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上)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前,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不甚明确,有的将其与邓小平理论直接等同,有的包含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的包括了毛泽东思想。因此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有权威性的基本概念。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全面阐述以后,学术界对这个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在深入研究中,一些学者就这一体系概念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和构成要素的探讨值得关注。
  (一)概念内涵与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王怀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①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②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李君如详细地分析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适应并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依靠工人阶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阶段实现的发展过程和不断变革不断完善的8个原则。④陈文通、戴维民解读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他们都认为这个原则指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⑤
  关于中国特色,目前理论界有三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李君如在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杂志专访时阐明了十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坚持公平正义,坚持‘一国两制’,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⑥
  第二,万军认为理论体系的特色就在于“适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苏联模式”。⑦并且从政治上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经济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是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社会上是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的比较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色所在。
  第三,陈文通提出了从历史、矛盾和任务、道路与体制、制度与形态四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从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是“两种具有质的区别、属于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从矛盾和任务看,“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过时”,任务是“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建设社会主义”。从道路与体制看,“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定阶段上,把一定的非社会主义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道路之中”。从制度与形态看,“相对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仍然处在“人类社会第二阶段即同资本主义并列的历史阶段”。⑧
  有少数学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的命题。王怀超与牛先锋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⑨从研究对象的界定入手,可以使理论体系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地展开。
  (二)理论主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活跃的话题之一。目前大体有这样几种不同的看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论。李君如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来的,都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地贯穿着这一共同主题。⑩
  其次,“发展”主题论。秦刚、何毅亭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发展”,其基本理论内容都是围绕着发展而展开的,所以“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11}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12}
  (三)精髓与核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很多学者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秦刚、苏荣认为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3}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阮青、倪德刚等人坚持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4}而温宪元主张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15}
  杨春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于“结合”,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特色的结合”。{16}徐文杰则提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17}侯远长认为核心是“以人为本”。{18}
  (四)基本范畴
  赵曜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党不仅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造和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范畴概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范畴。如“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东部和西部”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包括主题和主线、哲学基础、基本理论和重要范畴四个不同层面的完整科学体系。{19}这一认识为深入研究理论体系拓展了视野和空间。
  在有关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研究中,理论体系的主题和精髓是理论工作者的热点议题。而基本要素又是理论体系中基础性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体系研究的方向,只有深入研究这些基础部分并尽可能达成共识,才能为进一步探讨理论内涵、构建体系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与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与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
  (一)立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很多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从多种角度作了探讨:
  ——现实基础。目前有一些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比如《瞭望》刊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寻踪》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深刻背景。{21}
  ——哲学基础。张静、王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范畴”。{22}
  ——思想基础。赵曜认为体系的思想基础应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概括和总结。{23}
  ——多元基础。秦刚分别从立论、思想和现实三个方面更加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即“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法与毛泽东思想。现实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4}
  ——原创基础。沈宝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是邓小平理论,因为邓小平是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他的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大框架。我们今天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以邓小平理论体系为基础。{25}
  另外,阮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员干部读本》一书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宝贵经验。”{26}
  (二)思想渊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7}因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该理论体系共同的思想渊源。
  有些专家则主张其思想渊源可以宽一点。刘余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28}王维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渊源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29}
