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胜:职业军官,职业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历及摄影成就:
  河北霸州市胜芳镇人,1953年12月生,1972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程度。主任记者,现任国防科工委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神剑文学艺术学会摄影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
  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出版《走向世界》《伏尔加河之旅》《丽江古城》《心雨集》等二十多本画册。
  年收支比例:
  在部队从事摄影工作,基本上是吃皇粮,人是单位的、相机是单位的,出外拍摄费用也是单位负担。
  这些年,我主要是进行些专题性的研究和创作,出版一些画册。发表作品比较少,稿费也不多,支出以文养文,自力更生的办法。


  在图片的销售方面,因为摄影作品市场还不成熟,自己也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定位标准和法律准备,虽然有不少人想购买我的摄影品,但一直没有开展销售业务,以后会向这方面发展。
  近期计划:
  近来正在抓紧时间完成一部反映中国西部的一部重要画册,这个画册已经拍摄7年,现已接进尾声。另外一本反映国外人文风光的画册准备明年出版。
  几句心里话:


  国防科工委肩负着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武器装备的生产、试验工作,我的任务就是用摄影艺术手段,来反映这一战线所取得的每项重要科技成就。如何通过摄影艺术,再现这些科技成果和科研世界,是我多年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技摄影所反映的对象确有它自己独特的内涵,神奇的景观和深邃的境界,如果深入观察,动情体验,就会在那冰冷的机械中,发现一种难以捉摸的美。为国防科技事业我拍摄了数十万张科技照片。




  在研究科技与摄影艺术的同时,我还长期坚持对如何将摄影艺术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结合起来。使摄影在人类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作用。摄影家不只是一个记录者,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一位学者、哲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准,用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去观察生活,领悟人生,才能使摄影艺术走进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摄影艺术佳作。十多年来我通过摄影艺术手段,对俄罗斯、英国等地进行了全面的文化考察和研究。同时也对中国的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摄影考察和文化研究,对西北的丝绸之路,西南的茶马古道等历史古迹都进行了摄影考察,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大批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有不少作品成了绝版,有些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了。这方面的主要成果专著有《伏尔加河之旅——俄罗斯文化艺术》、《英国之旅》、《淹没的三峡》、《丽江古城》等。
  图片选自张桐胜《大河风》组照。
  


  编辑同期声
  ★和别的摄影师相比,张桐胜的日子过的可算是滋润的。器材一流,所有拍摄费用有单位担着,这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可在中国有这种幸福生活的人有很多,但象张桐胜这样革命、生产两不误的却并不多。
  ★按张桐胜自己的话说,中国有很多养艺术家的单位,但是真正的艺术家并不多。
  ★主要是条件太优越了,缺少生存的紧迫感。
  ★张桐胜能有今天这么自由的创作条件也是他这么多年来的奋斗结果。28年前,一个19岁喜好绘画的农村青年走进部队,从放电影到文化干事到专职摄影,一直到现在两杠四星的大校,他付出了多少!


  ★张桐胜的底子不薄,他说在当兵之前,曾经钻进被封闭的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艺术类书籍。在部队,他最早的工作是放映员,这对他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部队这种环境使他对自己的摄影工作有一种精益求精的要求。他的任务是拍摄航空航天科技,他把工作融为艺术的创作。
  ★他还有一个优点是善于总结,也就是说他有很强的编辑能力,所以他能把自己的图片集结成书,而航空航天类的画册几乎没有谁比张桐胜更有条件编辑,前后二十多本画册的编辑出版,是他的工作成绩,也是他能力的体现。外行人对这个领域不了解,实际上在这个领域这种画册是非常有价值,也是非常有市场的。
  ★一本《丽江古城》,已经印了三版,从发现选题到拍摄完成前后仅几周,这足以显示出他的敏锐与果断。凝聚张桐胜心血的《心雨集》出版几个月就已告罄,更反映了市场对他的承认。
  ★其实看张桐胜作品,会感觉到是两个人的创作,这也是他既是一名军人又是一个艺术家的两面性。但是这并不矛盾。
  ★应该说张桐胜象个优秀的农民,他把自留地和大田都打理得很好,两块地都是大丰收。
  
