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下海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春天,Sue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会计系研究生课程毕业之后决定回国,因为澳洲是春天毕业,她回国的时候正是芳草纷飞的人间四月天。本以为错过了6月、7月的国内毕业生找工作高峰期,求职之路会顺利一些,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不如她的预期。
   回国后的两个多月内,Sue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海投简历、海选面试。上海毕竟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工作机会还是非常多的。Sue在尝试了保险公司、留学中介和事业单位之后,终于进入一家新加坡银行从事财务相关的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基本就是处理各种票据,但从头做起是她早有心理准备的,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情况。
   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底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家新加坡银行收缩远东地区业务,上海分支机构的一大部分雇员都被裁掉。新入职的一批雇员,更是全军覆没。
   众所周知,在那场金融危机中,所有金融相关行业都在裁员,重新找到合适岗位的机会非常渺茫。失业在家期间,Sue突然想起自己在墨尔本打工的经历。那时候为了贴补学费和生活费,Sue一直在一家葡式炸鸡连锁餐厅Nando's做店员和收银员。
   那间Nando's的老板当年就是辞了自己年薪10万澳币的IT工作,出来加盟了Nando's。Sue记得自己问过老板为什么放弃高薪又体面的工作,他说念硕士之前,他一直只是想给别人打工的,但是在边工作边读完书之后,他就在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难道要过一辈子朝九晚五的生活?难道没有别的机会让自己既能享受生活也能收入不错?在辞掉工作半年后,他跟三个好朋友合伙收购了濒临倒闭的Nando's,在一年之内成功扭亏为盈,接着又开了第二间、第三间。
   Sue心里想,尽管大形势不好,和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是受影响最小的,凭借自己两三年餐馆的经验,Sue打算从小做起,加盟一家小型咖啡馆。
   Sue非常实际地考察了几个店面,选择了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地铁站对面的写字楼底层商铺。尽管租金是偏僻地段的两倍多,但Sue明白,咖啡馆的位置决定了消费目标群体和进店的客流量。在加盟费用固定的情况下,越好的地段,每个店的边际效益就越好,这一点在澳洲地旷人稀的地方很明显,在上海这种交通像噩梦一样的地方会更明显。
   开业不到一周时间,Sue就开始发现,比如客流量不足这种澳洲餐馆常见问题在上海是不需要担心的。每天从早到晚,小店都是人满为患,却不但不盈利,反而有时会亏损,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她在澳洲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首先,Sue的店里所有饮料都是可以免费自助续杯,这个是西方社会餐饮行业内非常普遍的习惯。然而,在上海,有些楼上楼下附近公司的客户,经常早上买一杯咖啡,然后一天来续杯好几次,让人很头疼。甚至最后发展到,一只杯子用很多天,每天都拿着那一只空杯子来装上一杯香浓的现磨咖啡,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和销售额的大幅下降。
   其次,就是Sue规定,来消费的客户,凭小票可以在楼下停车场免费不限时停车。这条规定很快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秘密。一杯最便宜的咖啡18块,楼下停车每小时10块钱,一天30块,早上买一杯咖啡停一天车,还省12块,而Sue每月要去物业付这12块。
   以上都还好说,多少算是客户,最令Sue头疼的是,上海本来是个多雨的城市,每到下雨天,因为可以看到路边的公交车站,小店里总是变成免费的候车室。从早到晚,小店临街的那扇门总是挤满了拎着湿淋淋雨伞的站客。就像是“破窗效应”,这让本来轻松喝咖啡的坐客多少有些不舒服,感觉好像在公交车站喝咖啡。
   为了这些难道就放弃么?显然不能。具体的方法就只能采用地方智慧。针对这些问题,精明的Sue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第一就是把自动续杯变成人工续杯,每次续杯都让营业员在杯子上印一个图章,这样每只杯子最多用3次。当然,如果每个人都坚持用上3次,还是会亏本,但至少对那些纯粹就是来占便宜的顾客有所限制。再有就是将免停车费的规则改为每一杯咖啡免1小时,要证明你停车的时间真的都是在享受咖啡而不是在附近的办公室里上班。最后的方案是Sue下了很大决心才最终执行的,将临街的那扇门封上,只留下通往楼内走廊的那扇门。虽然这并不方便从路上直接进来的顾客,但就算不封上,每天从堵满人的门口也挤不进来。这样一来,每到下雨天,坐在窗边的顾客可以从容地喝着咖啡欣赏雨景,同时在路人慌乱脚步的映衬下,更深地感受到店内的温馨浪漫情怀。
   地方经营智慧很快就解决了这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本土实际问题,Sue的小店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离大幅度盈利甚至开设第二家门店还有很大距离,但用Sue自己的话说,收入水平远远超过打工的时候。而且,最令她兴奋的是,从今以后,很多人都不再称呼她的名字,直接喊她“老板”。Sue也将自己的手机开机欢迎词定格为“做老板的感觉真好”!