  立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学术界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都会对翔实的史实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或者从相对崭新的视角出发予以阐述,这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灵活生动地再现整个体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任务,同时对理论本源的探索也要逐渐趋向一致,这样才有助于合理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和阶段划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开辟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逐步确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把握理论体系形成过程,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一)起点界定
  梁代生、邹昆辉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历史起点。而徐崇温、石仲泉、阮青、陈文通和秦刚等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中,徐崇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梳理了从1981年到2007年历次党的文献中对道路和理论的表述,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详细的文献引用和历史事件分析,阐述了理论体系的起始和发展历程。{30}
  还有学者把起点做了进一步的细分。陈文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他提出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两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个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有“两个转变”和“一个定位”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进程才得以正式开始。{31}秦刚则提出,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重新确立。{32}他把起点分为历史上和逻辑上两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新意。
  (二)阶段划分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阶段有以下三种基本看法:
  一是“三阶段论”。万军提出,第一阶段:孕育和准备期,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形成期,从1978年到1997年十五大;第三阶段:丰富和发展时期,从1997年至今。{33}
  二是“五阶段论”。王怀超做出了相对细致的划分:第一,孕育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第二,形成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系统阐发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第四,丰富和发展时期,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十六大;第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从2002年至今。{34}
  三是“六阶段论”。牛先锋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排序来划分。邓小平时期有四个阶段,即1956—1976、1978—1982、1982—1987、1987—1992;江泽民时期是1989到2002;胡锦涛时期是2002至今。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体现了一个阶段或数个阶段的发展成就。{35}
  (三)形成过程
  目前理论界对形成过程的分析,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是“历史演进论”。秦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两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的20多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创建、邓小平理论提供框架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体系的成熟、科学发展观是体系的深化。{36}
  赵曜指出,毛泽东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和准备,邓小平时期是正式提出和形成,江泽民时期是把体系展开和发展。{37}梁代生从史实出发,通过特定的背景分析,论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他认为毛泽东确立了理论体系的“出发点”,邓小平“创立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新格局”。{38}
  二是“三重关系论”。阎志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实质是三种关系的发展,分别是:这一体系与苏联模式是代替关系;这一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纠正、解决问题的关系;这一体系内部是整合关系。{39}
  三是“人学内涵论”。黄枬森指出,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直围绕着人学的价值在发展着。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四有”新人、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和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40}这种观点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人学的角度表现了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所以分析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思路,而是要更多地从崭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体系的形成机制。从宏观层面上看,对于理论体系形成的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主体。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构成,必须以其结构及内容为基础。所以建构体系、定位体系、阐释体系就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在党的十七大以后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在这方面涌现出不少学术成果。
  (一)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遵循基本的原则,符合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构建体系的要求。沈宝祥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作科学来研究;二是要借鉴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或者把邓小平理论的框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三是提倡学术界共同探讨体系的内容。”{41}
  关于构建体系的原则。庄前生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统一。三是要反映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理论新创造。四是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42}
  关于构建体系的方法。首先,阎志民提出了“结合说”,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另外还要注重理论与群众相结合。”{43}其次,刘海涛和张峰提出了“统一说”,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是,“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44}“坚持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统一,坚持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45}
  (二)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近年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及文章的考察,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仍然呈现出各具特色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少则9大理论,最多达到49个观点。不过大多数意见是集中在14到16个理论的范围之内。
  首先,“九大块理论”。赵曜、秦刚等人认为体系共由9个理论组成。阮青的分类比较简明,包括精髓论、国情论、科学发展论、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论、和平外交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祖国统一论、人民主体论和执政党建设论。{46}其他学者基本上按照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发展道路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等等已经公认的分类方法阐述体系内容。
  其次,“十二坚持论”。李君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12个以“坚持”为基础的基本观点,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制度、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坚持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7}
  再次,“内含措施论”。刘海涛进一步提出,构建体系除了基本理论规定之外,还应有“措施”,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调节收入差距。三是完善生产关系。四是加强社会建设。五是保持社会稳定。{48}
  王刚把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内容分为49个,实际上只是把一些具体的观点独立出来,使得数目众多,但是从大的方面看,大体内容仍与上述主流观点相近。
