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鹊华秋色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以北宋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片中的一器一物、一书一画颇有古韵,其中片头题字“清平乐”集自赵孟頫的书法,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赵孟頫是宋仁宗赵祯的后裔,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神仙人物”,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书法风尚。看似他的画作不如字出名,却也开创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风格,其中以《鹊华秋色图》为代表,它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这幅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还得从一次聚会说起。
  把故乡放在一幅画里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宋朝亡国已十六年。这年钱选五十七岁,周密六十四岁,都隐居在吴兴家里,做了南宋的遗民。凡有朝代兴废,便有遗民,如樱桃进士蒋捷,宋亡后成了隐姓埋名、行踪飘忽的竹山先生;又譬如陈仲微,远走安南;李用,浮槎入海……这些人宁愿客死异国,终身再不履元土。
  为什么从《鹊华秋色图》扯到这么远的南宋遗民呢?
  因为,画这幅画的赵孟頫,是一个最理所当然该要做南宋遗民的人。
  赵孟頫是嫡传的赵氏宗室,算起来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北宋灭亡后,与赵家无关的人,或隐姓埋名,或流亡异地。但他却离开吴兴,做了元朝的官。因为这事,赵孟頫被唾骂了很久,连他的字也成了“全是媚骨,一无可取”。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那些年赵孟頫到底是怎么想的,据说他是个温润、平和、忍耐、包容的人。一如他留下来的书画,都有着温润的气质。比如《鹊华秋色图》。
  周密辞官,举家逃难来到湖州后,再也没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希望赵孟頫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马上起身,拿出笔墨,凭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一边画,还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两座山的相遇
  《鹊华秋色图》画的是周密老家,山东济南的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这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唤作“齐烟九点”,鹊华便是其中的两点。
  华不注山,是一个圆锥形的小山,在黄河南岸。因为山的周边全是水,山的样子又像是一朵在水洼中尖尖待开的莲花。
  鹊山呢,在黄河北岸,据说扁鹊曾经在此间炼丹,常有乌鹊从这里飞过,所以唤作鹊山。鹊山山势圆缓,扁扁的,被赵孟頫画得像个馒头,和华不注山的峻峭相映成趣。
  现实中的华不注山是在黄河以南,鹊山在黄河以北,且两山相隔数十里。
  但赵孟頫的华不注山和鹊山是超现实的。在这宁静的长卷里,齐地的风光胜景徐徐展开,赵孟頫以精妙的笔墨,将两座小山创造性地缩小比例,置于卷首和卷末,巧妙地“相遇”了。两山之间是一片疏阔的平原,有竹篱茅舍,有农人安详地劳作,或撑篙,或漫步,还有四五只萌萌的小羊随意溜达。
  据说,赵孟頫用三、四支不同的笔来画这幅图:
  大筆粗放地皴出鹊华二山和汀渚。细笔勾勒精细的芦苇、扁舟和人物。树木和茅舍呢,用的则是不大不小的笔。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被誉为文人画的代表作。
  据说,赵孟頫在清雅的山水里寄托了故国之哀和隐居之梦——若尘世间已无净土,那么我便自己画一片净土,没有喧嚣,没有朝代更替,也没有出仕入仕的烦恼。
  世间的苦,都被远远隔绝在长河的另一边。
  此时赵孟頫42岁了,当元朝的官已有九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虽然被汉人同胞嘲讽,官却越当越大。38岁时,他努力谋求外放,留在吴兴写字、画画,说什么也不肯回大都了。
  秋色中的鹊华,是周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秋色中的鹊华,也是赵孟頫再也无法回去的乐土。
  那梦幻般的宁静、清丽,感动着七百年后的我们,想必当年也曾给周密和赵孟頫深深的安慰。
其他文献
我有名字,花草也有名字。  我沉默,花草也沉默,它们比我沉默得更久。  我思考,花草也思考,或许它们思考得比我更深邃。  与花草相比我很大,与世界相比我很小。  但我时常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辽阔的宇宙。  喜欢没有目的地在田野间行走,带着初夏清晨露珠一样透明的心情。野花一簇一簇盛开,各自芬芳,早起的人认真地专注脚下的路,不知疲倦地像阿甘那样跑着,汗水浸透他们的运动衫,跑着跑着跑进了太阳的金色光线里,
期刊
翻开第一页,入眼尽是大自然的淳朴与乐趣,小动物们的故事和生活,伴随着扑面而来的阵阵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走进一个辽阔、平静、简单的世界。作者笔下的一篇篇小散文,深情描绘了春去秋来的麦田、树林里发生的琐屑事,以及朴素自然的冬景。  但是,随着旅行的继續,我看到了之前的美景犹如蒙上了一层层轻纱,变得有些模糊不清,更有的地方好似一面圆镜,却布满了裂痕,支离破碎。“人们仍天真地设想未来,其实‘未来’在本