   在西方社会里,创业的原动力往往是自己对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在中国社会中,就像时下流行的一部电视剧《下海》中的剧情,创业者大多都是山穷水尽才纠结上路。虽然从“创业”还叫“下海”的时候起,我们的国情就非常与众不同,但对于现在有志于创业的海龟们来说,办法显然要比困难多。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现从事金融文案翻译工作,旅居麻州。
其他文献
采访徐誉滕那天是南京城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然而石城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影响徐誉滕的热情。这次来南京,正值徐誉滕的新单曲《小明,你还好吗》发行之际。小明,就是小时候英语课本、数学和物理应用题里的那个男主角。有网友说:“小明约等于众生,即普通青年。”单曲的MV一出,视频在短短几天内被网友点击三十多万次。普通青年小明,又从大家的记忆里复苏了,这首歌被网友称为“普通青年之歌”。    传递小人物的心声  
期刊
出镜人:小青,1986年生,事业单位员工   从小到大,小青在师长和父母的眼中都是个乖巧、顺从的女孩,因为乖,她深受大人喜爱,也得到不少便利和实惠。   一年前,刚工作不久的小青一次被领导带着出去办事。走到车旁,领导说:“上车吧。”其时,小青正好走在车后部,虽然她知道一般领导都是坐后排座的,但是既然领导让她坐了,那她就坐吧。于是她就顺手拉开车后门,坐了进去。坐进去见司机瞪着她,外面领导站着也不
期刊
出镜人:艾珊,1988年出生,企业办公室秘书   刚被本市这家知名公司录用时,艾珊不仅不高兴反倒有点失落,毕竟自己也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可如今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办公室秘书。并且,办公室的工作琐碎,都是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艾珊想到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到头来竟做些这样的活儿,十分灰心,却又无奈地做下去。   于是,平常她都是很快地把办公室主任布置的任务完成,然后就抱着外语书看,要么对着电脑上
期刊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容易,那青春是什么呢?我给它的定义就是为了不苦一辈子,一定要苦这一阵子。      走向职场,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名校的软卧,普通学校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谁能看出来刚才在火车上你是站票还是软卧?下车工作,火车票不重要了,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企业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你获得它的过程。      初入职场, “ 避短
期刊
你的周末除了孤独的滋味,几乎一片空白?除了客户除了在电梯里遇到的其他公司职员,几乎没有办法拓展自己的社交圈?那为什么不来参加六人晚餐!   六人晚餐最初兴起于澳洲、欧洲,随后风靡于日本,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大中城市蹿红,一时间成为都市年轻人尤其是单身人士社交和休闲的时尚方式。周末黄昏,如果你在某大型超市门口发现一位衣着讲究的男士奇怪地撑起一把伞,并且四处张望,那你千万不要诧异。因为极有可能,他正在
期刊
曾经,80后被社会批判过,说80后多是独生子女,不知感恩、不懂吃苦;后来,注意力又转移到了85后身上,说85后是真正的水果族,看着天真可爱,闻着香甜诱人,实际上经不起碰,经不起社会的磨砺敲打。渐渐地,80后已成为职场中的主力军、突击手,有创意、有能力、年华正好的美誉开始往80后的头上扣。85后逐步进入职场,让职场前辈们提前闻到点90后的味儿。90后,曾一度让“大人”们恐慌,被称之为“尿不湿”一代,
期刊
半熟,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熟了一半,还没全熟。从好的角度解释,半熟意味着正在生长中,虽不圆满却充满希望;从消极的角度来解释,半熟可以被诠释为诸如“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半生不熟、一知半解、知而不解等等。   巧的是,我们正身处一个急速发展、快速变革的空间和时间中,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发展中期、转型期,也就是半熟期;与此同时,我们也身处在一个半熟的时代,自从互联网以铺天盖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期刊
(江苏睢宁县)     稻草人  让你去顶天立地  让你去披星戴月  让你去迎接风暴  偌大的世界  你没有地方去躲一躲     田野上站久了  你什么都想得开  甚而开心  甚而高兴——     风来了你欢迎  雨来了你欢迎  鸟儿来了  鸟儿来了你依旧张开两臂  万分地欢迎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鸟儿  才是你生死依恋的  情人     沐浴在自己的汗水里
期刊
曹安之,南通人,1993年出生,15岁时只身一人到美国读高中,如今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州布林莫尔女子高中11年级。她热心公益,将自己所有的稿费收入和打工收入悉数捐出,还为海地地震灾区募捐;她热爱写作,从小时候为弟弟编故事开始一直写到长篇小说的发表;她热爱中国汉字,在普遍使用电脑的今天,却越发地热爱手写汉字;她热爱祖国,在国外留学,她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2011年,她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
期刊
出镜人:于晓,1980年生,外企行政部经理   于晓刚跳到现在的公司任行政部经理时,公司副总带着她去见人事部的经理。那位经理姓王,英文名戴维。于晓说:“王经理好!”王经理眼皮也不抬:“叫我戴维。”   于晓了解他的底细,1984年生,合肥本地人,在上海工作过一年,现在又回到家乡工作。年纪轻轻,就坐上公司中层的位子,应该算是年轻有为吧,有些傲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晓当场一笑,立即改口道:“戴维你好
期刊