  (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学术界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设想,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整体架构论”。主张此类理论架构的学者最多。王怀超把体系归纳为“一个核心、五根支柱和十二个要点。”其中“一个核心”是发展论;“五根支柱”是初级阶段论、本质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和现代化发展战略论;“十二个要点”是时代主题论、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论等十二个理论内容。{49}牛先锋认为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是“由制度论、体制论、环境论、条件论、战略论、遵循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有机体。”{50}段华明把体系建构为“理论基础、制度安排、目标定位、文明结构和战略部署。”{51}还有赵曜、杜鸿林、侯远长等人都把体系结构概括为主题主线、精髓、立论基础、主要理论等等几个大致相似的方面。
  二是“层次组合论”。庄前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成回答并解决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52}
  三是“纵横交叉论”。代表性观点是韩振峰和陈文通。韩振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结为“纵向体系是邓小平理论为基本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最新成果;横向体系是主题、精髓和十几个分属的理论。”{53}而陈文通认为,纵向体系是从理论的发展阶段来体现、横向体系是11个主要理论。{54}郭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实践维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史维度是理论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方略维度是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55}
  除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和整合全部内容之外,一些学者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的三个主要理论成果当作相对独立的子体系进行了解构与分析。裴正轩从“原则与方法、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56}温大安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奋斗目标和党建学说”四个角度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57}杜鸿林用“总论、分论和条件论”初步探索了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构建。总论包括精髓、历史逻辑起点、理论逻辑起点、主题、实质、核心和总体要求。分论包括经济发展论、政治发展论、文化发展论、社会发展论和和平发展论。条件论包括实践主体论、动力论和领导核心论。{58}
  随着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三大理论成果,整合成为大一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更高层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和框架。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整合研究不太明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体系内部的三大成果相互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研究亟待加强。
  
  注释:
  ①{34}{49}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②{53}韩振峰:《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8年第1期。
  ③{39}{43}阎志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④⑥《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⑤⑧{31}{54}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⑦{33}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⑨牛先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⑩{47}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1}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何毅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载于《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5日。
其他文献
浦东新区区委在推进浦东律师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律师行业特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2004年6月,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县)律师党委,截至目前,浦东共有律师事务所170家,律师2013名,党员669名,律师基层党组织87个,其中,党总支2个,党支部85个。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通过健全组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等做法,使各项工作开展得富有时代气息,富有
期刊
“凝聚力工程”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1993年以来,上海市长宁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长宁改革、发展和稳定,根据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性地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向“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提升,着力推进六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从凝
期刊
口述:尉文渊  时间:2008年2月19日  采访:徐建刚、袁志平、谢黎萍  整理:袁志平    采访前记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同尉文渊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尉文渊,1955年出生,山西孝义人。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人之一。1970年~1975年在新疆服兵役。1975年~1979年在上海普陀区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1983年在上海财经
期刊
根据中共中央纪委十六届七次全会和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深入开展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馆)承办的《为民务实清廉——上海市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档案文献图片展》(以下简称档案文献图片展),于2007年9月30日至2008年2月28日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成功举办,观众12余万,留言130余条。中共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从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了居民区党员诉求站的建设,在拓展党内关爱活动的内涵,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助推社区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工作背景    早在2005年,松江区岳阳街道的部分居民区党组织根据区委关于建
期刊
上海大事记    五月  5月4日至5日,由吉林省委书记王珉,省委副书记、省长韩长赋率领的吉林省党政代表团来沪考察访问。两地领导举行会谈,一致认为沪吉合作是两地和全国发展需要。  5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原上海水产大学,举行新校名揭牌仪式。江泽民为上海海洋大学题写校名。  5月6日,注册资本20亿元,总投资近50亿元的烟台宝钢钢管公司在烟台揭牌,该公司将成为原有宝钢在烟台的鲁宝钢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的理论主题,也是党建工作的实践主题。党政机关作为党执政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组织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党政机关应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提出体现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前,我们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是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快速发展与创新时期。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
期刊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浦东新区在近年来不断加强流动党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针对流动党员底数难摸清、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实践探索,在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新家园党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形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转移日益频繁,流动人员中的党员数量日益增加,大量的“组织人”变为“社会人”。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和社会化工作方式创新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