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时代,见证书坛,《书法》杂志迎来不惑之年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t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杂志正式创刊于1978年(试刊于1977年),是新中国第一份面对大众的专业书法期刊,至今已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她四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并经历了相应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
  改革开放伊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艺术是最早在百废待兴中苏醒的,经过了四十年,书法真正实现了一派繁荣景象。现任杂志主编王立翔说:“《书法》杂志不仅‘孤鸣第一声’(启功先生语),更是在最初的近十年时间里,利用杂志平台和传播力,做了大量普及与提高的工作,为当代书法的复兴与发展付出了重要努力。如今,《书法》杂志年届不惑,已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她的四十年,是当代书法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苏士澍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书法》杂志创刊后视野开阔,敢想敢干,不仅在1979年第一次举办了全国规模的群众书法活动,1980年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更是在1985年率先开展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也正是在这些活动当中,涌现出一批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书法》杂志在这四十年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优秀传统为使命,在推动书法学习、研究、创作和教育等方面,四十年如一日,前赴后继,竭尽所能,为形成杂志内容特色,普及和提升书法文化知识和学术理论建设,推动当代书法走向艺术繁荣,作出了艰辛努力。”
  陈振濂先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书法》杂志以敏锐的视角,极具慧眼地发现了书坛新现象和急待实现的这一时代特色,主办‘全国94书法评论年会’和‘全国96书法批评年会’,以学术讨论为手段,对关注理论热点,辩清创作时风,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进而引发了书坛大讨论。《书法》杂志以媒体的公众立场和开放思想作为引导,形成学术讨论,创作及其生态现象批评十分活跃的局面,推动书坛的健康发展。”
  作者代表李廷华畅言:“四十年来,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的影响和扩展,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汲取。在《书法》杂志创刊之后,国内其他书法类杂志和报刊不断诞生,书法活动方兴未艾,《书法》杂志作为报春红梅,代表了上海这座中国最现代化城市的文化敏感,代表了上海文化的锋芒锐气。”
  著名书法评论家姜寿田先生在其《〈书法〉杂志与当代书法启蒙》中指出:“《书法》创刊四十年来,以其凿破鸿蒙,筚路蓝缕之功,开创一代书法风气,在新时期推动了传统书法的当代复兴,并在书法现代展览模式上具有创辟之功。”
  四十年弹指一挥,《書法》杂志在专业期刊发展道路上,一直秉持“坚持专业,服务读者”的宗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优秀传统为使命,在推动书法学习、研究、创作和教育等方面,前赴后继,竭尽所能。杂志为塑造内容特色,普及和提升书法文化知识和学术理论建设,推动当代书法走向艺术繁荣,作出了艰辛努力。
  为了更严谨更形象地展示杂志的四十历程,杂志编辑部经长期准备,在纪念活动的当日,举行了《书法》杂志文献展。
  同时推出了全面聚焦的当代大家作品展(以四十年间去世书家为主),当代名家邀请展(以56岁以上书法家为主)、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以“百强榜”历届获奖作者及国展获奖作者为主),及《书法》杂志同作品展呈现出《书法》杂志在当代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四十年书法的继承与发展,辉煌与彷徨,不惑与开来。
  (一)当代书法大家作品展
  当代书法四十年,是由复苏走向繁荣的四十年,其中离不开一批书法大家的卓越贡献。这些大家学养深厚,才华横溢,在各自领域多有建树,又在书法艺术上卓然成家,风格独标,他们是20世纪书法艺术承前启后的人物,影响深远。他们接续了书法艺术和文化的文脉和传统,更奠基了当代书法史。创刊四十年来,《书法》杂志以作品和研究等方式对他们做了有力推介,帮助广大读者对当代书坛的高峰获得了更多的认识。这些大家先后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对《书法》杂志的发展起到精神上的引领作用,成为杂志丰厚的底蕴和发展的动能,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二)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
  《书法》杂志创刊以来的四十年,全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书法家,他们无论在创作研究,还是在组织活动中,都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长期以来,《书法》杂志给予了各种方式的关注和报道。本次“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特邀了部分与《书法》杂志有着各种渊源的全国各地书法名家参展。长期以来,他们对《书法》杂志的工作给予多方的关怀和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三)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
  当代书法的繁荣,离不开新生力量的蓬勃成长。《书法》杂志创刊以后,就将培养书坛新人作为杂志平台的一个重要责任,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式帮助着书坛新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2006年《书法》杂志首创的全国中青年“百强榜”活动,连续举办六届,发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不断展示他们的成果。可喜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
