊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前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教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及良好个性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克服因市场经济造成的学校思想教育的淡薄和学生道德修养的缺失,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消弱的倾向。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理想和信仰、過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很多学生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期刊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及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那么责任呢?所谓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而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
期刊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