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初中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抢劫甚至猝死网吧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网络这把“双刃剑”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针对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方法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 网络;初中生; 预防对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本人对我校初中生上网的调查,约有68%的人上网玩游戏,20%的人上网聊天,由于初中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初中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初中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一、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包括网上游戏、网上色情和网上聊天等方面。其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使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它们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沉迷网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伤害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这些改变,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心理的损害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听众聊聊,心情可以得到放松,情绪会变得稳定,我们不否认此种说法,如果能把握好,对调节心智是有一定益处。但实际上,许多未成年人一旦上网,便无法把握,对上网产生很强的心理依赖,轻者影响学习、身体,重者致使心理变态、心态扭曲。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上网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网络成瘾,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3、滋事生非,诱发犯罪
初中生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饯,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还有一类人进出网吧,目的就是为着敲诈中小学生,因此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网上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4、荒废学业、影响前途
初中生一旦对网络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分迷恋网络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精力不足,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直线下降。
5、隐患重重、危及安全
社会上大多数网吧都未请专业人员安装设备,也未经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电脑安放的密集、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上网者的人身安全。
二、对初中生沉迷网络采取的对策探讨
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
(一)政府重视、措施得当。
1、出台政策、推进网络的法治化
我国政府为了严格管理信息活动,避免在信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立法程序具有滞后性,法律惩处具有局限性,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目前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在全国开展宣传公约的活动。国家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之后,又发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这对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另外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初中生对网络法律法规还缺少足够的了解,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因此,应该加大对法律的宣传。
2、加强监管,建设健康网络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网站建设,严厉监控和打击非法经营的、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黄色、谬误,甚至是反动内容和信息的网站。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
(二)社会合力,创设良好环境。
1、积极构建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开通专用上网通道,在网络接入时,通过技术手段对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等内容及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进行查堵,屏蔽和过滤不良站点,同时可监控上网记录,控制上网时段及上网时间,避免青少年因长时间上网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保证低廉的上网资费,保持价格吸引力,消除家长对上网资费的顾虑,使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青少年。使之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
2、开辟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阵地,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的影响。建设一批健康、文明,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是进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竞赛、网上论坛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使青少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得到健康成长。
3、尽快建立适应青少年的道德规范。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已无法适应网络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需要,引发了大量道德失衡的行为。因此,实施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是目前网络社会所必须的。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现有的德育工作,同时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思想渗透,这在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的今天,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网络规范,培养出自觉的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
(三)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1.积极引导,增强免疫力。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尊、选择、判别等能力和批判意识,教给学生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中,去伪存真,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功能,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自觉遵守网络的规则,并积极同形形色色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
2、主动出击、变“害”为“利”。
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发布健康上进的信息,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展开正面的宣传攻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敢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心事不敢或不愿向教师、家长和同学诉说,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却会尽情倾诉,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为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3、因势利导、以“导”代“堵”。
建立健全上网规章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设置网络过滤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要对学生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学生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集体生活的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组织青少年社团,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四)三位一体,群策群力
为帮助中小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还要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培育与监督体系,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家长除了平时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安排足够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加密锁定不良网站,防止上网成瘾。社会教育机构应负起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的责任,积极推进网吧行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网络教育的负面效应,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以适应新型社会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全社会对学生网络教育的作用。
总之,网络将在初中生的生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他们实施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初中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互联网活跃在他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3(1)。
[2] 王世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5年第1-2期
[3]田淑军,黄远霞,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2).
[4]王颖,中学生网络成瘾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杨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矫治研究[D],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沈爱华女汉族, 籍贯江苏连云港 ,1993年大学毕业,数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现在连云港市海庆中学从事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和德育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13056055963或13056049609。
通信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大庆西路连云港市海庆中学 沈爱华
邮 编:222004
关键词 网络;初中生; 预防对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本人对我校初中生上网的调查,约有68%的人上网玩游戏,20%的人上网聊天,由于初中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初中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初中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一、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包括网上游戏、网上色情和网上聊天等方面。其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使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它们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沉迷网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伤害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这些改变,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心理的损害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听众聊聊,心情可以得到放松,情绪会变得稳定,我们不否认此种说法,如果能把握好,对调节心智是有一定益处。但实际上,许多未成年人一旦上网,便无法把握,对上网产生很强的心理依赖,轻者影响学习、身体,重者致使心理变态、心态扭曲。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上网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网络成瘾,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3、滋事生非,诱发犯罪
初中生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饯,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还有一类人进出网吧,目的就是为着敲诈中小学生,因此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网上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4、荒废学业、影响前途
初中生一旦对网络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分迷恋网络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精力不足,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直线下降。
5、隐患重重、危及安全
社会上大多数网吧都未请专业人员安装设备,也未经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电脑安放的密集、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上网者的人身安全。
二、对初中生沉迷网络采取的对策探讨
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
(一)政府重视、措施得当。
1、出台政策、推进网络的法治化
我国政府为了严格管理信息活动,避免在信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立法程序具有滞后性,法律惩处具有局限性,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目前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在全国开展宣传公约的活动。国家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之后,又发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这对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另外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初中生对网络法律法规还缺少足够的了解,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因此,应该加大对法律的宣传。
2、加强监管,建设健康网络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网站建设,严厉监控和打击非法经营的、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黄色、谬误,甚至是反动内容和信息的网站。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
(二)社会合力,创设良好环境。
1、积极构建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开通专用上网通道,在网络接入时,通过技术手段对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等内容及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进行查堵,屏蔽和过滤不良站点,同时可监控上网记录,控制上网时段及上网时间,避免青少年因长时间上网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保证低廉的上网资费,保持价格吸引力,消除家长对上网资费的顾虑,使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青少年。使之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
2、开辟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阵地,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的影响。建设一批健康、文明,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是进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竞赛、网上论坛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使青少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得到健康成长。
3、尽快建立适应青少年的道德规范。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已无法适应网络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需要,引发了大量道德失衡的行为。因此,实施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是目前网络社会所必须的。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现有的德育工作,同时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思想渗透,这在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的今天,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网络规范,培养出自觉的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
(三)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1.积极引导,增强免疫力。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尊、选择、判别等能力和批判意识,教给学生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中,去伪存真,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功能,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自觉遵守网络的规则,并积极同形形色色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
2、主动出击、变“害”为“利”。
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发布健康上进的信息,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展开正面的宣传攻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敢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心事不敢或不愿向教师、家长和同学诉说,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却会尽情倾诉,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为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3、因势利导、以“导”代“堵”。
建立健全上网规章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设置网络过滤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要对学生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学生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集体生活的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组织青少年社团,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四)三位一体,群策群力
为帮助中小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还要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培育与监督体系,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家长除了平时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安排足够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加密锁定不良网站,防止上网成瘾。社会教育机构应负起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的责任,积极推进网吧行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网络教育的负面效应,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以适应新型社会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全社会对学生网络教育的作用。
总之,网络将在初中生的生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他们实施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初中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互联网活跃在他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3(1)。
[2] 王世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5年第1-2期
[3]田淑军,黄远霞,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2).
[4]王颖,中学生网络成瘾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杨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矫治研究[D],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沈爱华女汉族, 籍贯江苏连云港 ,1993年大学毕业,数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现在连云港市海庆中学从事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和德育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13056055963或13056049609。
通信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大庆西路连云港市海庆中学 沈爱华
邮 编:2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