  杂志为展现几代编辑的艺术风采,还举办了首次同仁作品展。《书法》杂志凝聚了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四十年来,这里诞生了一批著名学者和书家,也培养了更多的良才骨干和后备俊彦。“《书法》杂志同仁作品展”以“薪火相传、开创未来”为主题,汇几代编辑于一堂,共展杂志同仁的艺术风采,以此向前辈致敬,向时代致敬,向忠实的读者致敬!坚持专业,服务公众,追求卓越,已成为编辑同仁的办刊共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接续传统,再创未来,这是《书法》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内心表白。
  《书法》杂志以五大展览作为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压轴,显示出杂志编辑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厚底蕴,更展示出新一代杂志编辑,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力带领下所呈现的蓬勃朝气,表达了对杂志未来发展充满自信。他们表示,纪念《书法》杂志四十周年,内涵丰富,意义众多:编辑部同仁将不负前辈的耕耘,不负读者的信任,不负伟大事业,不负伟大时代,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曾经对媒体表示,二期新馆扩大了馆舍面积,但面积的扩大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于读者服务水平的提高。他指出,二期新馆开馆后,同期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也得到应用,截至2008年6月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200TB,其中自建资源总量130TB。将来,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都可以获取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这必将极大地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数字化阅
期刊
董其昌学画十分强调师承有源,他论述道:“学书与学画不同。学书有古帖,易于临仿,即不必宋唐石刻,随世所传,形模辄似。画则不然,要须酝酿古法,落笔之顷,各有师承,略涉杜撰,即成下劣,不入其品,况于能妙。”董其昌一生从未停止过对古代大家的探索,追抚,而受影响最深的,当推黄公望和倪瓒。在两家的基础上,他又广泛吸取唐宋诸大家的优长,如对王维的“细皴”,杨升的“没骨”,王洽的“泼墨”以及惠崇的雅淡、赵大年的秀
期刊
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偏爱版画。他与同样爱好版画的老师李桦,同学吕蒙、潘业、陈仲纲、张影等响应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而于1934年6月19日在广州美校创立“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积极开展新兴版画创作,举办版画新作的“周展”“月展”“半年展”等一系列展览,并创刊《现代版画》丛刊共出版十八集。在“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中,赖少其是最为活跃的作
期刊
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绢本,设色,纵四十一厘米,横一百八十厘米(画),纵四十一厘米,横一千二百九十厘米(书),吉林省博物院藏。  『晝锦』引自《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典故,北宋仁宗朝宰相韩琦曾以武康军节度使知相州,因相州是其故乡,故筑堂名『昼锦堂』,欧阳修曾为之作《昼锦堂记》。董其昌以此为背景作昼锦堂图。该画作以赭墨为底,石青、石绿罩染山石,树叶苔点用笔轻松自然,色墨相
期刊
胡炜,1972年11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术团队责任教授、设计创意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2014年瑞士伯尔尼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教授、德国国家博物馆Humboldt-Forum筹备委员会国际顾问之一、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常务理事、民革上海香山书画社副社长、民革上海逸仙画
期刊
连续介绍了以周虎臣為代表的海派制笔,接着让我们再欣赏一下更为精彩的海派制墨。因为墨除了自身制作质地、实用功能外,还集书、诗、画、镌等多项工艺于一体,富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尤其其深蕴的史话典故和背后的趣闻轶事,更是引人入胜。  古代制墨曾以陕西隃麋、河北易州等地为中心。自南唐奚超、奚廷圭父子为避战乱,南迁徽州,利用当地优厚的自然资源再重操旧业,凭借高超的易水制墨技艺名噪一时。尤其是南唐主李煜的褒赞
期刊
排山倒海的30万字,历时三年书写,于千呼万唤中,阿来终于又推出了新作——《格萨尔王》。这是他自199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关键词 藏族    我没办法选择我的出身。所以我写不了上海的咖啡馆、北京的酒吧,我只能写我所经历_生活过的藏区。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给谁代言,我只是表达自己从所熟悉的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得来的经验、对历史的观察和对现实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个队的
期刊
在竹木作为通用书写媒介的时代,人们使用长约一尺的竹木简牍传递书信。故尺牍亦作为信札的别称。文人的书信墨迹,因其直接反映着个人的书写情绪,交流对象亲密友好而使得其书写状态放松,内容真切。故一直以来是自然流畅的书法珍品。“书圣”王羲之的尺牍书迹,历代被奉为法书圭臬,刊刻传拓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帖》等官私刻帖,为后世习书之人临习模仿,堪称帖学的正脉。本次我们选取王羲之《裹鲊帖》(入刻
期刊
西红柿画法  用汁绿先画出蒂柄部的形状,再用曙红画出西红柿的造型,用笔要简练概括。另一种画法则可以用汁绿画西红柿的凹凸部位,并用墨線勾勒外形。  冬笋画法  由于笋壳是一片一片相互包裹的,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也要一片一片地画笋壳,要包得很紧,才能表现出竹笋的真实形态。画的时候用笔饱蘸赭石,笔尖再蘸上浓墨画出笋壳,然后用墨勾出竹壳上的纹脉。竹笋的形态要有一点扭曲,这样效果比较好。  辣椒画法  用汁绿
期刊
谢怕子(1923-2014),名宝树。江苏常州人。谢玉岑长子。谢伯子有一个惜大的风雷世界。尽管上天给他人生设置的是一个静音模式。  在无声坠地的那一瞬,他便有与生俱来的“异秉”特质;在天生聋哑残障的天地里,他奏响了美妙的天籁;在聋哑人特殊教育界里。他是江苏常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著名聋人特殊教育家;在生長的艺术氛围里,他得到钱名山,谢玉岑、张大干、郑午昌等一代高人亲炙;在张善于子、张大干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