期刊
一  我的第一本书《解密》曾经被退过17次稿。但正是因为《解密》被不停地退稿,所以在这种倍受打击的过程中,它像打铁一样被打好了。  过去了那么多年,我还清晰记得写《解密》时的情景。  那是1991年7月的一天,当时我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大部分同学都在为即将毕业离校而忙忙碌碌,而我却发神经地坐下来,准备写个“大东西”。  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似乎暗示我将为它付出成倍的时间。但我怎么也没想到
期刊
我在一个比较温暖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小时候看各种动画片、漫画书,大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也选了动画专业。  但开始学了后才发现,我对电脑三维技术完全不擅长,当时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要干些什么。  毕业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毛毡,在网上看到日本职人铃木千晶的作品,对这种绒绒的材质十分喜欢,就开始查找资料研究它的制作原理,并开始尝试着做。  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做了一只小兔子。做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迫不及待
期刊
以前我家家门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每到太阳落山时,总有许多老人在树下乘凉、聊天、下棋。爷爷也是一名资深的棋迷,经常手里摇着扇子,伸长脖子看别人下,还时不时指导别人两下。  我见过爷爷下棋,与旁人不同。爷爷早在心里想好了下一步,于是抬手、拾子、落下,一气呵成,干脆果断,只听“嗒”一声,收手,看向对手,笑着说:“马后炮,可要小心了。”  渐渐地,我竟觉得那清脆的声音如此悦耳动听。  后来爸爸将爷爷接
期刊
歌手阿牛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某天他经过一片稻田,看到稻田正中央有大片桃花正在盛开,当即写下了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名曲《桃花朵朵开》。阿牛认为:每朵花乃至每片花瓣,都需要被在意;每个人哪怕很卑微,都需要被关注;每一段时光哪怕很短暂,都需要被铭记……  “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
期刊
《大地上的事情》的故事  胡蜂安静而笃定地筑着自己的巢,喜鹊穿着西装用沙哑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  这些都是我们所喜爱的。  高楼大厦平地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轰轰烈烈的进程中,一片又一片土地被水泥掩盖,让人几乎忘了这里曾经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是自由生灵们生长的原野。而这,是作为诗人、散文家、环保主义者的苇岸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用《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试图让大家想起那个仿佛诞生于混沌初开时的生气勃勃
期刊
搬砖小能手: 高三最后一学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月,却因为疫情再次把这一个月加回来了,确实让人有点心累。延期可能会对即将高考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影响,节奏不要被带乱,加油!  由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高考确定延期一个月,这一瞬间,所有人都产生了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高考,毕竟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场竞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青春战场上,有人充满希望,有人忐忑不安。高考延期,很多人觉得这
期刊
一辆自行车,带着些许锈迹,两个车轮在路上转啊转,从白昼到黑夜,手电筒的光和自行车一起晃啊晃。和她一样众多的医护人员跟着春天的脚步,乘着飞机如春日涌动的水流一股一股地冲向武汉。  都说“若道残冬不是春,待到东风送春来”,甘如意可真就和那东风一样,无论路途远近还是阴雨连绵,她总会到的。她是独自一人奔赴在工作岗位的路上,但她是一个有光的人,而光是世界上最美之物。一个有光之人,会让世界因此多一份美丽。而像
期刊
印象中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  一张窄窄的车票,隔着山,隔着海,远行的人踏上回家的路,在熟悉的万家灯火中拂落襟袂风尘,在家人的嘘寒问暖声里放下满心疲惫。饭菜热气腾腾的香气将每个人的脸氤氲得柔和而温暖。随着稚子们惊喜的呼喊,一朵朵烟花齐绽于渺渺天际,像一场极华美的梦。真想沉醉于此刻且永远不愿醒来。  春节,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轻轻呢喃出声,怀着一腔期冀与深情。从前的它,踏过温暖的灯华,带着团圆的热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