其他文献
猛虎添翼 帕萨特的心脏发动机,1.8升四缸20气门,用林哈夫拍摄。俯视对称式的构图象征稳健、舒适;二翼车门打开似展翅欲飞,喻发动机动力强劲、经济、省油、无污染排放。大容量的空气滤清器,若隐若现,分多次曝光拍摄,电脑再作局部处理合成。      1999年10月上海,在本刊主办的《传媒时代的摄影》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
期刊
上田义彦以执着的追求和深厚的功力,以及富有个性的作品赢得了日本广告摄影界的认同和称誉,有些传媒甚至把他誉为日本广告摄影界的“年青的巨匠”。   1957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的上田义彦,并没有接受过摄影专业的正规教育,在他20岁那年,一位拍摄巴黎的摄影家的作品令他十分着迷,并且使他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0年到1981年,他先后到广告摄影家福田匡伸和有田泰而门下学习摄影,两年之后的1982
期刊
这是一个相当华丽、充满画意风格的网页,以动画的画面引导,一排精巧的小按钮引你进入十几幅风格多样的数码摄影作品,所有照片都有简要的说明。照片的风格主要以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见长:比如一位裸体女郎和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一起在月球上合影;一位人体女郎被拉链从皮肤拉开后,里面又是一个人体形象(见图);拉链还可以将一对鲜红的嘴唇紧紧封闭起来;还有留着秀发高耸云天的女郎、抽着雪烟的猫咪、牙膏里挤出的苗条女郎(见图)
期刊
刘家祥1959年生,没能上山下乡,当过建筑工、公共汽车售票员。当兵5年整,放了5年电影。业余画画,1982年拿起相机,进入发烧友行列。1992年任《人民摄影报》记者、编辑。1999年离开报社进入商业广告摄影领域。当年获得首届“商业广告摄影优秀作品展”饮料类金奖。   为刘家祥的访谈写下这样一个题目,似乎有些过于悲壮。但事实的确如此,无论从他的经营状态还是拍摄状态。   约见刘家祥不是很顺利,几
期刊
我初次接触中片幅相机,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那是一台国产海鸥4B型双镜头相机。当然,那时的4B只是用来操练摄影的基本技巧,还无意拿它与135相机做性能和操作上的比较。后来,当我使用小片幅相机拍下难以数计的照片后,当我对照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后,便自然而然地又想到了中片幅相机。   我想,大多数影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即选定和购买一台适合自己的中片幅相机不是易事,希望得到最佳性价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
期刊
十年前,在当代艺术大潮的推动之下,人体艺术在美术界掀起不小的波澜,而后波及到摄影界,也就是那时我也随着大潮而动,拍了不少的艺术人体作品,虽然有几幅也发表获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大部分作品还是沉于箱底,一放就是十年,自去年走进数字影像的领域,我不由得想起那些作品,虽谈不上什么得意之作,但也是自己的心血,我就想利用数字影像使这些作品有新的意境和表现力。数字影像的合成,最大的优势在于给平面艺术带来
期刊
个人简历及摄影成就:  1940年生。六十年代起从事宣传工作,开始用禄莱相机拍照片,并洗印成幻灯干片用在电影放映之前的幻灯宣传,再后来,曾用E4、E6工艺拍反转片,并自己动手冲洗,这样,对于一些重要活动也能及时地作宣传报道,此方式虽费工费时、成本很高,但宣传效果很好,也为我后来使用反转片搞摄影打下基础,对我后来出版各种画册非常有益。现在我每年的摄影除了纪念照都是用各种不同尺寸的反转片,使我获得很好
期刊
自从买了数码相机,一直想买台可以打印高质量照片的打印机,但是,许多照片打印机的打印幅面小不说,它们只能打印照片,功能实在是太单一了。正在我挑来捡去之时,这台爱普生公司刚刚推出的EPSON STYLUS PHOTO 875DC彩色喷墨打印机进入了我的视线。   EPSON Stylus Photo 875DC的外观一改EPSON喷墨打印机的传统形象呈流线型,而真正吸引我目光的是它正面右上角的适配
期刊
个人简历及摄影成就:  生于1948年1月15日。1987年开始摄影活动,1994年脱离单位后正式从事摄影创作。1996年6月第一篇作品《开锚交23的女人》在《大众摄影》发表,往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四年间在全国各主要媒体上共发表廿多组专题报道。出书两部,1999年4月《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2000年10月《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问世。在国际上也有少量发稿,分别是意大利
期刊
知道何健民这个名字,是因为1989年创办的《广告摄影》这本杂志。印刷精美、图片精采的摄影杂志,在当时可是凤毛鳞角,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挺大气的刊物,想象她的主办人一定高大、时尚,不料,却是一位中等个子、传统模样的中年人。唯独那双明亮的眼睛让人回味着《广告摄影》里闪烁的智慧之光。更没料到,这本标榜“专业化、艺术化、高层次、高品味、权威性、国际性”的商业性刊物,却没有商业的效益。在没有拨款、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