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应经得起八风考验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称,当面的称颂;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获得的利益;衰,遭受损害;苦,遭遇痛苦困难;乐,获得称心快乐。前四项偏于名,后四项偏于利。
  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众生时时刻刻都被这八风所吹动、袭击,甚至被淹没。有的人一遇到顺境便贪着,就着迷,只图享受逸乐,放弃刻苦淡泊的修行,以至纵欲行恶;有的人遭遇逆境,受到折磨,便怀疑因果无凭,退失信心,甚至毁谤佛法,种下恶因;有的人在言谈中、文字上很潇洒出尘,不为物累,大有“八风吹不动”之慨,及至得失厉害之境现前,便认真执着,看不破,放不下,陷入迷惑和动摇中而不能自拔。


  苏东坡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禅师迎上前来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香港天坛大佛落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词还是用的这首偈颂。“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这首偈颂的中心思想。一方面固然是在赞颂佛陀;另一方面,是隐喻作者具有超俗、不为物累的境界,是自负不凡的得意之作。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禅师迎上前来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本来佛印禅师是比较了解和关心他的,知道他虽然喜欢内典,颇有解悟,可是缺乏实践功夫,习气较深,对富贵功名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佛印禅师致东坡居士书中,曾不止一次点破他,说:“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两断?”又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这些无非是禅师的一片婆心,随机劝导,为其解粘去缚。可惜东坡居士并未接受这些苦口良言,以致到临命终时才知平时的功夫不得力。


  这则公案说明,佛法不是单从语言文字上学得到的,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有受用。否则,纵然博览佛经,妙语惊人,但缺乏修持方面的砺缘磨练,是经不起八风考验的。
  监院师和香灯师想借此考验他,究竟在山洞住了13年,砺练出什么样的境界来?
  广钦法师当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内精进修持了13年。后来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不久,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内的公款突然丢失了。该寺监院师和香灯师宣布这一消息以后,全寺众僧哗然。他未回寺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赖以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盗。而且这件事让大家直接联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内通宵打坐,如果是别人来盗窃,首先惊动的应该就是他。现在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功德款的人是谁还用得着清查吗?
  这一来,全寺僧众甚至居士们虽然都不明说,但是无不对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视。可是,他处在这种人人怒目相视的环境中,经历了7天时间,始终心平气和,若无其事。既没有站出来申明一句,也没有流露半点受委屈的情绪,与平常没有两样。这个时候,监院师和香灯师才出来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功德款并没有丢失,这是监院师和香灯师想借此考验他,究竟在山洞住了13年,砺练出什么样的境界来?没料到他竟能在横遭冤枉、大众侧目之下,不改常态。这样一来,大众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而他却依然故我,毫无一丝得意之色,似乎这称、讥、毁、誉都和他不相干。
  这则公案说明,真修行人,必然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的照样修持;不但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这绝不是偶然,也不能侥幸所致。
  总之,八风正是修行最好的考验。修行人必须通过种种顺逆苦乐境缘,来策励自己,磨练自己,坚定自己和提高自己。
其他文献
实例一: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华,二十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可是过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他禀赋这样好,为什么十年后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有指责哪个教授哪里不好,而且讲得精辟,抓到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某一位教授哪里好,这位才子一听建议
期刊
在佛法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它是需要有动力的,一个人活在世间,它是需要有动力的。这个动力从哪里来?这个动力产生有两种,一种叫欲望,第二种叫愿望。我们世间人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的呢?是欲望推动的,我想为自己买车子,买房子,我要吃好的,穿好的,我要享受,这就是欲望。那佛菩萨呢?圣贤呢?大德呢?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他们的动力就是愿望,就是愿力。就是想帮助这个世界,想救苦救难,见众生苦啊。  我在
期刊
一连几日,大雨倾盆而泻,山下的村庄遭遇了汹涌的洪水。主持心怀慈悲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村民,小和尚回来后向众僧说了这样一则见闻: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冲塌了不少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听罢,议论纷纷。有人说农夫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农夫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
期刊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
期刊
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能干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
期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规定堕胎是犯法的。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教理都认为,堕胎是很严重的罪。很多民族的宗教认为有婴灵存在,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个神识来投胎,是与你过去生中有缘分。佛讲有四种缘才来投胎,这四种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种关系,他不会到你家来投胎。若是报恩,你堕胎把他杀了,恩变成仇,下一次再来,他是来报仇不是报恩。若是报怨,你杀了他,仇恨再加仇恨,怎么得了!佛法上讲“人身难得”,
期刊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师兄都能够看到我的忏悔文章,并引以为戒,尤其是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只有二十多岁的同龄人看到这篇文章,我宁愿把发生在自己身上见不得人的事告诉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哪怕我的脸被丢光都没关系。因为如果大家不明了因果,不分善恶,颠倒黑白却不自知,仅仅只凭着自己的喜好去任意做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下深重的罪孽。等到恶报来临,自己承受恶报和苦果的时候,自己不仅不知道反省,反而更进一步地怨天尤
期刊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  工作上班都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而禅就是菩提。现在的人们,做事情时会有很多痛苦,但换个方式去看这些事情,会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事情,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你。换个角度看,你就可以快乐地去做。  而禅的目标是让我们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不要转移你的
期刊
中国古德都说:“吃亏是福。”你不懂,你认为占便宜是福报。其实,吃亏才是真正福报,占便宜是祸害。祸害现在没有来,将来不能避免,你要是真正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明白了。  在这个世间,人要想占别人的便宜,没有这回事情。我这一生占到别人便宜,来生要还债;我这一生吃了亏,来生有补偿。然后才知道,天道原来是如此的公平。我学佛30年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世间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情,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所以得大
期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