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大数据领域公认的权威,也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迈尔·舍恩伯格在北京访问,中国教育新闻网就“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和教育”专访了迈尔·舍恩伯格教授。
  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未来形态,他预测道:学校和教师是不会被取代的,但其职能将会发生改变。学校将转变成学生进行社会化交往的场所,而教师则是重要的组织者。学校将面临的挑战,则是要挑选那些具备作为一个未来教师所应拥有的个人技能和素养的教师,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者。
  未来的教师所做的工作,将不再是讲授,而是通过对话、沟通和互动,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将可以更成规模。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和使用这些新技术。
  他还结合自身谈到,假设要让他来为自己的孩子选学校,他将更看重学校会给孩子带来何等提升。他会选择能给孩子带来最大变化的学校,从入学到毕业,孩子能经历最大的变化与提升,这才是最好的学习过程。20年后,人们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肯定与现在的选择大不相同。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05月26日)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过多关注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内在写作需求的激发,缺乏写作过程全程指导,再加上对学生作文的评价相对单一,造成学生作文中虚构、造假、矫揉造作之现象泛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就是“作”教师要求之“文”,仅仅是一种“作业”。  如何转变写作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关注现实生活,让他们在用文字自由、负责任地表达实践中,发现书面表达的特点,提高运用书面语的能力?这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理念,也
期刊
师:大家已经阅读完文章,对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有何看法?  生:觉得特别悲惨。  师:“特别悲惨”,你的用词很准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孔乙己的悲惨会引起共鸣?  生:没想过。  师:“我”是鲁迅先生吗?  生:当然不是,这是小说。  师:那“我”到底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用“我”做叙述者呢?  生: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用第一人称,感觉真实可信。  师:这篇文章人物众多,可做“我”这个叙述者的人物也很多,如
期刊
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将课堂上基于教育理念变化而产生的教学方式变革称为“静悄悄的革命”,而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也为“静悄悄的革命”注入了生机。  课程基地的建设,目的是通过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课程实施的转型升级,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课程改革新机遇和课程建设空间。三年来,我校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在物化的课程环境和动态课程实施两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实践证明,新型学
期刊
王安忆说,一个故事就包含了一个讲故事的方式,那故事是唯一的,那方式也是唯一的。作为一个有明确追求而且成功的作家,是有理由这么说的。因为唯有这样,故事才以最完美的或是最独特的形式讲述出来。而作为影响叙述方式重要因素的叙事视角自然更值得关注。创作如此,阅读也如此。正如杨义先生所说:“依据文本及叙事视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情绪和疤痕,乃是进入作品生命本体的重要途径。”换而言之,从叙事
期刊
“战士们慷慨激昂的歌声如同那狂风在怒吼,如同那骏马在嘶啼,如同那黄河流水在咆哮。一字一句如巨雷般滚滚涌入我的心田,是那么有力,那么雄壮,那么激昂,那么震撼人心!”  这是我班安鹏宇同学在《老山界》读写结合小练笔后关于《黄河大合唱》歌声的描写。虽然只是两句话的点染,但慷慨激昂的歌声被小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深知作文教学质量提高不易,可是作文的重要地位却又让它成为不可绕行的堡垒。迎难而上,潜心研
期刊
“学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自由、言论自由。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对学生应该满怀爱、信任和赞许,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最终能让孩子想学习和会学习。  下面就笔者上的一节《凡尔赛宫》,谈谈笔者对“学的课堂”的认识和领悟。  《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
期刊
我校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不仅从物态层面改变着我们诗歌教学的整体面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完善着我们的教育理念。笔者熟悉的一个课例题为“三千年前的爱情——《诗经·氓》赏读”,以“诗歌长河”情景教室为教学现场开展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先从叙事诗的角度让学生梳理了情节发展以了解诗中之“事”,然后带领学生认识诗中之“人”,最后着眼于情景教室中的“诗歌时间长轴”,将一头(《诗经》)一尾(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关
期刊
“读完《孔乙己》,关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最能记得的是什么?”  2016年4月6日,富阳富春三中,细雨迷离中我给初二学生上《孔乙己》,我这样波澜不惊地入题,课堂也在慢慢地平平淡淡地推进。“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的懒惰”……孩子们很真实又很谨慎地说着他们的阅读感受,气氛有点凉薄。初二孩子对鲁迅小说多少有些隔阂。“或者说,你对孔乙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随即改换了一种提问
期刊
杨朔有很多散文如《石油城》《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曾经在十七年间和“文革”之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一阵很反常的“批判热”,于是杨朔的作品像五十年代初因批评朱自清而封杀其作品那样,在语文教材中销声匿迹。而《画山绣水》见之于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本上,可以视为课本编写者的“反正”之举,很令笔者感到快慰。八十年代中期我写过《杨朔散文的艺术》一书,在“
期刊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